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地方志工作社会参与面调研报告
时间:2022-03-13 10:20:00
导语:扩大地方志工作社会参与面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地方志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任务包括编修行政区域志、各类专业(或部门)志;编辑地方年鉴与专业年鉴;研究地情,收集地情资料与信息,开展地情咨询服务与宣传教育;整理旧志;推广地方志成果的应用;研究方志理论;开展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等等。地方志工作不仅是史志系统的事情,也是一项社会性极强的工作。它涉及到各行各业,需要百业支持和社会协作。李铁映曾经说过:“地方志工作涉及到政府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必须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提供必要的支持才能完成。”如何确保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笔者认为,应从大处着想,细处着手,扩大社会参与面,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潜力。
一、社会参与的必要性
地方志书和年鉴作为"一方全史",涉及到系统论、地理学、历史学、政治学、军事学、法律学、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民族宗教学、民俗学、人口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成果,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具有独特理论内涵。因此地方志工作要科学发展,就必须在这些专业领域不能犯常识性错误。当代方志学者魏桥早在首轮修志之初就提出地方志是一门综合科学。指出它的综合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内容的综合性;第二学科的综合性;第三作者队伍的综合性。孟庆斌也提出方志是吸纳多学科学术方法与成果的综合性著述体系,这种吸纳的渠道可以是组织地方志工作人员学习这些理论学科专业知识,但这只能是浅尝辄止,必须另辟蹊径,吸纳专业机构、专业团队或专家参与和介入进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随着社会进步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地方志工作更需要社会广泛参与
当前社会处于各种事物更新换代、高速发展变化的进程中,世界进入了高科技、智能型的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管理结构、阶层结构和人民生活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任何一种文化形式想要不落后于时代,就必须全方位地吸纳时代精神,与时俱进。1978年以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政府职能发生转变,行业变化很大,消亡的、合并的或新增的部门剧增,一些原本有行政职能的单位变成了行业协会,如果再按原来的“管什么,写什么”的原则去开展工作,就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必然反映不出来。这些都给地方志工作的行政和业务管理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那就是组织和发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地方志工作中来。
地方志资料来源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形式也日新月异,除档案以外,还有图书、报刊、文物、音像、照片等各种载体的资料,以及网络平台信息,兼收并蓄。地方志资料信息的收集、存储、宣传已由传统的手段向用计算机、磁盘、光盘、录相、网上带等现代化手段转化。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地方志工作的技术手段也要与时俱进,同样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合作。最直接的参与力量是原始资料信息的拥有者、信息加工和网络机构等。
(三)古代、近代文献和地情资料的散落状态和不共享性决定着地方志工作必须发动社会广泛参与。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各地各部门的资料信息非常分散,首先是国家档案、图书机构保管的内容各不相同,各有侧重,而且到目前为止,能共享的资源非常有限,比如我们在第一届修志时,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清朝《枝江县志》,还不能复印,只能用手抄,这种手抄本难免存在抄写错误。除了国家机构保管的档案图书资料外,还有很多珍贵的文献资料散存在民间,而且收藏意识和条件都参差不齐,所以散落民间的这一部分珍贵资源如果不抢救和保护起来,正在面临流失和消亡。因此,就要让这些古代、近代文献和地情资料、信息的持有者积极支持、参与地方志工作,也可以有偿征集相关文献资料和信息。
二、社会参与的重要意义
(一)充分发挥社会各届贤才和爱志人士的聪明才智,全面提高志鉴的编纂质量。
志鉴的质量就是生命。其质量从根本上讲,取决于编修人员队伍。让社会各届贤才参加到编修队伍中来,对志鉴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涉及到专业性的问题,如系统论、古汉语学、地理学、历史学、政治学、军事学、法律学、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民族宗教学、民俗学、人口学、教育学等,应当联系有关方面的专家或权威机构,对地方志工作给予支持,探索一条长期合作、共修志鉴的道路。
随着地方志工作的发展,全国各地已经涌现了一批爱志人士,他们凭借各自的专长和优势,分别对地方志工作的各个部分、各个领域、各个专业提出一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建议和意见,甚至对前沿性的理论进行了探讨,我们在地方志工作中不仅要尊重他们的建议和意见,还要保护他们的爱志热情,团结好、管好、用好这股有生力量,鼓励他们为地方志工作多作贡献。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的周德富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兴趣,利用自己往届学生掌握的信息资源,对清朝同治《枝江县志》的艺文部分作了深入的研究。撰写了《寻找〈围炉夜话〉作者》等数篇文章,他以枝江市政协委员的身份提出了整理旧志的提案,已被枝江市采纳。像这样的爱志学志之士是不可多得的地方志人才资源,如何人尽其才是应该予以考虑的问题。有了以上这些人才加入地方志工作,志鉴的质量必然能大幅度提高。
(二)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宣传地域文化或品牌
方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历史精华,方志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中华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文化工具。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世界六大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除中华文明一直延续发展下来以外,其它五大文明都曾先后中断和衰亡过,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中华文明一直延续和发展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无疑是和中国特有的编史修志传统密不可分。广大方志工作者正用方志文化载体自觉地承担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的神圣职责。
据清光绪六年《荆州府志》中记载“今荆郡枝江烧春甚佳”,这里说的“烧春酒”产自百年老字号“谦泰吉糟坊”,即枝江酒业的前身,枝江酒业集团充分挖掘这一方志文化资源,迅速打造了自身的文化品牌,为“枝江”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现存的地方志书籍,给传承区域历史文化提供了无尽的资源,地方志工作正在和将要出版的成果,给挖掘区域文化、打造文化品牌提供了无穷的空间,所以说,地方志工作是推动区域历史文化发展的“助推器”一点也不为过。
(三)地方志的经世致用需要受众面的扩大
清代章学诚首先提出志书要经世致用的观点,他说:“夫修志者,非示观美,将求其实用也。”旧志编纂目的主要是“资治、教化、存史”。现在的地方志工作可以说,也是这样的目的,除了传统的三大功能以外,更主要的是为两个文明服务,为改革开放服务,由单独修志变为修、用并重,并不断加大用志力度。目前,我们正在机关团体、事企业单位推行学志用志,学鉴用鉴行动,就是为了把地方志工作的资政、育人作用落到实处。由于当今载体和传播手段的变化,志鉴书刊通过光盘版、网络版以及各种形式的简志,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立足服务开发的地情资料也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联系越来越密切,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高,社会各届将有越来越多的人从志鉴中受益。
(四)社会参与地方志工作成为地方志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的推动力
同志在《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各种理论的不断创新也是各个学科存在的生命力,不断进步的灵魂和不断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这样,方志理论也是这样。一部方志发展史,就是方志理论的创新史。回顾历史,对照新旧方志发展的异同及各方面的变化,可以看出方志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历程。方志虽然属历史范畴,但方志自诞生起就出现特有的理论学说。从方志研究对象、资料、编纂、体例、篇目、内容、审核到方志学发展史等无一不有,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其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势在必行。
随着全国第一届、第二届编修地方志工作的开展,地方志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不再是地方志机构的一家之言,科研院所、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地方志理论成果层出不穷。地方志专业期刊杂志、网络站点平台、网络方志群、网络方志论坛等成为地方志理论研究的前沿阵地,吸引了一大批社会贤达参与到地方志工作中来。
三、团结带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旧志编纂主要由地方行政长官一人负责,聘请地方士绅、鸿儒硕彦参加编修。现在则实施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方动手、志办实施的格局,有的地方还采用了人大立法,党委、政府两办制订修志暂行规定的方法监督修志,甚至政协组织也参与到修志中来,这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地方志工作主要由各级各地方的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地方志办公室承担,那么组织、协调社会各届人士参与地方志工作,就是地方志办公室的任务。
(一)地方志工作需要组织的社会力量
地方志办公室在从事地方志工作中需要组织的社会力量有很多,我觉得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外地派驻机构。这些机构是地方志工作的主要协作单位,也是志鉴编纂初始信息的主要来源。
2、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如湖北省档案局就与湖北大学古籍研究所协商合作整理湖北旧方志。
3、古籍专家、金石专家、古汉语和古音律专家或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这些专业人才不能局限于本地,有时甚至要请外地专家把关。在第一届修志工作中,我们的方言部分采纳了北京大学教授的指导意见。
4、地方志工作爱好者。这个特殊的人群,出于个人的爱好,有意识地收集了很多的志鉴藏书,对很多志鉴书籍已经开展了一些品鉴、点校、注释、白话翻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志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
5、古籍收藏人士。这些人中,有的是有目的地收藏,有的是祖辈传承,有的是亲友馈赠,所以对藏品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一,受保存条件所限,藏品也不能得到应有的保护。
6、地方名俗民风或文化传承人。这些人是地方文化的“活档案”,是地方传统文化的“载体”,完全靠人祖辈相传,在地方志工作中,就要用录制影像或录音的方法收集,用光盘、磁盘、录像带、录音带进行加工保存。
7、现代化信息资源拥有者。主要是可靠的信息机构、网站、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
(二)社会力量的组织与管理
1、进一步优化“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编委会组织实施、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体制。在领导体制上,要继承地方志工作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在某些环节上更要理顺关系,明确职责。进一步树立各级机构的权威性,如果牵头单位不能发挥协调作用,将影响整体工作。同时坚持适应性原则,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充实各级班子,不能因人员调整、人员不齐、不得力而影响工作。积极推行主编负责制,强化篇目责任制和奖励机制。
2、搞好事业规划。在地方志工作中,无论是编修地方志,还是编写年鉴,有些单位缺乏严密的工作计划,导致了工作的被动。我们应当运用方志系统的全部资源,制定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把社会力量作为重要内容尽量全面科学谋划,并反映到规划中来。在组织社会力量开展工作时所需经费要纳入编制财政预算,探索行之有效的经费路子。同时随着工作的开展,不断调整、完善规划,保持它的前瞻性、指导性。
3、建章立制,创立严格规范的工作环境。首先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搞好目标管理。以制度管人,为避免工作的随意性,应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方志管理原则、工作方式、方法和程序,承编单位编纂人员的职责,评稿、改稿、校稿注意事项,全面质量规定等。在人员组合、力量搭配、财务使用上合理安排,循序渐进,搞好衔接,及时转换工作任务。尤其是在各项工作交叉同步进行时,如何科学统筹各方力量,需要严密的工作机制做保障。
4、分类管理。不同的单位或个人因客观条件的差别,分不同类型,进行管理,有的可以用合约的方式,明确责权利,有的可以通过走组织程序借调人员,有的可以要求相关单位或个人提供有偿信息等等。
5、做好协调工作。协调行政力量、学术力量、社会力量和个人力量,形成合力;解决好内外上下左右的关系,清除可能出现的内耗因素。
6、严格标准,规范程序,提高对社会力量的管理水平。地方志办公室在志书编纂、资料收集鉴别及保管、地情研究、机关管理等方面都有规范的统一标准,而且自成体系。那么在管理参与地方志工作的社会力量时,也要用相关的标准和程序进行约束,标准制定得越科学,程序越规范,运用得越熟练,对社会力量的管理水平就越高。
- 上一篇:商务局外贸外资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
- 下一篇:领导联系企业工作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