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汇报

时间:2022-04-17 02:56:00

导语:柿子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汇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柿子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汇报

柿子原产于我国,县旧县志中有“乾隆年间始云有柿”的记载,看来柿子在县的栽植可能早于清代。而且当时主要是零星栽植,散布在院落和庄基周围。民国时期至共和国建立后,县内柿树由“零散型”发展到“规模型”,面积不断扩大,在坡地已成片经营。现有的4万亩挂果老园树龄大都在六、七十年左右。

一、县柿子产业发展现状

1999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把柿子建园作为一项富民工程来抓,严格按照“规模开发、精细管理、加工转化”的发展思路,扎实推进柿子建园,狠抓幼园管理,开展柿子精深加工,全县柿子产业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柿树已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铁果园”。截至目前,全县柿园面积已发展到13万亩,其中原有老柿子园4万亩,1999年至2002年新建成柿子园9万亩。2011年全县柿子总产达到7万吨,实现产值7000万元。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山川秀美工程,提出了“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发展、八年见成效”的发展思路,严格按照“挖坑、修根、蘸浆、植苗、浇水、点种、覆膜、整盘”的八道工序,积极发动群众在坡耕地新建柿子园。建成了北极新景、永乐汉坡、义门镇罗店、小章西堡等10个柿子丰产技术推广示范园,建设了炭店虎家湾、城关白厢等30个优质柿子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以南沟、红岩河、三水河、水帘河等八大流域为轴线的柿子生产带。在狠抓柿树建园的同时,县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积极引进国内先进加工生产技术,着力培育竞争力强、拉动作用明显的产业龙头,先后建成了义门润扬、北极富旺、小章东堡、太峪北达、城关朱家山5个柿饼加工厂和一条柿醋生产线,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其中,润扬牌柿子在第十五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上荣获“后稷金像奖”。2010年县被第八届中国果菜产业发展论坛组委会评为“中国柿子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县”。

为了使县柿子更好更快地“走出去”,给柿农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县按照“营销网络化,产业一体化”的要求,通过建立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和销售网络体系、开通果品营销绿色通道、设立果商接待站、建立果品销售口岸市场等途径,积极宣传县果品,不断拓宽销售渠道。目前,县柿子已畅销东北、西北、西南等10多个地市,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县委、县政府在柿子销售方面力度更大,从2009年开始到2011年,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县柿子节,是县柿子的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经过全县上下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县柿子产业有了长足发展,规模已达到13万亩,年产量在7万吨以上,年产值在7000万元左右,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接近260元,在农民收入比重中占到5%。虽然柿子产业走上了良性循环轨道,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县柿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栽培管理不够精细。柿子树适应性强,俗称“铁杆庄稼”,对土肥水管理没有苹果、梨树那样要求严。大部分柿子都种植在山坡地上,多年来,柿农对柿子树的管理还较粗放。在肥料施用上基本不施有机肥,长期依赖化肥,偏重施用氮肥,不能做到氮磷钾平衡施肥。由于树体高大,病虫害防治难度较大,对常见的柿蒂虫和柿角斑病防治不力,常常造成早期落叶落果,直接影响柿子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二是加工转化能力不强。我县目前栽培的13万亩柿子已全部挂果,现存的六、七十年生的大柿子树株产量有的高达1000多斤,新栽植的10年生左右的柿树单株产量也在20-30斤左右,若全部进入盛果期,全县柿子年产量将会逐年增加,到2015年全县柿子产量可达15万吨左右。目前,全县仅有的五家柿饼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50吨,加工鲜柿子160吨;柿农自行加工能力为3000吨,加工鲜柿子9000吨。年加工鲜柿子能力仅为9160吨,以2011年的70000吨总产计算,全县年鲜柿子加工量仅为柿子总产量的1.3%。加工转化能力不强,产后增值空间太小。

三是采收销售难度较大。我县目前生产的大量柿子,仍以原有的4万亩老果园挂果为主,新栽幼园挂果量仅占总产量的19.3%。原有的老柿子树大都栽植在山坡地,管理采收极不方便。由于树冠高大,柿农采摘柿子的方法极为传统,一是使用云梯采摘,较为方便安全。二是直接攀沿在树枝上采摘柿子,极不安全且采摘难度较大。加之柿子成熟采收期也是苹果成熟的采收季节,劳力极为短缺,采摘成本较大。以今年为例,每天每人可摘柿子300斤左右,每斤柿子平均售价为0.25元,一个劳动力当天采收的柿子可卖75元左右,劳动力成本为70元左右,柿农无利可图,放弃采摘。仅此一项每年有近10%的柿子无人采收,使成熟的柿子烂在树上,极为可惜,由于采摘环节跟不上,造成柿子丰产不丰收。目前我县柿子以产地销售为主,柿子销售仍为买方市场,价格较低,每年只有东北、甘肃等地客商来经销柿子,县内几乎无人将柿子运往各大果品市场。所有这些直接造成柿子销售难度大,销售价格低。

四是产业效益不够明显。柿子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和苹果、梨等大宗水果相比,作务较为粗放,效益相对较低。今年全县苹果平均亩产量为4000斤,亩产值在8000元左右。而柿子平均亩产值不到1000元左右,不足苹果产值的八分之一。由于效益不够明显,农民作务柿子的积极性也不高,从而导致全县10%左右的柿子不采摘,白白烂掉,直接影响柿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五是发展后劲明显不足。一是由于柿子大都栽植在山坡地,立地条件较差,加之管理不够方便,柿农对柿子树的投资较小,作务不够精细;同时受传统作务习惯的影响,认为柿子是“铁杆庄稼”,任由柿树自然生长,生产的柿子果实较小,品质不高。二是柿子成熟期集中,极易软化,货架期短,不耐贮藏。销售难度大,整体效益低。三是农村劳动力短缺,作务果树的大部分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和妇女,生产中推广应用的一些新优实用技术得不到应用,柿子生产科技含量较低。四是用于加工的柿子下树后必须存入冷库,否则将会变软,加工干柿时难于取皮。若我县每年柿子总产稳定在15万吨左右,鲜柿销售按总产量的90%计算,尚有1.5万吨柿子需要加工。加工干柿的柿子必须入库贮藏。而我县目前只有6座果品冷藏库,贮藏能力为1.8万吨,现有的冷藏库用于贮存苹果和梨,果农没有冷藏柿子的习惯。五是全县仅有的五家柿饼加工场加工量太小,没有规模,卫生条件也不达标,生产的柿饼量小、质差、进不了高端市场,加工附加值低。

三、干柿加工的前景分析

一是原料供应充足。柿树栽培容易,是适应性、抗病性均强的果树之一,无论我县南北二塬还是川道、田间地头,家庭院落均能栽培。即使在管理粗放的情况下,也能开花结果。柿树结果早、产量高、寿命长,一般栽植后3-5年可结果,10年后进入盛果期,每亩产量可达1000多公斤。2011年,全县鲜柿产量7万吨,预计3-5年后,产量可达15万吨左右。

二是营养丰富全面。由于县昼夜温差大,所产果实含糖量高,1988年,经原西北农学院园艺系测定,我县鲜柿每百克含糖量高出全国可鲜食部分7个百分点,达到18g。据中央卫生研究院分析测定,每100g鲜果的可食部分中,含胡萝卜素0.16mg,硫胺素0.01mg;核黄素0.02mg,尼克酸0.2mg,抗坏血酸16mg,蛋白质0.7g,脂肪0.1g,粗纤维3.1g,糖11g,钙10mg,磷19mg,铁0.2mg。此外,还含有单宁、色素、果胶等多种化学物质。由此而知,柿果是一种营养成份极为全面、丰富的食品。加之果实色泽艳丽,味甜适口,可脆食、软食、干食,老少皆宜,是倍受人们喜爱的大众化果品之一。

三是用途非常广泛。柿既是果,也可入药。祖国医学认为,柿味甘、性寒、有清热、去烦、止渴、生津、润肺、健脾、涩肠、治痢、止血、止咳等多种功效。半熟鲜柿捣烂取汁,开水冲服可防治高血压,柿饼可治疗慢性肠炎,柿霜可治疗喉痛、咽干、口疮等疾病;柿蒂用水煎服治疗呃逆不止和夜尿症。

四是加工前景广阔。加工干柿,在我县历史久远,过去是一家一户通过自然晾晒的方法进行,不需添加任何辅料,工艺简单,生产的干柿可称之为绿色食品。因此,加工干柿已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加之产品耐贮耐运,有较好的销路,国际市场需求量大。据有关资料报道,柿饼可防癌治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老百姓对干柿消费量日益增加,干柿市场需求量愈来愈大。若能引进日本先进的加工技术,将会改变传统的加工工艺,不再进行捏制,由传统的柿饼变为柿坠,使干柿的外观质量和内在品质有所提高,可大大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

五是技术力量雄厚。我县有6名技术干部先后分赴日本长野县研修学习果品生产、加工技术,特别是对干柿加工从柿子采收、贮藏、选果、削皮、串挂晾晒、硫磺熏蒸、干燥到分级、包装、销售的整个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因此,引进日本干柿加工技术具有较为雄厚的技术基础。

六是加工附加值高。县产地鲜柿子一般售价每个0.30元左右,加工成柿饼或干柿后每个售价约为0.9元,以3倍的附加值增收,柿饼加工效益可观。

四、县柿子产业发展的建议和设想

一是加强现有柿园管理,提高柿子产量质量。

柿树生产是农民致富的好门路,加强柿园管理尤为重要。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拉枝修剪等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放松。一是要抓好秋施基肥,肥料以有机肥为主,并配以氮磷钾等速效肥料。施后有条件的园子立即浇水。在无水浇灌的山地可向树窝积雪,放冰块,增加土壤水分供柿树需水。二是秋冬季要彻底清除病果、柿蒂、枯枝及落叶,可将角斑病、圆斑病、炭疽病等病虫越冬场所除掉,减少翌年危害。对柿蒂虫、草履蚧壳虫等害虫,在冬季需刮除树干、大枝上的老粗翘皮、摘除挂在柿树上的虫果并集中销毁,并结合深翻整地消灭越冬虫卵,减少病虫基数,另外刮皮后树干需要涂白才可以消灭病虫。三是柿树冬剪有利于幼树早期结果,成年树高产稳产,衰老树更新复壮。冬剪时间,一般在落叶后到翌春萌芽前进行,根据地力、树势、病虫害的不同,酌情修剪。如果发现柿角斑病、柿蒂虫危害严重,树势衰弱的,要重修剪;反之要轻修剪。通过实施以上技术措施,提高柿子的产量和质量。

二是扩大干柿加工规模,实现柿子加工增值。

对全县现有的五家柿饼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加工规模,更新加工设备,规范加工流程,提高加工总量。加工企业要建设冷藏库,以便存贮鲜柿,保证加工所用原料。在加工工艺方面改人工取皮为机械取皮;改自然晾晒为自然风干和烘房烘干;改棚架晾晒为串挂晾晒;改捏制柿饼为制作柿坠;使每个企业年加工消耗鲜柿子量达到1000吨,加工干柿300余吨;这五家加工厂每年加工消耗鲜柿子5000吨,加工干柿量达到1500吨。

三是加大柿子推销力度,实现柿子丰产丰收。

按照“营销网络化、产销一体化”思路,建立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体系,组建县果业集团公司、开通果品营销“绿色通道”、设立果商接待站、建立果品销售口岸市场,积极宣传县果品,不断拓宽销售渠道。继续举办县柿子节,大力推介县柿子,邀请客商来经销柿子。使县柿子能够稳占东北、西北、西南各大市场。是县每年生产的柿子除加工所用原料外,全部进入市场销售,实现柿子丰产丰收。

四是引进日本加工设备,提高干柿加工能力。

柿子在日本属第三类大宗果品,日本生产的柿子90%以上用于加工干柿,干柿加工以柿田柿为主要加工品种,日本干柿加工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加工设备精良,工艺先进。取皮、晾晒、烘烤、选果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日本加工干柿设备有自动取皮机、串挂件、电动筛、选果机等。有专门的加工车间、晾晒工棚、烘烤设备。加工的柿坠以5-6倍的附加值增收,干柿加工效益十分可观。

日本生产的柿子取皮机每台10万元人民币,每小时可加工柿子100公斤,日加工量为1000公斤(每天按10小时计算)。若我县能引进回20台柿子取皮机,每日加工鲜柿子量就可达到20吨。整个加工期限按100天计算,一个加工周期可加工消耗鲜柿子2000吨,可生产干柿670吨(130万斤)。每吨干柿销售价按10000元计算,年干柿加工产值可达到670万元,剔除加工成本每斤2.00元,可实现利润39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