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工作社会化调研报告
时间:2022-03-11 10:05:00
导语:检察工作社会化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年03月1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在向届全国人大次会议报告工作时指出,检察机关“努力践行执法为民宗旨,把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民生,服务群众,不断从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出发改进检察工作”。检察工作社会化,就是检察机关主动走向社会,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过程。
一、检察工作社会化的原因。
从公检法在诉讼中各自的职能作用上讲,公安机关是“进”,人民法院是“出”,而检察机关处于中间环节,既不直接“抓人”,又不判决,很多人对检察机关的职能不清楚,认为“很神秘”;从机构设置上讲,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在乡镇一级均有派出机构,天天直接和群众打交道,其执法活动容易为人民群众所熟知,而检察机关最基层的机构就是县级,与群众联系的机会相对较少;从检察机关自身的性质来讲,作为法律监督机关,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往往仅限于案件,很少有机会广泛了解社会,很容易把思维局限于案件的法律认知,就案办案,导致所办案件在法律上能够实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但是有些处理结果群众不满意,甚至到处上访,给党委政府施加压力,或者“拉关系”、“找路子”,就是要使案件处理结果得以改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如果广大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根本不了解,何谈管理国家事务呢?检察工作如何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尊重、认同和支持呢?检察机关推动自身工作社会化,能够促使检察干警走出机关,增进与社会的相互了解,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好的开展法律监督工作,是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也是检察机关提升社会形象,更好的维护社会和谐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措施之一。检察工作社会化势在必行。
二、检察工作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目前,检察工作体现社会化特征的,有人民监督员制度、不起诉案件公开审查等制度,但总体上,社会化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检察机关执法活动的最终评价者,检察机关推动工作社会化,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走群众路线,切实转变自身社会形象,切实改进执法方式,切实提升执法层次,让群众放心,让群众满意,使广大人民群众自愿加入到检察工作社会化进程中来。
一、与人民群众建立深厚感情,做好贴心人。“人心所向,其业必成;人心所背,其亡必速”。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忠诚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让检察机关和检察干警的良好形象深入人心。一是认真抓好检察机关自身建设。以权谋私、以案谋利等违法犯罪行为破坏了检察机关的社会形象,深刻影响了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检察机关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打铁还需自身硬”,每一个检察干警都应当珍惜和认真用好手中的权利,深化政治理论学习,狠抓业务知识学习,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切实按照“忠诚、公正、清廉、严明”的检察职业道德来约束自己,规范执法言行,练就一支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高素质检察队伍。二是丰富和完善各项便民利民措施。科技强检,扩大和保障群众知情权和参与权。我院在门户网站上开设了网上举报、检察长信箱和检务公开栏,公布举报电话,以方便人民群众举报和实现诉讼权利。拓展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方式,听取群众意见,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连续性。在社区、乡镇和各单位适当设立联系点,采取集中办理、调查走访、开门纳谏等方式了解社情民意,增强服务和保障的针对性、实效性。围绕发挥检察职能,了解民生疾苦,为群众和单位特别是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营造和谐稳定局面。带着深厚感情为群众办事,切实把每一次真诚的帮助、每一句热心的问候都当成执法为民、推动检察工作社会化的的具体实践。在我院开展的“进选区访民情”活动中,我院深入到村民家中走访,了解群众需求,收集到意见和建议三条:希望能用上放心的自来水;希望硬化1.5公里的通组公路;希望解决东干渠的维修问题。如果检察干警每天都坐在办公室里,不出去倾听群众心声,又怎能与他们建立感情,知道他们所想、所急、所忧呢?只有与人民群众心贴心,群众才能把检察机关和检察干警当成自己人,愿意讲真话、用真心,才能相信和支持我们的工作,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才能牢固树立起来。
二、维护人民合法权益,用好监督权。检察机关既是执法机关,又是法律监督机关,只有切实履行好各项监督职责,才能让人民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切实得到维护。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主要是通过办案来体现的,只有高质量的案件,才能被社会更积极的认知,才能让群众相信我们,才能更好的推进检察工作社会化健康、深入开展。一是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严惩民生领域内的犯罪活动,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全的基本生活环境。检察机关紧紧围绕关系民生的突出问题加大法律监督力度,使犯罪得到及时惩处,权利得到有效保护,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工作报告中指出:年,全国检察机关依法严厉打击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制假售假犯罪,起诉制售伪劣食品、药品等犯罪嫌疑人3320人,比上年增加21.4%。依法介入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调查,立案侦查严重失职渎职造成国家和人民利益重大损失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918人。加强对人权的司法保障,立案侦查涉嫌利用职权实施非法拘禁、报复陷害、破坏选举等犯罪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555人,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了坚强的司法保障。严惩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犯罪,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权利等切身利益得不到依法保障,保障民生就是空谈。认真听取和了解当事人的陈述、辩解以及对案件处理的看法,严格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于符合起诉条件的,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对于积极退赔、挽回被害人损失的,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减少被害人的损失。深入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集中精力惩治和预防城镇建设领域商业贿赂犯罪,新农村建设领域涉农职务犯罪,破坏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二是及时发现和介入案件,实现案件质量有新的突破。案件质量是检察工作的“生命线”,传统的办案方式是“等米下锅”,这样做只能导致错失办案良机。许多证实犯罪的证据是不可复原的,如果当时没有有效合法的收集起来,以后就很难得到客观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兼备的高质量的证据了,对案件质量具有质的损害,使许多违法犯罪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实现检察工作社会化,对执法者的要求就是要和基层、和群众、和执法者、和其他机关和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建立相互协作、互通情报等机制,保证检察机关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情况,获取证据,引导侦查方向、监督侦查过程,从而保证案件质量。三是依法开展诉讼监督。结合高检院年度工作报告,结合检察职能,进一步加强刑事诉讼法律监督,重点解决有罪不究、违法办案、侵犯人权的问题。积极开展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法律监督,重点解决裁判不公的问题。强化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法律监督,重点解决超期羁押和减刑、假释不当等问题。严肃查处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重点解决司法领域中的腐败问题。
三、满足人民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做好服务人。一是积极开展法律咨询和服务工作,为人民群众答疑解难。通过开展法制讲座、网上答疑、上门服务等方式,使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更加了解,对于什么该用法律解决、怎样用法律解决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正确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扩大司法救助范围。对被害人因无法获得行为人经济赔偿造成生活困难的;对于因经济困难等原因无法请律师诉讼的;对于未成年人因监护人的原因无法参加诉讼的等情形,积极协调给予救助。三是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进行执法活动,增强说理性。每一个案件的办理过程,也是人民群众了解、参与检察工作的过程。通过浅显的语言,耐心的讲解,使人民群众理解文书所表达的内容、理解检察机关所采取的执法活动,方便群众进行监督,从而更好的理解支持检察工作,减少对立、促进和谐。
实现检察工作社会化,检察机关必须进一步摆正自身的角色定位,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保障其对于检察工作的监督权,维护其合法权益,促使检察机关监督能力大提高,科学发展上水平,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 上一篇:消防网格精细化管理意见
- 下一篇:打造学习型检察院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