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时间:2022-03-13 10:37:00
导语:蔬菜发展现状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以后,村按照灭麦压棉扩菜的思路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目前,村已成为宜昌市和枝江市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该村生产的萝卜、蒜薹等远销武汉、广州等大城市。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生产条件的制约,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小,生产水平总体偏低,产品商品化程度不高,难以适应大市场、大流通及多元化消费的需求,总体效益不高。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蔬菜生产水平和产品品质,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加快蔬菜产业化进程,对提高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
村共有农户630户,总人口2480人,耕地面积2840亩,年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以后,村蔬菜产业稳步发展,历经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蔬菜面积不断扩大。在发展蔬菜种植之初,全村仅有近10户农户种有蔬菜,种植面积只有35亩;年底,全村约90%的农户种植蔬菜,总面积达2500亩。在无公害蔬菜基地的辐射和带动下,石套子、三王庙、王家店、董家湾等村相继发展蔬菜种植,年初全镇的蔬菜种植总面积达3万余亩。
二是蔬菜品种不断更新。年蔬菜种植兴起后,农户种植的蔬菜品种主要是本地白菜、萝卜等传统蔬菜品种,蔬菜产品总产量和商品产量低,总体经济效益不高。近几年,通过参观学习、网络信息逐渐掌握蔬菜市场供需信息,不断引进新的品种,摈弃了产量低、效益差的品种,促进蔬菜品种更新换代,初步形成了以蒜薹、豇豆、萝卜等特色蔬菜为主要蔬菜品种,打破了过去以地方品种为主的格局,且村生产的蒜薹、豇豆、萝卜等蔬菜产品畅销省内外。
三是产量产值稳步增长。年,全村蔬菜播种面积达8000亩,亩均产量5吨,蔬菜总产量4万吨,商品产量3.2吨,总产值2200多万元,亩均产值9000多元,蔬菜亩均产值比棉花亩均产值高出5000多元,总产量、总产值分别是年的200多倍,亩均产值较年增加近10倍,全村纯收入2万元以上的农户达300余户,蔬菜效益进一步凸现。
四是设施面积逐年扩大。随着蔬菜产业效益的提升,农户种植蔬菜的积极性高涨,部分农户修建了简易的竹木结构大棚,少数农户建造了钢结构的塑料大棚,进行蔬菜瓜果的早春和秋延后栽培,种植反季节蔬菜、瓜果。2000年以前,全村大棚蔬菜种植尚为空白,年底全村大棚面积约100亩,其中钢结构的大棚面积约50亩,大棚面积逐步扩大,且逐步向标准化方向发展。
五是实现蔬菜周年供应。年,预计全村蔬菜播种总面积8500余亩,其中萝卜4300亩,豇豆2100亩,四季豆600亩,蒜薹300亩,球白、莴苣等其它蔬菜1200多亩,全村按照萝卜、蒜薹、球白和豇豆等的种植茬口安排,实现了蔬菜的常年供应。
六是无公害蔬菜稳步发展。年,镇生产的大蒜、蒜苗获得了湖北省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证书;年12月,镇蒜果和蒜苗又分别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称号,村作为重要的大蒜生产基地,随着“三品”申报和认证的成功,全村蔬菜产品质量得到了全面提高,无公害蔬菜面积逐步扩大。
七是销售网络初步形成。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产量逐步增加,全村从事蔬菜营销的经纪人已发展到150多人,蔬菜销售网络初步形成。蔬菜生产旺季,经纪人前往武汉、广州等地联系客商,组织及周边村的蔬菜销售,缓解了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二、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村蔬菜产业虽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同蔬菜生产发达地区的水平、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和富民增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和困难:
一、园区布局不够合理。目前,全村蔬菜生产以农户零散种植为主,且部分蔬菜园夹杂种植棉花、玉米等,蔬菜种植面积扩大进程慢、规模小,蔬菜种植区缺乏总体规划、布局,产业整体效益得不到提高。
二、缺乏主导蔬菜产品。全村蔬菜产品中真正形成规模并起支撑作用的是萝卜、蒜薹,蔬菜品种结构单一,且未形成自己的知名品牌,对外竞争优势较弱,市场知名度不高,产业效益不稳定;其次,蔬菜产业主要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采后处理及深加工开发层次较低,产业效益未充分发挥。
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随着蔬菜产业效益日益显现,蔬菜面积逐步扩大,但蔬菜园区内的道路、生产用水、电力及水利设施等条件有待改善,其中生产用水、用电难的问题尤为突出,道路狭窄、生产道路交通不便及田间生产用电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四、科学技术含量不高。适合本地区的标准化的温室和塑料大棚面积小,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应用覆盖面小,电热育苗温床、滴灌、渗灌、反光膜、遮阳网、防虫网在产区的使用尚属空白,传统的品种、种植模式和种植方法在生产中仍占有相当高的比重。
五、采后储藏技术脱节。目前,村无一家上规模、上档次的储藏企业,农户生产的蔬菜、瓜果成熟后,采摘后经简单处理包装后直接销售,未经过储藏和精细包装。产品得不到较好地储藏,产品集中销售,效益得不到有效提高。
六、服务体系不健全、功能不强。产业的发展对服务体系及其功能的要求逐步提高,现有的体系不能很好地满足需要,主要表现在:(一)蔬菜主产区民间服务实体较少,没有很好地开展活动,村级服务体系的还不够健全,致使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不到位;(二)蔬菜销售市场规模小,条件差,管理不规范。
七、加工企业发展滞后。除简单的产后清洗、包装外,产后加工环节一直十分薄弱,至今还没有一家上规模、上档次的加工企业,产品销售基本上处于农户自贩、自运、自销的初级水平,形成不了产业链条,缺乏对产业的拉动力。
三、蔬菜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村蔬菜产业发展应依托区位优势,以增加投入为基础,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以建设300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为目标,大力推广以大棚为主的设施栽培和多元立体高效种植模式,积极引进和培育名、优、特、新蔬菜品种,推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强化蔬菜安全监管体系,加强运销队伍建设,扩建蔬菜销售市场,引进和兴办蔬菜加工、贮藏企业,加快蔬菜产业化发展进程,增加农民收入。
四、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
深化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发展蔬菜产业的思路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继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辐射和带动周边村的农户发展蔬菜种植,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促进产业全面晋档提级别,力争把村蔬菜产业发展成为枝江市、宜昌市乃至湖北省的安全蔬菜示范园。
做好园区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根据全村蔬菜产业的发展趋势,着力做好无公害蔬菜园园区规划,划分大棚种植区、露天种植区,明确各产区功能,依照土地资源、水利基础条件及电力设施条件,细化育苗区、种植区、储藏区、销售运输区。
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今后,村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对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蔬菜产业开发提供可靠的保障。充分利用扶贫、水利、农业项目建设资金,加快蔬菜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硬化村内主干道,将生产用道铺设为晴雨路,改善交通条件;完善水利设施建设,配套产区内排涝和灌溉设施设备,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优化产区内电网、供水管网布局,满足产区生产用电、用水需求。
依托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目前,村蔬菜产业发展迅速,村内竹木结构、钢骨架的塑料大棚面积已经达到100余亩,设施蔬菜发展已具雏形,村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质为沙壤土,合适种植蔬菜。以现有大棚种植为基础,引进和改进适合本地区气候特点的温室、大棚,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种植。
推进产业创新,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一是引进筛选适宜本地区栽培的蔬菜名、优、特、新品种,优化蔬菜品种结构,培育地方特色品种;二是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生产技术,积极示范推广遮阳网、防虫板、滴灌、微喷灌、增温等新型设施栽培技术。推广高效栽培模式,改进蔬菜育苗技术,推广工厂化育苗、电热温床育苗等育苗技术,不断提高栽培技术水平和产业效益。
健全生产监管制度,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加强肥料、农药的管理,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生物农药,减少化学肥料使用比例,增加有机肥使用量,生产绿色无污染、无公害的蔬菜产品。二是加大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法规、标准、宣传培训力度,加强对菜农的技术培训,提高群众的质量安全意识,确保生产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完善检测机制,购置检测仪器,对村内生产的蔬菜做好上市前的安全检测,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安全。
完善配套设施,强化服务功能。一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生产、运销、市场等环节的管理运行制度,严格落实检测机制,推行市场准入制和以质论价保护政策,促进蔬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建立一支比较稳固的蔬菜营销队伍,外联市场,内连基地、农户,推行“公司+基地+”的订单生产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为菜农提供准确可靠的生产和销售信息。三是强化蔬菜协会的指导管理功能,切实为农民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信息服务,保证蔬菜产业的稳步发展。四是扩大完善蔬菜批发市场设施、规模,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行为,吸引外地客商,确保商品输出畅通。
拓宽资金投入途径,化解蔬菜产业资金难题。在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扶持的同时,密切与信用联社、银行的联系,建立以信用联社、农业银行为主的资金投入主体适时足额安排扶持蔬菜生产的贷款计划的机制,按菜农生产需求及时兑付贷款,以解决菜农生产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
引进和创办加工贮藏企业,充分发挥产后效益。根据村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引进和兴办一批蔬菜加工项目,开发冻干、酱菜、脱水蔬菜加工、超低氧气气调贮藏保鲜及净菜加工上市。采取多种形式融合资金,大办龙头企业,通过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形式把蔬菜产业开发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 上一篇:办事处内设机构工作职责
- 下一篇:和谐房管局构建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