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委依法行政调查报告

时间:2022-04-13 05:53:00

导语:建委依法行政调查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委依法行政调查报告

依法行政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必须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既不失职,也不越权,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本文就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做些粗浅的分析,并就社会反映出的一些问题提出些个人的意见。

一、目前地市级城市依法行政的现状、问题和原因剖析

改革开放以来,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处在全省的领导地位,在打造法治政府、创建政治文明方面,也走在全省的前面,哈市率先在全省举行改革发展环境的大会,出台了文件,要求在全省成为审批最少,批项目最快,办事效率最高的城市;打造了法治政府,依法治市,在全市慰然成风。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些单位和机关,在依法行政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违法定程序;主要证据不定或失实;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等等。(1)某区拆迁,市拆迁办与拆迁户就拆迁补偿事宜未能达成协议就强行拆迁,拆迁户强烈不满,相关部门拖延履行法定职责迟迟未妥善处理,导致拆迁户到市、进省、进京数次上访,并到处写标语,申诉违法强拆,一时在全市造成强烈影响。(2)某企业一投资项目效益不错,政府某单位为了引进项目,超越职权,滥用职权,强行要该企业将受益项目低价转让给投资商,使企业蒙受重大经济损失。(3)公安、检查机关,在主要证据不足或失实的情况下,仍然逮捕和拘禁,犯罪嫌疑人被错判,错抓。等等,以上依法行政中出现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客观现实的原因,当然更有“人为的原因”。一是执法人员法律意识和个人素质不高时依法行政的瓶颈。据了解,当前,我市基层35岁以上行政执法工作人员中,极少有从全日制大专院校毕业的人员,而大量的干部都是通过后续教育取得的大专以上文凭,他们在个人素质方面相对欠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也仅限于短期的培训班,而法律是成系统、成体系的博大精深的知识,仅仅依靠短期的突击培训难以吸收、消化和具体操作的。这样,自身素质的不足,加上客观学习深度不够,造成了执法主体“依法”行政的先天残缺,暴露出了行政执法人员尤其是基层行政执法人员法律意识不足。同时,一些执法干部大摆“官老爷”架子认为自己就是“通判”,遇事不分青红皂白,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奉行“顺我者荣誉,逆我者倒霉”,充分显露了个人素质的欠缺,导致违法行政、土法行政的事例屡见报端。二是一些单位的“红头文件”对现行法律法规的违背,削弱了群众对“依法行政”的认同度。一些单位和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有很大一部分在内容上是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但是他们往往为了解决某一时期的突出问题或给予推进某一方面的工作,不是统筹兼顾,而是拍脑袋、求政绩出台一些新措施,其结果,往往是“文件”出台之日,就是一部分去中立于受损害时,然后群众强烈反对,最后文件只好草草废止。三是现在法律法规的“依法打架”,从法律本身对依法行政增加了难度。我国的立法体制应该是“一元制”的,从法理上讲,不会存在法律之间打架现象,但是由于我国规定了不同层级的立法制度,加上立法者本身法律素质的欠缺,在现实中还是经常会发生现行有效法律体现中国层级或上下层级之间法律法规的“打架现象”。如行政主管部门下文对下属事业单位收取管理费,明显与税法相违反,但主管部门仍然强辞“我的下属单位敢不服管”.四是法律体制的不完善,依法行政不可能顺利实施。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体制改革时期,法律的“立,改,废”,在客观上造成法律层面的许多空白。例如,新婚姻法规定,个人婚前财产在婚后仍是个人财产。这样,夫妻双方在离婚时,用现行婚姻法判决,一方可能处于无房,无处居住的境地,而法律又无规定出相应的离婚补偿规定,这样的法律的空白,造成了社会的新的不稳定因素,等等。

二、切实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对策

一要注重“以人为本”,切实加强执法人员的道德修养和法律业务知识培训;提高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法律意识。

二要牢固树立勤政“为民”的思想理念。要十分明确依法行政的关键是依法治官而非治民,是依法治权而非治事治民,是依法治权而非治事。由于受封建社会“刑不上大夫,礼不施庶民”观念的影响,一些领导甚至很多群众一提到法治,就自觉不自觉地首先想到是治理老百姓,而很少想到治官、治权。

三要树立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制度。中国现行体制下,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及其重要。同志就特别强调“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学好法律知识”、“学习法律知识要形成制度”。

四要加大群众普法力度。我国的普法已经入了第五个五年普法阶段,但作为依法行政中处于行政相对人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仍十分局限。因此,必须加大普法力度,大力推行“送法下乡”等活动。切实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知识。

坚持“以法为纲”,严格作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必严、违法必究。关于依法行政的“法”,在法律界有不同的定义范畴。有的主张只能依据宪法、法规行政;我国著名的行政法学专家应松年教授指出:依法行政的“法”指的是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也有的主题依据宪法,法律、法规、规章,还有执政党的政策行政。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是依法执政的主体,而政府只能是依法行政的主体。党的政策,只有通过法定的程序形成法律文件后,才具有强制执行力。因此,党的政策不是依法行政的“法”的范畴。在明确了依法行政“法”的范畴后,当前,最重要的是行政执法部门必须得到有效的遵守。其次,是必须建立健全行政法律体系,但是不应该草率立法,草率立法的结果是人们对法律信心的丧失,其结果是比没有法律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其三,是执法必须平等,不畏权、不畏情,严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强化“执法监督”

没有监督的政府,最后只能是专制政府,没有监督的执法,最终也只会沦落为“无法无天”的境地,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我们的行政权力,只能来自人民,终极目的也只能是为人民服务。因此,必须强化执法监督,使权利为民所用,利民所需。目前,在我国法律规定的层面上,并不缺乏各类监督。如人民的监督、政协及派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舆论的监督以及党的监督,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缺乏的还是各类监督能否真正落实到位。因此,强化监督,不在于有多少种监督,关键是要强化监督主体的法律意识、法律责任、赋予他们行使法律监督的保障权利,使他们能够有能力监督,有责任监督,有权利监督。

四、突出“程序优先”原则

在我国的法律责任传统中,重实体轻程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行政主体在执法过程中也往往重结果轻过程。其实,程序是执法公正的基本保障,著名的“蛋糕法则”就有力的验证了这一点:有一位母亲买了一个蛋糕,她对两个儿子说谁切蛋糕都可以,但是切蛋糕的人不能先拿蛋糕,先拿蛋糕的人不能切蛋糕。这个规定使两个儿子不敢把蛋糕切成一大一小,而是力求“一样啊”。我们的法律程序正是力求公正执法的法则。因此,我们必须按程序办事,用程序来制约行政执法人员。一些执法人员法律素质业务知识欠缺,尤其有必要用程序来规范他们的执法行为。必须使他们牢固树立“试题处理正确,程序的违法,其结果意思行政的违法”的意识。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执法人员作为依法行政的“第一道防线”,其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行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虽然依法行政难点的解决不是朝夕之间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要正确面对问题、剖析问题,循序渐进的逐一解决问题,我们的依法行政事业就一定能够越走越宽,越走越快,依法治国的大目标就一定能够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