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抗旱面临问题调研报告
时间:2022-03-08 05:01:00
导语:防汛抗旱面临问题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防汛抗旱,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一项关系全局的重要工作。由于我县区位、地貌、气候三大特殊性,决定了易涝易旱特别是易受洪水威胁的基本县情,多种自然灾害并发是我县防汛抗灾的显著特点。如何进一步抓好防汛抗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努力减轻水旱灾害损失,始终是我县一项艰巨而繁重的工作。本文从全县防汛抗旱现状出发,对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作了基本评价,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今后防汛抗旱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建议。
一、我县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基本评价
㈠、防洪能力为防御一般洪水。县内溪河众多,纵横分布。据统计,全县共有中小河流46条,总长度达700余公里,是全省溪河较多的县市之一,其中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7条,长达530.4公里。沮、漳、西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总流程达143公里,为县内三大主要河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县通过兴建护岸、疏浚河道、加固堤防等措施,对中小河流进行了规模治理。1999年至2002年,我县投资3177万元分四期建成鸣凤城区防洪堤4381米,整治城南、城北排洪沟1870米。2005年至2006年,我县对旧县陈家堡、洋坪双路、中心小学、东坪堰等4段600米护岸进行了整治加固,使有设堤防提高到5%。在溪河治理上,我县先后兴建了鹿溪河董家段、罗汉峪河徐家棚段、五里河芭芒店段等河堤,长达8.6公里。随着西河上游天福庙、玄庙观和上游峡口电站的建成,工程削峰、调洪功能的日益显现,、西河的防洪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加之全县水库、堰塘的总库容达3337.4万立方米,防洪库容近547.6万立方米,初步形成了由水库、堰塘、堤防、排洪沟等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2006年,全县水库、堰塘累计拦蓄洪水7381万立方米、调洪369万立方米,防洪减灾效益达到6300万元。总体评价表明,县内主要河流已基本具备防御一般洪水(即5至10年一遇)的能力,城区防洪标准由原来的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
㈡、抗旱能力为抗御中等干旱。建国后,历届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农田水利事业、提高抗旱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恢复、整修、扩建和新建了大量的抗旱灌溉设施。“十五”时期以来,全县又先后实施了山区人饮解困、农业节水灌溉、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安全等重点抗旱饮水工程建设,全县综合抗旱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目前,全县共建有各类小型水利工程11765处,其中小型水库52座,堰塘9284口,引水堰渠820条,提水泵站122座,集镇自来水厂9个,山区人饮工程1478处。蓄、引、提水能力达8890.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农田12.48万亩,饮水受益人口13.68万人,同时全县还完成末级渠系节水改造95.06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67公顷。基本形成了以小型水库为龙头,以东干渠等引水工程为骨干,以沟凼、堰塘、提水泵站为补充的水利灌溉体系和以集镇、村级水厂、单户天河水窖为主要形式的人畜饮水保障体系。2006年,全县各类水利工程累计提供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居民及农村生活用水6493.5万立方米,其中农业抗旱灌溉用水6456.8万立方米,城镇居民及农村生活用水36.25万立方米,抗旱减灾效益达2100万元。总体评价表明,全县大部分地区已基本具备抗御中等干旱的能力,即遇中等干旱年份工农业生产和生态不会受到大的影响,可以基本保证城乡供水安全。
㈢、防汛抗旱工作体系基本建立。一是有健全的指挥网络。全县建有县、乡镇、村和工程管理单位四级防汛抗旱指挥网络,并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同时承担有防汛抗旱任务的部门和单位也都设立了相应机构,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具体负责领导、组织、参与本单位和全县的防汛抗旱工作,为防汛抗旱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有完善的工作机制。各级各部门按照防汛抗旱“八到位”的要求,认真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狠抓工程准备,抢险劳力、物资器材的落实,各类预案的编制、修订,不定期地开展汛前、汛中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形成了较完善的防汛抗旱工作机制。三是有科学的工程调度管理体系。县防办、水利和工程管理单位加强工程日常管理,严格执行各类预案和水库度汛计划。遭遇洪水和干旱时,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调度,合理运用水库、堰塘等防洪灌溉工程,最大限度地拦蓄洪水、削减洪峰,同时利用雨洪资源做好抗旱水源的蓄水保水,充分发挥了水利工程的防洪减灾作用。四是有较强的抗洪抢险能力。在抗洪抢险、抗旱救灾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身先士卒、靠前指挥,积极动员和团结全社会力量共同抵御水旱灾害。各级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基层民兵发挥突击队作用,各成员单位密切协作,合力抗灾,使防汛抗旱工作的各个环节形成有机整体,防灾抗灾的综合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防洪标准低,病险隐患大。在县境长达63公里的流程中现有95%的河岸仍未设防,河段崩岸、淤积严重,河势游荡剧烈,防洪标准较低。上游峡口水库虽对下游有一定的削峰调控作用,但调节能力仅为1000万立方米,遇到大流量下泄时势必进一步引起河势变化,堤岸冲刷,加剧崩岸频发,影响防洪安全的压力依然很大。全县现有的水利工程设施大多修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受历史条件限制,普遍存在建设标准和质量不高,配套设施不完善,加之工程自然老化,年久失修,渗漏、损毁严重,长期带病运行,防洪能力低。据统计,全县52座水库中仍有30座水库为三类病险水库,占到水库总数的58%,同时水库、堰塘淤积严重,平均淤泥厚度在1~3米以上,已减少库容200万立方米。东干渠担负着灌区内重要的排洪灌溉任务,在长达56.74公里的干渠中,现仍有36.74公里尚未脱险,安全隐患较为突出。
水资源短缺,抗旱能力不强。一方面面临资源性缺水。尽管沮、漳、西河流经我县,境内溪河纵横,但过境客水在现有条件下可利用率不高。县内中小河流年径流水资源为7.15亿立方米,人均、亩均占有量处于全市中下等水平,利用率不足1%,而且还存在分布不均。另一方面面临工程性缺水。全县现有的水利工程灌溉体系虽可控制57%左右的农田,但保证率不高,仍有9.39万亩的农田缺乏灌溉设施。特别是抗旱应急工程不足,许多地方控制性骨干工程少,设施不配套,难以发挥有效的抗旱作用。据统计,建国以来的58年间,全县共有18年发生中等程度以上的旱灾,平均3年一次。2000年以来,我县有4个年份发生了较重或严重的干旱,发生的机率由前50年的四年一次,缩短为两年一次,危害的范围也由主要影响农业、农村生活用水,发展到直接影响工业生产、城镇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涉及范围广,影响行业多,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麻痹思想重,责任意识不强。我县有近10年未发生较大洪水,加之连续多年的水利建设,我县防洪抗灾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因此部分干部群众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导致对防汛抗旱工作极端重要性认识不够,责任意识不强。加之乡镇、村领导调整较为频繁,出现的新手多,存在工作情况不熟悉,组织领导衔接不够,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实战经验,工作难以到位。
人为设障严重,清障难度大。由于少数干部群众法制观念不强,加之乡镇与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衍接不够,缺乏有效的日常监管措施,致使少数群众在东干渠渠堤擅自挖土或种植作物;少数单位或个人未征得水利部门同意,擅自在行洪河道植树、建厂建房,乱挖乱堆,任意设障,破坏侵占河道和损坏防洪设施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河道行洪安全。上述违法行为一旦形成事实,由于涉及到当事人利益,清障执行难度大。
预警水平较低,基础工作不实。在预测预报方面,有时精准度不够、预警时间不长,特别是中长期预报,受到现有科技水平的限制,准确率比较低。旱情监测预测系统尚未完全建立,旱情动态主要靠上报统计和分析气象、水文资料,没有科学监测手段,指导准确性不够。同时也还存在防汛预案不详实,不科学,操作性不强,宣传落实不够;防汛物资器材及劳力存在少量缺口;已发现的险情隐患不能及时得到根治消除;基层防汛技术队伍力量薄弱;重大汛情、险情、灾情上报不及时,信息不完整等基础工作不实问题。
三、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的措施
㈠、大力推进防汛抗旱“两个转变”。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是对我国传统治水思路的历史总结和升华,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推进两个转变,必须把确保人的生命安全、饮水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在工作取向上,要改变人水对立的传统模式,尽快树立起人水和谐,洪水也是资源的新理念,既要防止水伤人,又要防止人伤水,尽可能地利用雨洪资源;在工作措施上,要改变单一防守、单一抗旱的传统模式,做到既注重防守,又注重给洪水出路,不断提高洪水的可控可管可用度;在抗旱中要不断优化配置水资源,尽可能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用水需求,兼顾生态用水,不断拓宽抗旱领域。总之,要通过大力推进两个转变,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主线,理性协调人水关系,承担适度风险,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洪水资源,通过洪水管理和全面抗旱,最终实现人水和谐,尽可能减轻水旱灾害损失,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㈡、全面加强防洪抗旱工程建设。坚持夏汛冬防,夏灾冬治,把防洪抗旱工程作为冬春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方面,要抓好马渡河水源工程、农村饮水安全、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山区抗旱水池等在建工程的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长期发挥工程效益;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鸣凤城区防洪工程延伸段、河岸整治、东干渠灌区和张桥、友谊、斗巴沟水库除险加固、晓坪和泥龙水库灌区节水改造等重点项目的对上争取工作,力争项目早日付诸实施。由于全县水利工程点多面广,历史欠账多,还有相当一部分水利工程险情隐患仍未完全消除,因此,各地要结合汛前、汛中检查出的问题,以抢险的精神抓紧险工险段的整治,绝不允许有险不整,带险入汛。在整治工程明险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消除工程隐患,对影响防洪安全的水井、钻孔,要坚决予以封堵;对影响工程安全的蚁穴,要灭杀处理,以防后患。通过全面加强防洪抗旱工程建设和各类工程整险除险,不断提高抗灾减灾的综合能力。
㈢、着力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按照《防洪法》和《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要求,进一步强化防汛抗旱组织管理,逐步建立起机构健全、管理有序、运转高效、程序规范的防汛抗旱组织体系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运行机制。要充分发挥各级防办的综合协调职能,加大组织协调力度,调动各成员单位参与防汛抗旱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作用,形成管理规范、协调有序、权责明确、步调一致的联动机制。要不断改善防汛抗旱检查方式,注重检查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忌检查流于形式。要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以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修订完善各类预案、集镇应急供水方案和加强工程用水调度为重点,增强防汛抗旱的应变能力。一旦发生大的汛情、险情和水旱灾害,要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生活用水放在首位,加强多部门联合会商,及时作出工作部署并采取断然措施,确保人员和用水安全。要继续加强各级防办能力建设,及早理顺防办机构,开展防办规范化建设,使之与所履行的职责相适应,绝不允许出现汛前凑班子、汛后散摊子的现象。要努力增加防汛抗旱的经费投入,制订、完善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各项制度,做到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要关注防汛抗旱的社会属性,更加注重调动社会力量,研究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大力推行洪水保险、旱灾保险,逐步完善防汛抗旱社会化保障体系。
㈣、不断提高防汛抗旱保障能力建设。一是要严格落实责任制。制订和落实责任制是防汛抗旱工作的核心,也是《防洪法》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出的明确要求。县、乡镇要根据每年人事变动和工作需要,及早调整充实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将以行政首长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落实到每处水利工程、险工险段和山洪地质灾害点,落实到相关部门,实行分级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同时还要规范工作程序,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提高防汛抗旱的整体效能。要不断健全完善防汛抗旱监督机制,加强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检查,建立考核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各级各部门贯彻防汛抗旱责任制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培训的原则,加大对防汛“五大责任人”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行政首长指挥决策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二是要加强“三预”建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防汛抗旱工作更是如此。加强“预案、预报、预警”建设,对于减轻水旱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建立防汛抗旱预案体系。认真总结编制预案的经验,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工程运行现状,及时修订完善各类预案,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形成较完整的防汛抗旱预案体系。同时还要狠抓预案落实,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特别是涉及跨多个行政区域和多个部门的预案,要通过开展联合演练等方式,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其次,要努力提高预报水平。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天气雷达应用系统建设,以提高防御重大洪涝和干旱灾害的超前性、预见性。不断优化洪水预报、调度模型,提高预测预报精度和准确性。特别是要加强暴雨的定点定量定时预报,满足防御山洪灾害的实际需求,为科学调度和指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第三,要大力加强预警工作。各地要结合实际,大力加强预警系统和设施建设,并向社会公布预警方式,一旦出现险情,及时启动预警系统,及时转移危险地区的群众,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三是要认真落实抢险劳力和物料。针对我县农村劳力外出打工多的实际,广泛开展宣传发动,按照预案要求,认真组建一、二、三线防汛抢险队伍,并实行登记造册,逐个落实,绝不允许出现防汛队伍挂空名的现象。同时要根据汛情的发展,按照防汛预案的规定,科学调配防汛劳力。要继续搞好军民联防、警民联防,在防洪任务重的地方,要组建以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基层民兵为主的快速抢险突击队,一旦出现险情,随时赶赴抗洪一线参与抢险救灾。对防汛抢险所需的物资器材,要认真组织清仓查库,根据物料损耗和消耗情况,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和规范储备的要求填平补齐,足额到点到位,严禁挪用,确保调得出、用得上、抢得住。此外,还要抓好水文雨量测报站点、防汛通信、交通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务必确保防汛信息、指挥命令和人员物资转运畅通无阻,以应抢险急需。
四是要加大依法防洪和科技创新力度。首先,要依法清障。按照“谁设障、谁清除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强各辖区内的溪河清障工作,彻底清除行洪障碍,恢复河道原有行洪断面,保证水畅其流。对拒不清障的要组织力量强行拆除,并依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其次,要依法管护。工程管理单位要加强对水利设施的管理,落实好建设、管理、巡查、防守、抢险“五位一体”的防汛措施,明确职责,到岗到位,加强监测,精心守护,确保水利工程安全。第三,要依法缴费。依法缴纳防汛费,是每个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水利部门要严格按照《省防汛费征收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大征收力度,确保应收尽收,为防汛抢险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还要加快防汛抗旱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探索新理论、新方法,努力提高水旱灾害预测预报、信息处理、调度指挥、防守抢险和灾后评价等科技水平,建立信息共享、数据准确、反应灵敏、传输迅捷的防汛抗旱信息平台。
五是要严格防汛抗旱工作纪律。严格组织纪律。严格实行下级服从上级,小局服从大局,局部服从全局,决不允许政令不通,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现象发生。严格值班纪律。每年汛期(5月1日至10月15日),各乡镇和责任单位要随时处于临战、备战状态,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密切注意防汛抗旱动态,及时掌握汛情、险情、灾情,随时做好组织协调、物资调度和抢险救灾准备。严格报告纪律。按照分级负责、逐级上报、归口上报的原则,及时、快捷、准确的报告各地的汛情、险情、灾情,重大汛情、险情、灾情对外,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统一宣传口径,避免造成工作被动。严格督办纪律。各地和相关部门要采取专班督办、新闻督办、专题督办、舆论督办等多种形式,推动各项防汛抗旱工作措施的落实。对督办检查出的问题,要公开曝光,通报批评。对出现重大隐患又不及时整改的单位和人员,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严格救灾纪律。一旦出现险情、灾情,各级各部门党政一把手要亲临一线,坐镇指挥,与广大人民群众同舟共济,共同抗灾,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六是要大力开展防汛抗旱宣传教育。防汛抗旱工作牵涉部门多,涉及社会面广,良好的宣传教育是提高防汛抗旱工作效能的重要基础。各地要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防汛抗旱知识,增强社会公众参与防汛抗旱减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自救互救能力。要大力宣传防汛抗旱动态和抢险救灾先进典型,进一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防御水旱灾害斗争。要深入宣传防汛抗旱各类预案,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出现汛情、险情时,确保抢险及时,有序撤离,秩序不乱。同时还要逐步建立洪水风险公示制度,增强公众活动的风险意识;建立洪水影响评价制度,规范人的社会活动;通过税收政策调节,使经营性行为尽可能避开洪水高风险区;通过价格政策,鼓励公众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总之,今后我县防汛抗旱工作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大力推进“两个转变”,通过工程、行政、法律、科技、经济等手段,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全面提高防御水旱灾害的综合能力,为加快推进远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安全保障。
- 上一篇: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通知
- 下一篇:国土资源执法问题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