农村文化资源整合调查报告

时间:2022-04-18 12:37:00

导语:农村文化资源整合调查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文化资源整合调查报告

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撤县设区以来,区委、区政府就明确提出加快农民向市民转型步伐,建设“宜居、宜游、宜兴业”现代化山水型新城区的发展规划。围绕这一奋斗目标,近年来,我们加大了农村文化资源整合力度,为农民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阵地与舞台,也为区域经济大发展、快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一、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做为脱胎于农业县份的新城区,区的农民人口比重较大,占全区人口总数的71%。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的综合素质,决定农村的文明程度,决定着城区整体文明水平。因此,区委、区政府一直把提高农民素质列为重点工作,通过积极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创新教育活动载体,使农民素质有了极大提高,农村文化事业有了较快发展。

(一)文化阵地建设力度明显加大。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近年来,我们加大了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快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步伐。一是启动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数字电影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保障农民能够享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的各项成果。目前,全区134个行政村,村村都建成了农家书屋,拥有各类图书达80余万册。同时,他们还与市图书馆建立了勾通协调机制,定期更换科普类图书,保证农业新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二是推进了“欢乐庄稼院”的深化与普及。针对农民求知、求乐、求美的现实需求,着力打造了四型“欢乐庄稼院”,即知识普及型、才艺展示型、经济主导型和风气整肃型。“欢乐庄稼院”的深化普及,有效解决了农村文化活动缺阵地、缺指导、缺设施的“三缺”现象。目前,我区“欢乐庄稼院”共建成市级示范点2个,达到市级标准的46个,其中,奢岭街道幸福村“欢乐庄稼院”在2008年承办了全省首届农民文艺汇演,取得了巨大成功。

(二)人力资源整合步伐明显加快。在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工作中,我们始终把优化人员结构,整合人力资源列为头等大事,重点体现为“三抓”。一是抓好乡镇文化站建设。乡镇撤并后,各乡镇文化站职能均有不同程度削弱,特别是人员配置方面,参差不齐,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区委、区政府专门召开编委会,拿出23个编制充实乡镇文化站,使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由原来的每乡镇街1人,增加到大的乡镇4名,中小乡镇3名,基本解决了农村文化工作指导力量薄弱的问题。二是抓好农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我区太平镇农民夜校模式推广后,我们加大了成人职业学校师资力量的配备,把一批有一定教学经验和技能特长的骨干教师充实到农村教学第一线。目前,这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鹿乡镇职业学校培训的农民学员现已成为村社两级班子的骨干,并有多人活跃在省市各个公司。三是抓好文艺骨干的培育。我们通过农民学校培训、专家辅导和演出集训等方式,培育了大批农村文艺骨干分子,形成合理的乡村组文化人力资源梯次结构建设。据统计,全区拥有各类文艺骨干分子3000余人。

(三)农民文化活动载体不断创新。为了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和农民的需求,我们加大了文化活动载体的创新力度,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一是在组织形式创新,我们改变了政府主导的形式,普遍推广农民自办,政府参与的模式,在提高工作的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太平镇半截桥屯农民自发演出的大秧歌,不仅净化了村风屯风,也带动了当地各项文化活动的推广。目前,全社在家人群有80%参加文化活动。二是载体形式创新,我们通过组织农民艺术节、大型纪念活动演出、秧歌大赛、才艺表演等多种形式,鼓励农民参与文化活动,在陶冶情操中得到教育和锻炼,奢岭街道开展的书画表演、泥塑讲座在当地都引起不小的轰动,其中,裴家村农民聂占忠多次在省市泥塑作品展中获奖。三是活动内容上创新,在组织文化活动中,我们既重视科技知识、技能知识的教育,也注重艺术才能的培养和挖掘,既重视组织开展娱乐活动,也着力推进体育健身活动,得到了农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欢迎。刘家镇的定单培训,太平镇的专项辅导已成为我区农民培训的品牌工程。

(四)主流文化的氛围进一步浓厚。我们结合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加大了先进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在广大农村弘扬了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重点做好三种宣传:一是以弘扬创业文化为重点。加大了对创业典型事迹的宣传推广,在全区形成了学典型,做典型,争做创业先锋的良好效应。其中,武莲珍、李云凤等省级“创业先锋”分别在省、市进行了巡回宣讲,成为广大市民学习的楷模。二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重点,加大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种英模人物的宣传,目前,全区共组织开展18次理论宣讲活动,受众5000余人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场38批次,受众400多人,这些活动都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三是以弘扬文明礼仪为重点,广泛开展了文明市民先进事迹的宣传推广,我们在评选全区首届文明市民的基础上,在全区开展了向文明市民学习活动,形成了一种讲文明、讲道德的新风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尽管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农民素质得到很大提升,但是距离我区建设“宜居、宜游、宜兴业”的发展目标,距离实现由农民向市民转型还存在不小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上:

(一)教育瓶颈问题制约农民整体素质提高。近年来,虽然区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进步与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还有许多薄弱环节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农民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这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我们下发的调查问卷,农村在家人口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占总数的10%左右,这方面和主城区的人口结构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一部分高学历的农民走出农村、走出土地。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特别是那些享受到高中以上教育的农民中青年,对外出发展劳务经济更有信心。其次,教育资源搭配比例失调。区38万人口,仅有两所高级中学,初中升高中的竞争异常激烈,家庭条件不好或者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是很优秀的学习,很多丧失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这也是造成农村高中学历人群偏低的重要原因。三是成人学校教育吸引力不强。虽然在我们的教育体制改革中,配置了成人教育的资源,但由于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需求、师资力量薄弱和就业人渠道不畅通等多方面原因,吸引农村适龄青年就业的能力一直偏弱,不能有效缓解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偏低的现实问题。

(二)文化阵地建设滞后影响农民素质提高。做为一个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新城区,我们在文化阵地建设上,欠帐很多,特别是在农村文化设施投入上,与先进县市区还存在较大差异。一是基础设施投入不够,农村普遍存在娱乐场所少、培训地点少、健身器材少、骨干人才缺的“三少一缺”现象,不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二是活动开展不足,由于受经费限制,近年来农村的文化活动明显呈现递减趋势,即使有些乡镇活动开展的很好,但是由于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活动,娱乐成分多于教育成分,很难发挥寓教于乐的目的,很难保证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三是培训工作相对滞后,尽管我们已经加大了对农村各种人才的培育工作,但是相对于发达地区,我们做的还很不够,特别是在培育有又红又专的文艺骨干队伍方面做的还有不到位的地方。

(三)农村文化风气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由于主客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文化部门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督还存在着肓区,不健康的文化有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文化生活。一是对农村文艺队伍的演出监管还存在肓区,特别是偏远山区,低俗的文艺表演形式不时出现,特别是脏口二人转在部分村屯,还有一定市场,这不仅制约着农民素质的提高,也影响着乡村的风气。二是宗教文化的渗透,在很大程度上抵制了先进文化的传播。近年来,部分西方敌对势力,加大文化渗透力度,特别是在农村,利用文化活动的缺失,加大了宗教渗透力度,使教会成为和党抢夺宣传阵地的重要势力。

三、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撑力度,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与繁荣奠定坚实基础。农村文化阵地是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载体,在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型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农村文化阵地的繁荣与发展。一是要强化财政支撑能力。要按照省市相关要求,加大对农村文化阵地的投入力度,保证农民学有阵地、乐地场所。有关部门要做到专款专用,严格按照规定用好专项资金。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向上协调力度,要用足用好国家及省市的优惠政策,尽量弥补在农村文化阵地方面的沉欠。二是要强化教育支撑能力。要尽量降低高中教育门槛,调动农村适龄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为农村高人才队伍建设打下坚实基础;要加快农村教学体制改革步伐,在成人教育方面配强师资队伍,提高良好的就业渠道,保证农村青年学习能够积极参加各种成人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激活受教育主体的能动性,把素质提高教育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一是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村屯、学习型家庭活动,把全民学习的理念引入农民的实际生活中,通过典型的示范带动、媒体的宣传推动、社会舆论的引导促动,使农民养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农村形成人人关注学习,人人渴求知识的良好风气。二是创新活动载体,提高素质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新形势下,人的思想趋于多元化,提高农民的素质就必须针对客观实际,创新活动载体,主要做到开展“三式教育”,即区分层次,开展定单式教育,使农民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应用高科技,开展远程教育,使农民在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过程中,自觉提高对自身素质的改造和提高;弘扬传统文化,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的师承教育,既继承传统文化,又重温文明礼仪,促进农村社会风气好转。三是突出培训内容实用性,调动农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结合“三下乡”活动的开展,把那些农民需要、有用、高尚的文化送入村屯,送入千家万户。

(三)整合农村文化资源,营造广泛参与的外部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是全社会的责任。因此,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行动,形成全员参与的惠民教育格局。一是要强化社会人力资源的整合,要积极挖掘那些农村文化建设切需的人才,条件较好的乡镇街每年要拿出一定的资金,鼓励他们推进传统文化的弘扬,鼓励他们培育农村的文艺骨干,条件相对较差的乡镇(街),可以适当考虑拿出部门公益岗位,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为农村乡土人才提供报效国家、报效家乡的机会和舞台。二是要强化社会财力资源的整合,要把农村文化建设办成全民活动,要鼓励那些先富起来的人群和部分私营业户,积极投身家乡文化事业建设,要通过企业赞助一部分、群众自筹一部分、对接单位扶持一部分的办法拓宽文化阵地建设渠道,推进乡村文化事业发展。三是要强化文化活动的整合,要加强横向联合,扩大演出规模,实现文化活动的勤下乡、常下乡。

(四)强化机制建设,形成严密的监督保障体系。整合农村文化资源,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既是一项长远目标,也是社会关注的民心工程,抓好这项工作必须加强机制体制建设,形成严密的推进保障体系。一是要强化政府监督。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资金使用情况、教育资源配置情况、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等各方面的监督力度,要把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素质提高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责任之中,纳入到对领导干部任职业绩的考核目标之中,重点督导检查,形成领导重视有利条件。二是强化媒体监督,要充分运用媒体的力量,把农村文化活动情况及时反馈宣传,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影响,鼓励更多的人从事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三是强化社会舆论监督,要广泛征询社会各界意见,特别是要虚心接受市民巡视员及社会各个团体的监督,利用社会力量提升农村文化事业影响力,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