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文化事业发展状况调查汇报

时间:2022-04-18 12:35:00

导语:区委文化事业发展状况调查汇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区委文化事业发展状况调查汇报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家园。文化在维系社会共同的价值和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我们把文化事业发展作为这次调研的主题,旨在通过这次调研对我区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为我区经济社会长足进步尽一点绵薄之力。

一、区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区文化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积极开展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基本形成了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等全方位、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艺术事业蒸蒸日上。全区的戏曲、歌舞、文学、书画、秧歌、健美操、交际舞等各具特色的业余文化活动骨干队伍不断壮大,并且坚持常年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活动,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截至目前,全区专业演出团体仅区评剧团1家,群众自发组织文艺团体12个,各类专、兼职和业余演职人员达1584人。现代评剧《三姓人家》在第二届中国评剧艺术节汇演中,荣获优秀导演、作曲、编剧等七项大奖。现代评剧《三嫂》在第四届中国评剧艺术节汇演中,荣获综合演出奖、优秀表演奖等多项奖励;在第九届中国评剧艺术节汇演中,荣获“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荣获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入选戏剧奖”和中共省委宣传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剧目奖”。拉场戏《拱地头》在省第三届二人转暨小品艺术节上荣获优秀剧目奖。拉场戏《三试鹿王》在省第五届二人转暨小品艺术节上荣获优秀剧目奖。

(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我们采取文企联办、单位自办等形式,拓宽了城区活动开展渠道,保证了各类活动的顺利进行。几年来,以春节、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为契机,组织举办大型文化广场活动达百余次。例如: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全区文艺汇演、连续三届的“安庆杯”青年歌手大奖赛、连续四届的社区文化艺术节、喜迎奥运主题系列活动,青少年艺术系列大赛,还有激情广场文艺晚会,商家自办文化路演等等。群众参与广泛、形式新颖多样、文体相融并进、现场火爆热烈,既满足了群众的业余文体生活,也推动了全区“三个文明”建设。我们在抓好城区文化活动的同时,还着力在培养农村特色文化村镇上下功夫,摸索规律、总结经验、逐步推广。重点培育了齐家镇双顶村和奢岭镇幸福村,这两个村不仅建成了农家大院,还建成了高标准的“农家书屋”和功能齐全的文体活动室。2008年,齐家镇双顶村举办了为期两天的首届农民艺术节,展示了东北大秧歌、农民书画作品、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并开展了篮球、乒乓球等比赛项目,使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果。奢岭镇幸福村成功的承办了奢岭街道办事处主办的“庆奥运、兴奢岭、赞美家乡、放歌田野”文艺汇演暨美术作品展览,还承办了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文艺演出,该镇自编自演的拉场戏《柱子回家》荣获一等奖。山河街道三专村老年协会,经常组织老人们开展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具有朝鲜族特色的各项文化活动。这个村有文体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广场,还组建了一支青年足球队、业余文艺演出队。这几个村特色文化的形成,是农民自办文化的典范,给村屯文化带来勃勃生机和活力,影响和带动农民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有效地推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三)文化遗产保护开创新局面。目前,我区有省级文保单位1处,市级文保单位7处,区级文保单位58处,新发现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55处。已公布和新发现的遗址有青铜时代遗址、辽金时代遗址、汉代遗址、古窑址、古墓葬、山城址、革命纪念地等,类型齐全,历史延续性强,是我区三千年文明史的纪实写真。特别是五家子遗址,是典型的西团山文化类型,早在三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劳作。近年来我区馆藏文物有88件,其中三级文物14件,不能定级的74件,还有碑刻等为我区建立博物馆、展示地方人类发展史和民俗文化,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地下文物的保护,文物部门一贯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在目前经费紧缺没有展馆和专用库房的情况下,对已知的古墓葬、古城址、古窑址等地下文物,尽量做好原地保护工作,待时机成熟再报批发掘,进行科学研究。对在基建中暴露的各类地下遗址,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抢救性调查发掘,为进一步研究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我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步入了有序的发展轨道。

(四)“三下乡”活动蓬勃发展。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农民群众的渴望与要求,我区每年都按照文化工作为农民服务的工作思路,克服资金紧张、人员不足等困难,精心组织,为农民送戏、送电影、送图书。区评剧团每年都新排、复排拉场戏、二人转和歌舞等小型剧目20余个,利用农闲时节为农民送戏演出百余场,深得广大农民喜爱。电影公司在区政府拨专款10万元购置数字放映机后,组建了6个数字电影放映队,巡回在各乡镇、村屯为农民免费放映科普类、历史类及现代影片达百余场,实现了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惠农目标。区图书馆在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馆内办公自动化建设的同时,积极扶持各乡镇、社区、学校图书分馆开展图书阅读、交流和种养殖技术培训活动,先后为市154中学、宋家小学、清江社区、双营子回族小学图书分馆挂牌赠书,还向省、市图书馆争取1万册书籍送书下乡,解决了农村书源紧张和种类短缺问题。

(五)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兴起。我区在贯彻落实《全民健身纲要》和健康活动中,把普及群众体育活动作为工作重点,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在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广泛开展群众性全民健身活动。先后举办了中小学生公路越野赛,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全区职工篮球赛、乒乓球赛,老年人健美操舞和太极系列的比赛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既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参与的热情,又能提高竞技体育项目的竞技水平,从而达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目的。目前,城区参加晨、晚锻炼的群众越来越多,“百万老年人健步行”活动队伍日益壮大。特别是部分农民体育健身场地启用后,农民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氛围越来越浓,自我保健意识也越来越强。有的乡镇结合农民业余爱好和实际要求,利用农闲季节适时举办大型运动会、趣味运动会、球类、棋类、拔河、秧歌、技能比赛等等,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使我区的全民健身活动在城乡各个角落蓬勃兴起。

(六)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区委、区政府从我区现实情况出发,为了打造城市品位、提升公共文体设施服务功能,从2007年起,就大胆提出了整合文体现有资源、启动文化体育活动中心项目建设,从搭班子、定方案、落责任、抓进度入手,不断推进项目建设进程。该工程于2008年6月奠基,由此正式拉开了文体活动中心全面开工建设的序幕。这个项目的实施,不仅是我区在文体项目上采取的大胆尝试,也为全区人民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大好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项目落成后,有集影视、演出于一体的多功能影剧院,有宽敞明亮、网络技术完备的公共图书馆,有集培养、训练、休闲健身于一体的体能训练馆,还有被誉为群众文化艺术培养基地的文化馆。这些基础设施的建成,不仅能够改变我区文化体育工作的环境,而且也为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截至到目前,图书馆、影剧院(文化馆)和体能训练馆主体已经封闭,明年可正式投入使用。

(七)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明显。近几年来,我区的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以打造农家大院(文化大院)、深化普及“欢乐庄稼院”以及建设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室和农民体育健身场地为龙头,带动农村文体活动的蓬勃开展。截至目前,全区已有30余个行政村建成了文化大院,67个行政村建设了农民体育健身场地,125个村都建起了农家书屋,现有藏书都在千册以上,为农民群众解决了“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通过近两年的农村文化配套工程建设,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公共文化服务、休闲娱乐和全民健身的广阔空间,使农民得到文化建设带给他们的实惠,为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国家为了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问题,从拉动内需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我区齐家和鹿乡两个乡镇率先建起两个建筑面积不小于3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它们的落成为农村文化建设、普及群众文化活动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为广大农民群众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相互交流、休闲娱乐等提供了活动空间和阵地。

(八)文化市场监管井然有序。几年来,我们始终按照省、市部署的网络市场、娱乐市场“扫黄打非”专项治理要求,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在积极引导、扶持健康向上的文化经营业户的同时,会同公安、工商、行政执法、教育等部门联合行动,组织开展了校园周边环境、网络市场、娱乐市场、书报刊亭、印刷行业的专项整顿战役30余次,依法取缔校园周边的网吧6家,取缔游戏厅、小剧场和录像厅20余家,收缴盗版光盘1万余张,查处无照经营书刊亭6家,收缴盗版、迷信书刊300余册,对接纳未成年人上网和侵权播放电影的2家网吧分别给予整顿和警告处罚。通过日常监管和集中整治,有效地遏制了网吧业主随意接纳未成年人和经营非网络游戏等问题,使我区文化经营业户提高了诚实守信意识,增强了文明经营的自觉性,有效地规范了全区文化市场的经营秩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条件,也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对文化工作的迫切要求。这几年来,尽管我区加大了对文体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了城乡群众的基本文化生活,但我区文化事业发展按现实要求与老城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需要逐步加以解决。

(一)文化系统人才匮乏,影响文化事业长远发展。目前我区的戏剧创作室,从事戏剧创作的只有1人,已过退休年龄,后继无人。评剧团能演出和伴奏的只有十七、八个人左右,且男演员少,行当空缺,年龄老化,最小的演员都已43岁;生产剧目和承担大型演出已力不从心,演职人员队伍急需补充新鲜血液。图书馆馆员断层,无中级以上馆员,开展借阅活动十分艰难。文化馆虽然有3名高级职称人员,但全体职工中仅有7、8个人能胜任从事专业辅导工作,具备声乐、器乐、文学、美术、舞蹈的专业人才为数不多。业余体校真正能承担起竞技体育项目的教练一个也没有。田径、冰上项目始终是一个空白。7个乡镇文体工作站人员是2008年5月从广电局划拨过来的,有95%的站员不懂文体工作业务,难以开展农村文体工作。这种状况的存在,导致文化事业人才队伍缺乏后劲和活力,严重制约着文体工作的广泛开展。

(二)文化事业经费少,难以开展公益性文体活动。近些年,由于财政只保工资不给事业活动经费,现有的文体设施得不到及时改造和维修,致使承办大型活动没有场所以及群众文化活动只能靠群众自办来完成,文体系统各单位都处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区图书馆图书缺口较大,藏书不足,一直没有更新,陈旧破损、应报废的书籍占总量的60%,读者越来越少,难以满足各层面读者的要求。文化馆尤为缺乏辅导设备,应该具备的硬件一个都没有,想组织经常性的文化活动却因无经费而放弃,必要的群众性文化艺术培训费和交通费都解决不了,辅导干部难以深入基层开展辅导工作。评剧团因无经费来源,更换不了乐件、音响、灯光,一般的演出只能应付,难以支撑大、中型演出任务。由于资金困扰,文化系统除了文化市场稽查大队在政府楼里能够常年工作外,其余单位都因无经费不能取暖而被迫冬季放假。乡镇文体工作站建站后,由于缺乏办公经费,开会、办事、下村组的交通费都由自己掏腰包,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更谈不上经常到村屯去指导群众文化工作,打造“欢乐庄稼院”和文化大院建设难以全面展开。

(三)文体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从城区布局来看,按市民每走8分钟就能到达文体活动场所的要求还不能实现。尽管我区新建了文化体育活动中心,解决了周边市民的休闲、娱乐、健身的实际要求,但就城区规划而言,没有成型的文化广场、健身广场和休闲公园,众多中老年人多聚集在人行道边、树下、商场门前,没有活动设施,同时也影响了市容和公共秩序。除了近两年通过争取在体育场安装了健身器材供市民健身外,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只能在商场门前,别无专业广场供人们休闲、健身、娱乐所用。7个乡镇文体工作站今年建了两个,其余的5个乡镇无独立站舍,村级文化活动室新建和保留下来的仅占全区村级总数的20%,因此,合理布局城乡文体设施是当务之急,也是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

(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不够有力。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加之一些单位对传统文化资源保护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历史文化遗存损坏严重,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遗址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有的甚至不复存在。民间手工艺、民间文化民俗、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三、今后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化事业主要是建设、引导、调控和管理社会的公益性文化,由传统的“事业单位”来实施管理。公益性文化的特征是它的公共服务性、非营利性和先进文化的导向性,其根本目标是满足全社会的公共文化需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适应和引导人民群众公共性的、高品位的文化需求。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为此,针对我区文化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从可持续发展着眼规划安排惠民工程项目,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服务能力。增加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力争通过今明两年的努力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筹建博物馆或纪念馆等公益设施,并对市民免费开放。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全市文化工作会议精神,贯彻执行市政府出台的扶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资金政策,要把我区年度文化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同时,要打破单靠政府办文化的思维模式,探索社会和个人共建的新路子,鼓励群众自办自筹、财政给予补贴的办法,做好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工作。不断推动演艺、音像、娱乐、艺术品等产业的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第二,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改革用人制度,全面推行以聘用制为基本用人制度,单位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双方的人事关系,明确权利和义务,打破职务身份终身制,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精简富余人员,强化竞争机制,积极利用一切有利于发展文化事业的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和运作方式,完善选拔高素质管理队伍的机制,建立健全具有活力的艺术生产机制、灵活多样的筹资机制和营销机制,努力提高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益和经营质量。

第三,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抓住保护和管理这两个重点环节,在普查、传承人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各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真正建立起以普查工作为基础、以名录体系建设为核心、以传承保护为重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第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在市场准入、出口扶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完善产业政策,不断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大型骨干文化企业与文化战略投资者。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大力发展具有良好前景的网络、游戏、动漫、流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五,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结合我区300多年梅花鹿养殖、历史文化遗产等资源,深入开发文化内涵。积极促进文化产业与体育健身、旅游度假相互交融,为其发展提供厚重的文化底蕴,通过市场开发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以文化的繁荣促进区域经济的大发展。此外,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参与性强的娱乐活动来吸引各地游客向我区聚集,借助丰富的文化资源宣传、推介,不断增强我区文化品位,扩大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

总之,我区在文化事业发展上,要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民生”的原则进行,应因地制宜,不强求划一,从实际出发,建设各具风格的群众文化。我们坚信,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干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区的文化事业就一定会出现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