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组织引导农民工发挥作用调查报告
时间:2022-04-17 06:47:00
导语:工会组织引导农民工发挥作用调查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与此相适应,劳动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劳动关系一方的主体。劳动关系的这种转折性变化,要求工会组织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担当起协调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带着这个课题,近日组织相关部门,深入乡镇村组、街道社区、工矿企业和基层单位,通过座谈讨论、实地查看、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形成报告。
一、农民工劳动关系的成因、特点和存在问题
1.产生原因及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力发生了两次重大调整。一次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一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使农业生产经营开始面向市场,相当一部农民已经不再囿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模式,冲破了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产方式,从田间走向城镇,从农村流入城市,从欠发达地区涌向发达地区,形成了大规模、大范围的劳动力转移。据统计,我国农民工数量目前已达1.49亿人。我县2010年农村灵活就业人数已达18280人,约占农业总人口的22%。农民工已经成为一种从农业剥离出来,且很难再回到农业中去的支持城乡经济的重要力量,成为生产力发展要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力资源,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须臾难离的主力军。
2.现状及特点。一是农民工自身素质现状。从年龄结构看,16至30岁占65%,31至45岁占27%,45岁以上占8%。从文化结构看,初中以下占68%,初中以上高中以下占26%,高中以上占6%。从技能结构看,有一定技能的占25%。从性别结构看,男性占70%,女性占30%。青壮年多、初中以下文化多、无技能者多是其显著特点。二是输出类型现状。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户一人的单个型,父子同行的父子型,夫妻一路的夫妻型和携家带口的举家型。三是农民工工作现状。农民工大多分布在建筑、工厂、矿山、家政、餐饮服务等领域。
3.存在问题。一是社会认同欠缺。从法律角度尚未根本确立农民工的合法地位,农民工还游离于农民与工人之间,政治与法律的非明确导向,致使行政立法、社会认识、企业界观念和农民工定位的不确定性。二是维权意识较差。农民工大规模转移进城,使劳动力迅速成为卖方市场而降低了他们的劳动价值;高体力、低文化、高人数、低技能使他们选择体面劳动的比率降低;“生存性就业”决定了他们“无条件”择业;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较低或自认处于弱势,使他们放弃了对权利的争辩和维护。三是劳力价值偏低。资本在生产力要素中的强势地位和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特点,使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对人本权利的尊重和重视不够,这些企业曲解了政府“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政策,一味追求效益和税收,忽视劳动力在初次社会分配中的比重,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
二、工会组织如何在保稳定、促发展中发挥好农民工作用
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农民工是新一代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工会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其必然担当起组织、引导、服务农民工的作用。
我国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工人阶级与执政党的特定关系,决定了中国工会与党和国家、党和职工群众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维护好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既是包括农民工在内的职工群众对工会组织的迫切要求,也是党对工会工作的殷切期望,更是工会的基本职责之所在。
1.发挥促进发展作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见底,保稳定、促发展是工会工作的第一要务。要广泛组织农民工开展“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活动,全力推进创新型、节约型和环境优好型社会建设,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注入新活力。要积极实施群众性技术创新工程,深入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和六小(小核算、小建议、小革新、小节约、小经验、小改革)活动,支持企业迎挑战,服务企业渡难关,助推企业促发展,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挖掘新潜力。要进一步创新劳模评选机制和形式,坚持按照服务速度快、效率高、态度优的要求,深入开展“十大农民工”评选活动,大力推广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引导农民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激发新动力。
2.发挥组织作用。要以发展农民工入会为重点,通过加强乡村(街道)工会组织建设,推进工会组织向村组、社区延伸。要大力推动行业工会联合会等建会形式,完善乡镇工会——社区工会——村级工会“小三级”工会组织网络。通过组建社区工会、村级工会、楼寓工会等组织,实现工会在社区、工业发展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全覆盖。同时,要积极推进非公有制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和建筑、煤炭、商贸等重点行业依法组建工会,把大量分散、流动的进城务工人员组织起来。
3.发挥维护作用。农民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有效维护,将直接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要充分发挥好农民工维权领导小组的作用,从源头上维护农民工权益。要以非公有制企业农民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运用三方协商和工资集体谈判等手段,切实提高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签约率和履约率。要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推动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长效机制的建立。要进一步整合工会、人劳、就业、社保、城建、教育、卫生、公安、民政、新农办等部门力量,建立农民工维权联动协作办公室,统筹解决好农民工的户籍管理、社会保险、子女教育、卫生医疗等问题。要坚持以农民工和非公企业员工为重点,开展追讨工资、法律服务、法律咨询、仲裁诉讼等维权服务,引导农民工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反映利益诉求,学会依靠组织解决问题,依靠法律解决矛盾。要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切实把农民工就业问题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突破口,制定政策法规,明确工作措施,发挥市场主导就业、政策引导就业、工会促进就业的联合效应。要通过创办具有工会特色的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公司,整合工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逐步形成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劳务输出、跟踪服务、权益维护“一条龙”服务体系,全方位、多渠道地帮助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4.发挥帮扶作用。将农民工纳入工会“困难职工援助中心”的救助范畴,是落实“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的具体实践。要坚持以工会困难职工援助中心为龙头,将民政部门低保救助、司法部门法律援助、劳动保障部门职业培训以及信访部门部分信访接待职能整合到困难职工援助中心,从而形成集“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法律援助、信访投诉、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功能为一体的工作平台。在帮扶资金的整合上,将送温暖、促就业、再就业、困难职工子女入学救助等分散设立的资金整合使用,提高帮扶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帮扶形式上,将节日集中帮扶和“雪中送炭”式的临时性帮扶与经常性制度化帮扶相结合,把生活救助与促进就业相结合,把工会帮扶与政府救助相结合,把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使帮扶机制变短期帮扶为长效帮扶,变生活救助帮扶为综合服务帮扶,变输血性帮扶为造血性帮扶,变就业培训为创业培训,变帮扶济困为扶助脱困,形成解困、培训、职介长效帮扶机制。
5.发挥教育作用。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增收致富本领,是广大失地农民和农民工最现实、最迫切的发展需求。要结合农民工工作实际,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工,切实把农民工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强大人才优势。要继续抓好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法律知识等就业培训,既把各种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广大农民工,提高他们创业增收的本领。同时,又要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教给农民工,使他们能够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力量,通过联合办学、捐资助学、专家讲学等形式,构建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平台,逐步形成培训科学化、队伍网络化、管理制度化的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格局。
6.发挥宣传作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根本,加大对广大农民工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广大农民工思想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力量智慧得到进一步凝聚。要抓住机遇,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发挥工会宣传工作优势。充分利用工会工作的宣传资源,通过创办职工业余艺术演出团体,建立农民工书屋,成立工会电影放映队等形式,开展“送文化到工地”、“送法律到乡村”等活动。要进一步提升乡村两级文化“软实力”,要通过创办县级《工会工作》等刊物,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多层次、多形式宣传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和乡风民俗,使农民工情感上得到交流,精神上得到受益,在克难奋进、振兴企业中发挥聪明才智。
7.发挥引导作用。社会文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激励着广大农民工为改变传统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而努力。要将引导转变观念、建立新型生活方式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促进农民工身心健康,促进乡风文明。要以改善农民工生活居住环境和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为切入点,开展生动活泼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农民工争做“思想道德好、勤劳致富好、遵纪守法好、科学教子好、文明生活好”的模范,使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广大农民工的自觉行动,推动社会风气的改善。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管理农民工,以人文关怀影响农民工,在提升农民工的社会形象和幸福指数上下功夫,努力营造尊重农民工、关爱农民工的社会氛围,帮助农民工尽快融入城镇,成为工人阶级队伍中新的合格成员,为保稳定、促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上一篇:乡村公共卫生构建工作汇报
- 下一篇:纪检监察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调查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