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加强农村低保管理调查报告
时间:2022-04-13 05:43:00
导语:民政局加强农村低保管理调查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同志强调指出:“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的全过程,以长远眼光谋划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发展,以科学态度抓好发展,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维护和保障农村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的一项根本措施。市区自2011年开始实施农村低保工作以来,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并结合地方实际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但也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农村低保工作,已成为我们长期研究探索的一项课题。
一、区农村低保工作基本现状
区面积736.3平方公里,内辖5个镇2个街道,24个社区,48个行政村,216个自然屯,人口23.4万,其中农业人口13.6万人,占总人口的58.1%,农村低保对象2012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1.47%。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区已逐步建立了农村低保组织管理体系,并不断完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低保审批规范化。在工作实践中,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农村低保管理办法,对保障标准、申报审批程序和时限都作了具体的规定,程序规范,并面向社会公开,阳光操作,切实增强了低保透明度。
(二)保障对象管理动态化。在应保尽保基础上,加强动态管理,实行应退则退。通过定期不定期的核查,尽最大可能掌握保障对象家庭生活变化情况,实行动态调整,努力做到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
(三)分类管理科学化。为体现保障公平,对保障对象实行分类施保,对重度残疾人、老年人、在校学生等特殊群体实行低保金加发。
(四)资金发放社会化。在区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努力筹措低保配套资金,确保了低保资金按季足额发放,并实行低保金银行窗口社会化发放。
二、当前农村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区农村低保制度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急需研究改进。最主要的是覆盖面小、保障标准低的问题,使许多农村生活比较困难家庭仍然不能纳入低保范围。除此之外,在农村低保工作实践过程中,以下几个问题也比较突出。
(一)城乡低保标准差距较大。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形成了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由此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不例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的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但是城乡间这一制度的保障内容和保障水平的差异却很大,区是近城区,城乡居民呈混居状态,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收入水平越来越接近,城乡界限日益模糊。而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却存在较大差异,城市低保标准为36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为1500元/年,月标准核125元,农村低保月补助水平只占城市的34.7%,这种救助待遇的不平等,造成了新的城乡差别。在区(乃至全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设计和实践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具有低标准、广覆盖的特点,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差距很大,这种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自然而合理”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价值取向上的偏差,这不符合社会保障公平理念,不利于统筹城乡发展。
(二)农村家庭收入难核定。农村居民收入有其自身特点,使得家庭收入核定存在一定困难。第一,收入难以货币化。由于农村居民收入中粮食等实物占相当比重,在价值转化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难确定性。种植、养殖等具体项目品种不同,其产值、投入及市场价格也不一样,这些收入的测算核定缺乏一种较为合理的衡量标准。第二,收入的不稳定性。除农作物收成的季节性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等因素外,农产品的价格受市场行情的影响波动较大,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也增大了收入的不稳定性。第三,重大支出加剧了贫困。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未完全普及,那些劳动能力弱化和缺少经济来源的困难群众,在生活、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大项支出,使家庭生活的困难加大,特别是在重大疾病面前,往往导致有看病钱没吃饭钱的现象发生。
(三)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还不够健全。现行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普遍偏低。2010年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7842.6元,而农村低保标准仅为每人每年1500元,即每人每月按125元基本生活支出核算,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1%。这样的保障标准,很难维系一个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保障标准的提高还没有设立更为科学、稳定的增长机制。
(四)工作程序过于繁杂。在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之初,为了力求规范、体现公开,实行的农村低保工作程序,基本都是“三级调查、三级评议、三榜公示”,程序比较繁杂,审批时限较长。农村低保的工作重心是落在最基层的村委会,而村委会人员都是半脱产的,他们还有自己的那份“责任田”,所以,有些工作程序就难免被“偷工减料”,并不能全部做到位。村委会不具有行政审批职能,也不适合作为初级审批的职能部门,同时由于农村的特殊情况,难免出现应保未保或不应保而保的现象。
(五)动态管理难度大。从农村低保制度建立以来,动态管理问题一直在困扰着管理者。“进低保容易,出低保难”。虽然有一系列管理措施,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效果还是不十分明显,退出反应慢是一个普遍现象。第一,低保家庭生活变化情况很难做到有效监控。第二,在实际工作中,有部分低保户在被取消低保资格后,不满情绪严重,认为损害了自己应得的利益,对低保工作人员和工作单位实施无理取闹,影响低保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第三,有的村级工作人员隐瞒了低保家庭生活变化情况,使“人情保”“关系保”进一步滋生。
(六)基层整体工作力量较为薄弱。由于基层工作人员的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村低保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当前,各项社会救工作项目和内容不断增加,政策性逐渐增强,而乡镇民政办一般只有1人,不但承担着除农村低保之外的其它民政业务,还要积极参与乡镇中心工作,现有的工作力量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工作需求,有的乡镇在农村低保调查上也有流于形式的现象。
建立完善的农村低保制度,是保证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科学、公平、公正、公开是推进农村低保规范建设的核心。
(一)用科学的方法推进保障标准的城乡统筹。统筹城乡发展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然趋势。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农村建设向深层次推进,更多的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为推进低保标准城乡统筹创造了有利条件。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统一城乡低保标准,从根本上实现城乡保障标准的一体化。不能实现城乡保障标准一体化的地方,至少可以推进城乡保障公平,以相同的测算方法来确定城乡低保标准。例如,区城市低保标准为360元/月,占上年城市人均消费支出的35%左右;2010年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7842.6元,则农村低保标准应确定为2744.9元/年左右比较合适;也可考虑参照国际贫困线确定的40%标准来确定农村低保标准。为更好地让城乡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我们应当在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指导下,科学地确定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逐步统一保障内容和形式,不断增加财政投入,持续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扩大覆盖面,使城乡低保标准渐进式统一,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最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二)制定科学的农村家庭收入核定办法。科学准确地核定申请对象的家庭收入,是确定农村低保对象并得到及时救助的关键。第一,应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民政会同财政、统计、农业、物价等部门,深入乡村及市场对农业收入的项目、产值、投入成本及价格进行认真细致地调查,确定一种较为合理的衡量标准;第二,按照“重粗不重细”和“扶弱就低”的原则,统一家庭收入核定项目、核定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低保对象家庭收入核定办法。第三,乡镇、村在入户调查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必顺统一严格按照家庭收入核算办法进行评估、测算与核定,促进家庭收入核定的公正与公平。第四,引入农村家庭支出评定机制,作为衡量家庭生活水平的参考标准。家庭正常生活支出水平明显高于当地人均生活水平的家庭,不能享受农村低保;由于重大疾病等特殊情况导致家庭有看病钱没吃饭钱的家庭,可适当考虑给予一定的基本生活保障。
(三)建立科学的农村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当前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均GDP逐年都在大幅增长,农村低保作为一项社会基本保障,其标准也应随之相应变化。农村低保标准应根据当地的生活水平(包括吃、穿、住、医、教等)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财政的实际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来确定,即定位在生命线、温饱线或发展线,用市场菜篮法或恩格尔系数法,测算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低保标准。同时,保障标准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负担能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物价指数等因素变化适时调整,应该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建立并落实农村低保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
(四)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第一,简化工作程序、缩短审批时限,提高行政效能。基于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低保应该实行“三查、两审、一公布”。“三查”即村社会救助受理员入户调查、镇民政办进行核查、区民政部门按照一定的比例进抽查;“两审”即镇民政办审核、区民政部门审批;“一公布”即村级一榜公布。通过简化程序和缩短审批时限来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群众。第二,推进农村低保信息化建设。用现代化手段减轻基层负担,提高工作效能,促进农村低保工作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三是实行低保工作重心上移的方法,实行两级批。强化乡镇作为最基层的管理机关在低保工作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乡镇在组织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的基础上,做到责任到位、管理到位,将过去由村委会承担的低保工作初级审批职能,转移为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乡镇来执行,在理顺行政职能的同时,从源头上避免工作不到位和偏亲向友情况的发生。
(五)建立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动态管理是保证低保工作公平公正的有效措施。由于人们的收入是不断变化的,为了力争一个不错、一个不漏,真正让那些连温饱都难以维持的农村困难群众,在政府的帮助下享受最基本的生存权,就必须作好低保工作的动态管理,真正做到保障对象有进有出,保障水平有升有降,在应保尽保基础上,做好应退则退工作,防止“养懒汉”现象及其他问题的发生。第一,实行联审制度。民政部门及时将申请对象的基本情况通报给房产、工商、土地、劳动、交通等相关部门实施联审,防止申报家庭隐瞒实际情况;第二,建立低保家庭变化情况申报制度。通过低保家庭主动申报家庭变化情况,适时对保障情况做出调整,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动态调整滞后的问题。第三,严格落实年审制度。每年对农村低保对象家庭进行一次普查式的年度审核,适时对保障情况做出调整。第四,完善承诺制度。在申请对象承诺书中,完善按规定自愿退出相关内容,避免农村低保家庭因收入等变化撤消待遇而出现无理取闹现象。
(六)设置科学的社会救助管理机构。加强机构建设、配齐配强工作队伍是加强低保工作管理的根本所在。第一,区民政部门下设二级机构即社会救助工作管理局。解决相应的编制,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及必备工作经费和设施,将社会救助相关工作归并管理,避免多头救助、重复救助现象。第二,乡镇建立社会救助工作管理所。配备与工作量相对应的工作人员,达到编制合理,独立任职。负责人称所长,其他工作人员称管理员。解决必要的工作经费和设施。第三,村级设专职社会救助受理员。受理员归乡镇社会救助工作管理所直接指导,负责受理社会救助各项工作。实行联片工作制,2-3名受理员联片工作,对社会救助申请人实施入户调查、核实、公示等工作。同时完善村级受理员职责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 上一篇:民政局地名处工作汇报
- 下一篇:交通局综合整治工作总结
精品范文
10民政工作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