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构建调研报告

时间:2022-03-08 09:15:00

导语:乡村文化构建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乡村文化构建调研报告

构建乡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基础,文化建设是关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建设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明显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因而,增强乡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乡村持续健康发展的必定要求,也是构建乡村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下面从我乡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就如何增强我县乡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作初步讨论。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乡有乡村户数4449户,人口15132人,目前我乡没有达标乡镇文化站1个,安排有专职的工作人员,全乡基础实现了农村文化活动有人组织,时事政策有人宣传,文化市场有人管理的目标,村级文化活动场所不断增加。全乡目前12个行政村有6个村建有达标“农家书屋”和村级广播室。每个“农家书屋”可供借阅的图书、报刊杂志不少于3000种,配备了专门的书柜和阅览桌椅等基础设施,购置了电视、影碟机、电脑等设备,极大地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我县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全民健身工程建设,有5个行政村建有健身器材和场地,每个村配有5-6个体育带头人,专门对群众在体育锻炼中进行带头和指导。目前,全乡有19个民间管乐队100人,数字电影放映队1个3人,文化科技户每村1-2户带头人,民间艺人有41人,涉及的有唱山歌、民乐、美术、雕刻、讲故事、道教、剪画等多个行业。其中一名文化科技户陈志安经过培养被评为市级民间艺人,给农村文化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前景和氛围。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对于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不足,乡在实现跨越发展,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地时候,存在经济“硬指标”,文化“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致使农村文化建设列不上地方的发展规划,阵地压缩,队伍不稳,农村文化机构没有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2、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落后,由于经济落后贫困的原因,“村村有文化活动场所”的目标未能实现,现有的农村文化设施面积大多不足,各种体育器材,娱乐设备有的过于老化,有的残缺不全。如我乡就没有修建固定的影剧场。此外,各村的文化活动场所多设在村委会内部,而不是设在交通便利,沿街两旁为广大群众服务。由于乡属于山区,人口稀少,居住分散,而文化活动场所和农家书屋设在固定的区域内,成了一部分人的专有活动室,难以发挥文化设施的重要作用,严重影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和人民群众基础权利的实现,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地理位置的限制和经济发展的落后,只有国家重视,县、乡政府要保证文化事业经费才能进一步改善农村文化事业。

3、文化站无化人,缺乏新文化。随着发达城市的高速发展,城乡差距不断地拉大,逐渐形成了一种“下海”好经商的风气,导致我乡文化文艺人才和年青人的大量外流使我乡的文艺人才出现严重匮乏。我乡的文化工作人员不但没有对口专业院校毕业的人才,而且有的身兼数职,无暇搞文化工作。和农村其他事业相比,文化工作相对清苦,做出的成绩又很难得到及时的肯定,文化专干工作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此外,乡地处山区,青年人才的流逝和信息相对闭塞的原因,导致基层文化活动缺乏创意和创新,主要以文艺队伍游行、送戏下乡、花鼓戏等传统文化活动为主,这些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重大节日时举办,不能经常性开展,文化活动普及不广,内容形式单一,形成了几年,基础几十年一贯制的格局,村级基层文化网点一年到头也无文化活动开展,个别地方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方式是玩麻将、斗地主等。

4、文化建设缺乏监管和保护。民间文化艺术挖掘、整理力度不大。我乡崇尚教育,重视文化,有悠久的地方传统文化和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由于对民间艺术重视不够,发掘、整理力度不大,使一些珍贵艺术形式面临断代失传的危险。如剪纸、绘画、雕刻、根雕、舞蹈、花鼓戏、山歌、民乐、民间故事等艺术形式,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多是民间自行流传,个人凭爱好进行学习和发展,没能形成较好传承,随着时间的流失,这些珍贵的艺术形式很可能失传,这样将给我们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失。由于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资源匮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先进文化阵地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作用。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影响在加深。一些封建的落后观念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仍然存在;打架斗殴、酗酒闹事、聚众赌博等违法乱纪事件时有发生。近年众多的邪教之所以如此猖獗,就是因为我们该守住的文化阵地没守住,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积极传播经济、科学、文化知识,为广大农民服务的文化阵地没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对当前乡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具体建议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提高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乡党委、政府和各村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促使其快速发展,使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当中去;纳入议事日程;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经费要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确保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得以实施。只有这样,农村文化建设才会得到应有的发展,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农村文化建设面貌才能得到改善。

2、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尽快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乡财政应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积极争取省、市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用3-5年的时间,使我乡文化基础设施有合理的布局和较大的改善。一是组织机制建设上,完善乡文化站全面建设,并配有专职文化干部;为辖区内的各村文化活动室配兼职的管理人员,1—2户文化科技中心户。二是阵地队伍建设上,乡设有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乡公共图书点覆盖率达到100%)、文化文艺社团、电影放映点(队);80%以上的村有文化活动室、文化科技中心户、阅报栏、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乡镇基层中心和村级服务点设备配置、管理维护、服务规范达到验收标准;乡镇建有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场所有专、兼职辅导员;80%以上的村聘有文化信息员、并建立了工作考核机制;乡、村每年对专业、业余文化文艺队伍培训2次以上;各村建有多功能文化室及文化活动场所。三是文化活动开展情况,乡文化站每年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不少于4次;乡内文化科技户每年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不少于12次。四是教育、体育、卫生、科技活动开展情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学生人均图书达到小学5册、初中10册、高中25册;校园周边200米无网吧和歌舞厅及电子游戏厅;乡镇体育基础设施达到80%;乡每年举办一次以上大型群众体育活动;每年开展有组织的群众体育活动的村占到四分之一;村文化活动室、文化科技中心户建有棋牌室并经常开展健康娱乐活动;乡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乡村医疗机构覆盖率达到90%;乡建有科技示范基地、信息服务平台、科普阵地;文化科技中心户每年开展3—5次科普活动。

3、要以人为本,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素质要得到真正的提高,必须要由有热情有干劲的专业人才负责。对专职从事乡文化站工作的人员,坚持竞争、聘用制度,严格考核,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充分发挥好为数不多的专职岗位人员的真正作用。要切实解决好这些人的编制和待遇问题,该挽留的挽留,该引进的引进,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力量。并通过这些专职人员组织农村文化活动骨干与民间艺人进行辅导和培训,力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努力实现人才队伍的优化配置。

4、贴近群众,积极引导创新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扩大农民群众活动参与面。我们要遵循本地的民俗民风和生活习惯,有意识地引导农民群众接受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慎重而大胆地引导农村文化活动骨干,因地制宜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逐步抛弃丢掉带有封建色彩的、落后愚昧的文化活动形式,形成有自己特点和地方特色农村艺术。坚持文化活动的文化性和方向性,使新的文化活动形式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同和共同参与。我们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政策及时送进农村的千家万户;要唱响主旋律,坚决扫除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把农村典型的好人好事搬上舞台,让农民自演自说,在娱乐中得到启发、教育和鼓舞,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着重做好家庭文化建设。家庭文化是村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力开展家庭文化活动,形成农村讲科学、讲文化、讲道德的新风尚。

5、注重抓好民间文化挖掘工作。充分利用这次全国第三次非物质文化普查的机会,要挖掘民间文化中对村民最具召唤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把珍贵的文化遗产保留下来,并照顾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使农民群众各得其所,体现出农村文化活动的科学性、群众性,充分发挥农村文化寓教寓乐和宣传教育的功能作用。

6、利用互联网的舆论宣传作用,发展建设新的文化阵地。互联网这一新兴的领域,已经成为我们思想文化教育工作的新阵地,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利用。在大学生村官的带领下,要在全乡上下广泛兴起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潮,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信息化的建设步伐,有助于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化风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有助于为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逐渐走向城镇提供文化保证,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