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林权改制现状调研报告

时间:2022-03-13 10:23:00

导语:集体林权改制现状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集体林权改制现状调研报告

根据市、市综改办《关于开展新形势下的农村综合改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年7月—9月,我局组织专班先后深入到全市9个镇(街办),15个林改村及基层林业管理站,对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情况

(一)主体改革情况

我市林业用地面积40.1万亩,其中国有林地2.9万亩,占7%;集体林地37.2万亩,占93%。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于年11月正式拉开序幕,经过4年多的努力,全市的林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体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截止目前,全市涉及林改的131个村,完成勘界确权37.2万亩,确权到户16122户,林地确权率100%。在已确权林地中,集体统一经营面积2.4万亩,占6.5%;农户个人租赁承包面积34.8万亩,家庭承包率达93.5%。全市登记填写《非国有林林权登记申请审批表》23339份,市林改办受理22647份,登记发放林权证22647宗,16352本,15816户,发证到户率98.1%。林改期间,全市共受理林权纠纷178起,其中,村与村之间33起,户与户之间145起。现已调处178起,调处林地面积965亩,纠纷调处率达100%。

(二)配套改革情况

我市在努力推进明晰产权、确权到户这一主体改革任务的同时,积极探索、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配套改革措施。

1、减征林业“两金”。根据《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发〔〕23号文件)规定,我市从年1月起对林业“两金”减半按10%的标准征收。4年来,共减征林业“两金”200多万元。

2、规范林地流转。按照中央〔〕10号文件和国家林业局《关于切实加强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了林权交易大厅(挂靠在市综合招投标中心),出台了《市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办法(试行)》、《市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试行)》(枝府办发[]88号文件),对集体林地流转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全市集体林流转统一按照8个步骤实施:即村级提出→乡镇审批→林业备案→资产评估→公开招标→公开交易→签订合同→变更林权证。同时市林业局确定了市林调队等有资质的评估中介机构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林改以来,全市共备案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申请159宗,共评估森林资源资产价值6574.5万元。

3、开展林权抵押。年4月,市林业局与市信用联社联合出台了《市林权抵押贷款意见》,提出了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支持林业发展的意见,搭建了林权抵押贷款的林业投融资平台。截止目前,全市共办理抵押登记43起,抵押面积8125亩,发放贷款2157万元。

4、完善社会化服务。年7月,国家正式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我市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发挥引导和服务职能,不断创新服务体制,加大培育林业专业合作社力度,强势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截止目前,全市已注册林业专业合作社43家,注册资金6400万元,2010年林业专业合作社实现总产值2.8亿元。成功走出了一条以专业合作社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二、主要成效

林改的对象是林权,造福的是林农,影响的是全局,推动的是林业的发展。主要成效表现在:

1、增强了全民的法制意识。在开展林改工作中,由于广泛深入宣传《森林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使这些法律、法规深入人心,使广大干部、群众接受一次深刻的普法教育,增强了法制意识。

2、林改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目前全市98%以上林农已拿到林权证,林农真正成了林地的主人。调查表明,群众对林改工作的满意率达95%以上。

3、调动了林农发展林业生产的积极性。由于明晰了林地产权,落实了经营主体,林农投入林业产业、发展林业生产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全市涌现出一批造林大户和林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发展林下种养业的先进典型,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市众和园林苗木专业合作社是三峡地区成立最早的一家林业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来的运行,该社现有社员l55人,服务范围涉及我市及周边5个县(市)。年以来,该社户平每年获得盈余分配1.16万元,股金分红3870元。

4、增强了林农保护森林资源的主动性。林改前,森林资源属集体所有,多数群众对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及举报制止乱砍盗伐等关心不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成为森林的主人,经营主体地位更加明显,利益更加直接,责任更加落实,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进一步增强。许多林农在自己承包的山林设立护林告示牌、开设防火带、加强巡山护林,盗砍滥伐林木现象明显减少。

5、加快了林下经济等相关林业产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充分利用现有的森林资源,遵循“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示范推动,大户带动,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对林下经济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涌现出了以钱少华为代表的林下养殖大户,打造出了“安福桃缘”绿色生态旅游景区,林下经济正逐步成为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载体、创业增收的平台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全市现有从事林下种植、养殖农户200多户,林下种植、养殖面积10000余亩;森林生态旅游景区2个。2010年全市实现林下经济产值0.8亿元,占林业总产值的14.8%。

6、推动了林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近年来,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林地流转日趋活跃,这对盘活森林资产,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林业产业流动有着积极的作用。截至目前,全市已流转林地9860宗,面积6.7万余亩,金额达3990万元。

7、增加了林农的收入。我市从年1月起对林业“两金”减半按10%的标准征收,把经营利润让给林权所有者和木材生产经营者。年以来,共减征林业“两金”200余万元,极大地减轻了林农负担。同时,由于经营权的合理流转,推动了林地、林木资源升值,给农民带来了更大实惠。

8、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我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始终贯彻执行《森林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得到保障。林改期间,全市调处林权纠纷178起,调处林地面积965亩,纠纷调处率达100%,既稳妥地处理了许多历史遗留的林地纠纷问题,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效,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一些潜在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

(一)林权纠纷随着林地效益的增长而不断涌现,调处的任务大。主要是因林地界限不清和历史预留问题引发林权纠纷。

(二)林业融资渠道窄,森林保险举步维艰。全市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仅信用社一家,且贷款周期短,额度小,利率高,不适应林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森林保险业务品种少,投保费率高,承保责任小,很难推进。

(三)林改档案有待规范完善。目前,全市林改主体改革虽已基本完成,但由于林改工作面宽量大,任务繁重,人员及经费不足,制证、颁证进度缓慢。调查发现,因举家外出打工农户较多,使部分林改档案不同程度存在漏签、代签及林地四至界限表述不清等问题,亟待规范完善。

(四)公益林补助标准过低,商品林经营放而不活。目前的公益林补偿标准虽有所提高,但对于靠山吃山的林农来说,实为杯水车薪。商品林分给农户后,林农获得了林业资源的经营权。但国家出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需要,始终严格控制森林采伐,制约了商品林的经营与流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林业的快速发展。

(五)资源管护难度加大。林权到户后,由于经营主体发生重大变化,举家外出现象突出,面对千家万户,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又面临宣传教育、组织发动和经费筹措等新的问题和困难,加之林区基础设施薄弱,林业“三防”(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防止乱砍滥伐)手段落后,增大了资源保护管理难度。

四、对策及建议

(一)切实抓好各项后续工作,全面完成主体改革任务。

一是要进一步加快林权证的制证、颁(换)证工作,力争尽快全部发放到户;二是认真开展主体改革“回头看”,及时进行查漏补缺,规范完善林改档案;三是要妥善处理林权纠纷,实施林权纠纷调处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制,在仲裁委员会设立林业仲裁厅,对涉林纠纷调解不成的通过仲裁解决,仲裁不成的再走司法程序。

(二)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推进配套改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必将对经营主体、资源管理、林权流转及生产经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现行《森林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已不能完全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配套改革的进行。建议国家和省级立法机关会同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加强立法调研,尽快修订《森林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为配套改革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三)逐步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创新资源保护管理机制。

生态公益林是国家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对于调动林农保护和建设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提高生态公益林管护成效,充分发挥生态公益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国家、省级进一步提高补偿标准,力争在3-5年内亩平达到50元以上,最终实现国有化,以真正实现“生态受保护、林农得实惠”的改革目标。

(四)放活商品林经营,建立木材交易市场。

一是全面实行木材自主经营。即在森林采伐限额范围内,林农依据林权证提出采伐申请,办理采伐证后实施采伐,不受采伐期限限制,实现木材产品直接与市场需求对接。二是在森林资源相对集中区域建立木材交易市场,把原来分散的木材加工厂统一集中到交易市场生产经营。从而进一步规范全市的木材经营秩序,促进木材的合法交易和严格管理。

(五)建立健全林权流转平台,稳步推进林权规范流转。

结合我市实际,建议建立县级林权管理中心,搭建交易平台,逐步建立统一、公平、高效的林木、林权流转市场,为林权流转提供信息、市场交易、法律服务、政策咨询等综合服务,推进林权有序流转。

(六)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步伐,努力促进林农增收致富。

一是继续清理整顿小而散的木材粗加工企业,切实保护森林资源;二是提高准入门槛,引进、扶持精深加工重点龙头企业,增强产业辐射功能;三是引进业主、培植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加快发展以花卉苗木、林产品加工、森林观光旅游为特色的林业产业。建议通过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整合项目资金,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及吸纳社会闲散资金等多元化投入渠道,管好用好林业项目资金,有效解决林业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和困难,推进林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林农增收致富。

(七)创新林业投融资体制,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一是推行林地经营权向林业承包大户、林业联合体和跨区域的经济实体等经营方式发展,改变承包主体单一化,向多元经济主体和市场化发展,促进林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实现无能力经营的使用权向乐于营造林并有能力营造林的人转移,吸纳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资开发林业,实现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二是鼓励和扶持一批“产供销一条龙”和“公司+基地+农户”的龙头企业,通过租赁林地、购买林木和参股联营,建立工业原料林基地。三是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工作。森林资源经评估机构评估后,可按评估价值的50%在更多的金融机构开展信用抵押贷款。

(八)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为加强新形势下的基层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提高基层林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服务能力,全市应建立县、乡镇、村三级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各级推广机构按照工作职责,开展全方位的科技推广服务工作,促进林业的发展。加大林业科技推广力度,实施林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农村林业技术员队伍培训,大力培育林业科技示范户。

(九)建立健全中介组织,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林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建设步伐,提高协会活力,规范中介组织行为。采伐设计、林权勘测、森林资产评估等服务职能要逐步转为中介组织承担,以确保客观、公正履行职责。同时,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构建以管理、执法、服务三大职能为主的新型林业管理体制。切实为林农和林木生产者提供高效便捷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十)加大投入,完善林业保护体系。各级财政要继续加大对林业“三防”资金的投入力度,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经费和基层林业站所职工工资及公务费等都要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切实提高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要建立森林防火应急预案,健全森林病虫害防治服务网络,鼓励和支持农民自愿成立民间护林防火、防盗、防病虫害协会组织,形成政府领导下的群防群治和森林“三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