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养生开发应用调研报告
时间:2022-02-25 08:57:00
导语:旅游养生开发应用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强力推进我市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发展,把建成国际性旅游度假休闲养生基地,营造更加生态和谐妙曼的发展环境。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9月5日至20日,市政协组织部分市政协常委、委员和市文化局、市旅游局有关领导、专家先后深入等县(区),对我市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县(区)工作情况介绍。、、、等县提供了书面调研材料。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本着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超前谋划,高位推进,着力建设国际性旅游度假休闲养生基地,文化旅游养生资源初步得到开发利用,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文化产业建设展现新气象。一是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居住着汉、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60%。各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风情,多姿多彩,璀璨夺目。有反映傣族历史文化的孟连宣抚司署;有《婚誓》、《阿佤人民唱新歌》、《茶马古道》、《宣抚古乐》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民族民间歌舞;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风格迥异的民族居所、五彩斑斓的民族婚恋、风味独特的民族美食;还有民族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音乐和民间工艺等,共同编织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民族文化长卷,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二是文化建设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文化中心大剧院、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健身中心等重大标志性的文化建筑群相继建成,文化旅游养生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各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农家书屋以及村文化示范点、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惠民工程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基本形成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管理规范、运作有效的覆盖全市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网络,文化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市共有文化经营单位1011个,其中,印刷企业53家、网吧205户、歌舞娱乐场所338个、电子游戏室146个、音像制品经营户269个。“十一五”末,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突破5%。三是文化形象不断提升。围绕着力打造文化,精心承办了“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现场直播演出、第二届省民族服饰文化节、第九届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大型系列文化活动;圆满完成了第八、九届、十届中国茶节开闭幕式文艺演出及系列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中老越三国丢包节、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澜沧葫芦节、西盟木鼓节、孟连神鱼节等特色鲜明、异彩纷呈的民族节庆系列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了文化惠民活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享有的文化权益不断得到保障,文化形象不断深入人心、人人共享。
(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喜人,旅游业发展迈出新步伐。抓住旅游“二次创业”等有利时机,通过投入引导性资金,用“绿三角”、国家公园等一批带动性强、效益好的旅游项目,带动了一大批旅游重大项目、特色项目相继建成、开工、签约,进展喜人。目前,墨江国际双胞文化园、柏联茶精品酒店、梅子湖开元温泉度假酒店相继建成开业,旅游环线建成通车;澜沧惠民景迈芒景旅游景区和拉祜文化风情园、回归线旅游区、思茅平原茶马古镇、哀牢文化旅游小镇、孟连娜允古镇文化旅游总体开发项目、西盟县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穿衣戴帽旅游形象工程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机场到高家寨沿街风貌整治工程全面启动;墨江国际双胞第一镇•墨江旅游购物城、半岛品牌酒店、中国养生谷国际生态园等项目正式签约,正在筹划建设之中。建成了孟连县娜允镇勐外村民小组和上允角村民小组、墨江县联珠镇癸能村、县同心乡那柯里村、西盟县勐梭镇里坎村民小组、澜沧县酒井乡老达保村民小组、县古城河西村、县江东村芒费自然村等多个旅游特色村,乡村农家乐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形成了新的旅游亮点。成立了茶城旅游开发公司、澜沧景迈芒景旅游开发公司等一批旅游龙头企业,指导扶持了一批酒店、购物店申请星级饭店、购物店创建工作,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得到较大提升。目前,我市共有餐饮企业5538家;宾馆旅店1084家,其中星级宾馆79家;旅游汽车公司3家,拥有旅游客运车辆58辆;景区(点)41个,A级以上景区10个,其中3A级景区2个,2A级景区7个,1A级景区1个;全市共有旅行社21家,经营国内旅游业务和入境旅游业务,拥有持IC卡导游人员66人。基本形成了集旅游、休闲、度假、养生为一体的旅游业体系,全市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旅游业支柱地位初步得到显现,旅游业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60.43亿元,年均增长11.72%,旅游产值比重连续五年超过5%。2010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350.22万人次,同比增长15.19%;旅游总收入1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6%。
(三)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妙曼、养生天堂”城市品牌彰显新魅力。围绕建设“妙曼、养生天堂”城市品牌,把建成国际性旅游度假休闲养生基地,市委、市政府放眼全球、立足,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要求,积极引进金洲集团、天士力集团、雀巢、星巴克、康恩贝等世界知名企业参与文化旅游养生项目建设,正在规划和建设思茅国际康疗旅游度假区、茶城康体休闲度假区、运动养生旅游度假区、国家公园等度假养生基础设施,并从教育、卫生、文化诸要素系统构建健康养生平台,在思茅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了行政中心、文化中心、思茅师专新校园、职业教育中心、二中、国家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天士力健康养生谷项目等一批精品项目,中心城区基本形成了“东部教育区、西部工业区、南部旅游度假区、北部行政文化区、中部商业区”的功能格局,打造了好吃、好喝、好玩、好在的妙曼养生城市名片,先后荣获“CCTV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最佳休闲小城”、“中国魅力城市”和“EMBA最具投资价值城市”等荣誉称号,大大增强了“妙曼、养生天堂”城市品牌的魅力。
二、我市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发展规划滞后、融合度不够。我市市、县(区)文化、旅游部门虽然编制了“十二五”规划,但两个规划间相互融合、衔接不够,缺乏对全市文化旅游养生产业整体发展的共融性,由于受财力、编制人才、地域等因素影响,部分县(区)编制的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与市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衔接不好、融合不够,局限于本区域作文章,影响了全市文化旅游养生产业的整体规划、整体开发、整体提升。
(二)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发展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市的文化体制改革还不够深入,经营性文化单位面向市场的能力较弱,文化产业的活力不强,规模较小。部分县(区)旅游局在人员编制少,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情况下,缺乏对旅游市场、旅游安全、旅游环境承载能力等方面的有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旅游养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建设功能不全、内涵开发不足。由于受财力等因素影响,我市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功能不全。文化旅游养生互动结合不够,部分文化旅游养生产品没有得到及时开发、有序提升、全面利用,存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建设滞后,旅游养生景区景点开发不足,档次偏低,特色不鲜明,缺乏相应的文化内涵等问题,从而使整个产业建设、产品开发处于一个缺少灵气的初级阶段,难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享受。
(四)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发展人才匮乏、宣传力度有待加强。由于受旅游市场初创、培训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我市对民族民间艺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和引进工作力度不够,从而缺乏高素质的市场营销策划人员、演艺人员、导游人员及宾馆酒店专业管理人员、服务人员。我市虽然通过中央电视台和各地展销会、旅游推介会等形式,加大了对文化旅游养生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大大提升了的知名度,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只知茶,不知市的现象,向外宣传、向外推介任务仍然很艰巨。
(五)跨境、跨地区旅游市场开发不足、吸引力不够。近年来,由于受国家边境管理政策变化等因素影响,造成了我市边民、游客出境游难,致使边境或跨境旅游客源市场相对萎缩。加之我市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少,与境外交流合作平台搭建不足,与省内外旅行社未能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未能有效开发边境、跨境、跨区域的旅游精品线路,从而对境内外游客难以产生巨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三、加快我市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发展的建议
党的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以及秦光荣书记在省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我市强力推进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发展,打造融入自然、拥抱健康、体验妙曼的旅游品牌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好党的届六中全会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着力推动我市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领导,完善规划,着力提升文化旅游养生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养生产业是我市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市应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加快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的文件规定,进一步加强对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召开一次高规格的全市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发展大会,全面分析我市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我市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发展的意见(决定)等指导性文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全面整合、完善文化、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努力使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实现整体规划、整体开发、整体推进,着力提升我市文化旅游养生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各县(区)应在市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下,既融入全市发展规划,又突出各自特色,制定和完善融文化旅游养生为一体的发展规划。
(二)完善体制,加强管理,着力创造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体制、加强管理是加快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各相关部门应结合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优惠政策,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切实把经营部分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和实力,把文化产业培植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完善各县(区)旅游部门的设置,明确相应的职权、职能,成立相应的执法队伍,保证经费和人员,让其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切实规范和加强文化、旅游市场管理,进一步净化、优化文化、旅游市场环境。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科学分析旅游环境承载力,未雨绸缪,超前谋划,提出有针对性的调控途径和对策,避免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破坏生态平衡,影响文化旅游养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旅结合,丰富内涵,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养生产业特色产品。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打造文化旅游养生特色产品,文旅结合、丰富内涵是基础。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传承与创新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文化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保护和开发好孟连娜允古镇、墨江碧溪古镇、磨黑古镇和民族团结园、哀牢文化旅游小镇、银生古城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做好景区景点开发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改造提升文化旅游养生景区、景点建设,丰富景区景点的民族文化内涵,着力打造“绿三角”、国家公园、茶博苑、回归线景区、茶马古镇、佛迹仙踪等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养生精品。高起点规划和建设思茅国际康疗旅游度假区、茶城康体休闲度假区、运动养生旅游度假村等一批度假养生基础设施,增强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加强与省内外旅行社、投资商等商家的合作,加大以民族民间工艺旅游纪念商品和绿色土特产、风味食品为主的开发力度,规划建设旅游购物街、旅游美食街,切实满足不同游客的购物、美食需求。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优势,规划建设一个展示我市哈尼、彝、拉祜、佤、傣族等民族风情的民族文化园,搭建一个民族文化大舞台,做到现代科技与传统民族文化有机融合,把我市各民族文化大戏搬上舞台,像刘老根大舞台一样,让客人一到就想去观看这台民族文化大戏,进一步搞活民族文化演艺业。
(四)培养人才,注重宣传,着力推动文化旅游养生胜地走向世界。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宣传是动力。要设立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发展人才专项培训基金,充分利用省内外有关院校及思茅师专、职业教育中心和各县(区)职业中学的教学资源,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办法有计划地培养文化旅游养生专业人才,注重挖掘、培养和保护民间艺人,着力为发展文化旅游养生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健全专业人才引入机制,注重引进懂管理、善经营的文化旅游养生专业人才,努力营造良好的引人用人机制。借助电视台、报社、网络等新闻媒体,旅游推介会、展销会、洽谈会等国际国内交流平台,宣传片、广告片、民族节庆活动等有效宣传形式,切实加大文化旅游养生产品宣传力度,让国内外游客更多地了解、走进、亲近,推动文化旅游养生胜地早日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五)抢抓机遇,先行先试,着力开发跨境、跨地区旅游市场。抓住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和国务院批复同意勐康口岸对外开放、建设勐阿边境经济合作区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切实加快勐康口岸、孟连口岸和龙富通道建设步伐,争取勐康口岸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并开放运行,争取早日建成孟连口岸免税商店,争取孟连口岸、龙富通道升级为国家一类口岸,争取国家、省和有关部门在边境异地办证、落地签证、入境签证及边民一日游免签证和设置保税区、征地等方面给予有关倾斜政策,简化办理出入境手续,提高通关便利化。借助我市与老挝乌多姆赛、丰沙里省签订的旅游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与老挝、越南、缅甸等国的联系、交流与合作,以国家公园、“绿三角”、回归线景区等重点旅游线路为卖点,加强与境外、省内外旅游市场的区域合作,积极搭建双方旅游合作平台,共同开辟跨境、跨地区旅游线路,全面开发跨境、跨地区旅游市场,促进双方旅游互动发展,促进我市旅游产业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加速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努力把建设成中国面向东南亚开放的黄金前沿。
- 上一篇:中国经济法研究模式改革
- 下一篇:政协工作统筹谋划会议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