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融入城市生活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2-02-20 09:51:00

导语:老人融入城市生活情况的调查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老人融入城市生活情况的调查报告

年5月24日和26日在深圳接连发生了两起老人跳楼惨剧,而起因皆是“进城老人”和子女相处产生的家庭内部纠纷引起。在庞大的城市老年群体中,越来越多来自农村或城市的老人,离开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乡来到子女所在的城市,需要面对复杂的代际和家庭关系,需要面对陌生的人群和城市中各个偌大的社区,而进城老人这一群体却缺乏人关注,很多农村老人在焦虑和孤独中默默打发所剩无多的时间,多数还面对着复杂的婆媳

关系、负担着繁重的家务,他们没有资格享受本地医保和各种老年优惠,他们是被遗忘的人群。老龄化严重的社会现实,钢筋水泥林立的摩登城市,这个被忽视的人群,他们在城市的适应状况是如何的呢?

所谓社会适应,是个体与特定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达成协调关系的过程以及这种协调关系呈现的状态。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社会适应不是“是”和“非”的问题,即适应还是不适应的问题,而是适应程度的差异问题。对于进城老人而言,自身与社会环境的协调程度如何通过自我内部的生理和心理的和谐平衡程度来判断。

从具体内容来看,进城老人的社会适应状况包括四大方面:(1)基本生活适应,即进城老人在城市的生活中能够自理、存活的程度;2)人际关系适应,即进城老人能够与他人沟通、交流以及建立良好关系的程度;3)精神文化适应,即进城老年人能够顺应变化中的思想、观念及各种文化现象的程度;4)个人发展适应,即进城老年人在城市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自身潜能、扩展自我价值的程度。

我们调查主要有两个目的:1)了解进城老人的社会适应状况,以婺城区为例;2)进而分析进城老人是否由于社会环境的转变不能适应角色的变化、进城老人由于文化的程度影响社会适应以及进城老人人际关系。

1、调查方案

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性,我们调查采取的是以访谈为主,问卷为辅的方法。在调查群体的选择上,我们选择了婺城区的进城老人,以人民广场和师大社区的老人为主,其他婺城区小区和街头偶遇为辅。考虑到老人的特殊性,我们两人为一个小组,一人和老人进行交流,一人做相关记录。老人们态度基本友善,问卷和访谈都基本顺利。我们在访谈的过程中穿插我们问卷的内容。本次调查采取的是滚雪球和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105份问卷,收回问卷91分,其中符合样本的是73份,缺失18份。

我们调查的是进城老人在城市生活中的适应状况,在调查中,我们将适应状况界定为(1)基本生活适应,即进城老人在城市的生活中能够自理、存活的程度;2)人际关系适应,即进城老人能够与他人沟通、交流以及建立良好关系的程度;3)精神文化适应,即进城老年人能够顺应变化中的思想、观念及各种文化现象的程度;4)个人发展适应,即进城老年人在城市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自身潜能、扩展自我价值的程度。调查中,将老人的适应状况根据我们的理论假设的操作化化为以下三个变量,即1)进城老人由于社会生活环境突然改变不能很好的适应角色转换;2)由于进城老人文化程度不高,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差,无法融入城市老人的生活群体;3)进城老人人际方面受限制,可能会导致情绪低落,使精神抑郁的几率增加。依照这三个假设的操作化,我们设计了一份二十一题问卷题目加上一个开放式的提问。

2、调查统计

当下的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结构格局的打破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许多老人离开故土,跟随子女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或者从农村到城市。由此,一个特殊的群体产生——进城老人。

一、基本生活适应

进城老人并非我们所想农村老人进城跟随子女养老。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这样三类:一、农村老人跟随子女进城;二、城市老人跟随子女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三、从不发达的地方到城里进行打工者

们从图一中看出,进城老人的年龄50%左右在60-70岁。根据我们的访谈,我们发现,在50-60这一年龄段的进城老人,有些是帮助进城打工的子女看店帮忙的。而60-70这一年龄段的进城老人主要在家里做家务、带孙子女等。而70-80这一年龄段的进城老人主要以颐养天年为主,在家看电视、休闲活动为主。

从中,我们发现,经过交互分析后了解到,进城老人对于现在的生活状态还是比较满意的。在60-70这个年龄段,我们发现,老人们对于现在在城里的生活状况态度不一,大多数趋向于满意,但是也有个别少数老人对于自己现在的生活不甚满意。而80岁以上的进城老人对于在城里的生活没有想法。

在城里生活的习惯程度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进城老人大多数是和子女。孙子女居住在一起的,并且这个群体的进城老人对于城市里的生活都比较习惯,认为虽然城市和农村有所不同,但是可以适应。而在单独和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进城老人我们从分析中发现,他们认为在城市里的生活比较不习惯,想回到农村中去。在适应方面,我们发现三代同堂的进城老人适应的较好。

二、人际关系适应

我们根据人际关系适应设立了两个理论假设,即1)由于进城老人文化程度不高,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差,无法融入城市老人的生活群体;3)进城老人人际方面受限制,可能会导致情绪低落,使精神抑郁的几率增加。

从中,我们发现,小学程度的进城老人对于在城市的生活最为适应,适应状况良好。而文盲,文化程度相对于低的进城老人在城市生活中的适应状况较为差,他们对于在城市里的生活较为不满意,不习惯在城市里的生活。而高中或者初中文化以上文化程度的进城老人,则觉得自己作为一个进城老人在这个城市生活的适应状况很好,对于现在的生活很习惯,没有出现什么适应中的问题。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文化程度的高低影响到了进城老人的社会适应状况。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进城老人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他们的人际关系也有不同的差异。在文盲或者半文盲的进城老人中,不难看出,他们的朋友主要分布在小区和他们一样的进城老人或者就是老家农村的老人。而高中以上的进城老人则人际交往比较广,既和小区中和自己一样的进城老人也和小区的城里老人,人际教我并没有收到限制。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文化程度的高低,影响到了进城老人的社会适应状况。文化程度低的进城老人社会适应能力相对差一些,他们没有积极去融入城市老人的生活群体中。

从中,我们发现,进城老人大多数认为自己和城里的老人是有区别的。他们很多认为,城里的老人看不起他们是进城的老人。而根据,我们对城里老人的随机调查也发现,大多数城里老人觉得进城老人和自己是不一样的。进城老人和城市老人的交际圈子基本是不同的。

自评与城里老年人是否有区别*在城里生活的习惯程度交叉制表

计数

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尽管进城老人觉得自己和城里的老人是有所不同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到他们在城市的适应状况。大多数进城老人认为自己在城市生活还是比较习惯的。因此,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适应状况也是良好的。

因此,我们发现进城老人人际方面受限制,可能会导致情绪低落,使精神抑郁的几率

增加这一假设尚未得到验证。

三、精神文化适应

我们根据精神文化适应设立了一个理论假设,即,进城老人由于社会生活环境突然改变不能很好的适应角色转换。

从图八中,我们可以看到进城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于子女的每月供给。进城老人对于子女每月供给来自子女,老人们也不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家里当家的往往是子女。他们基本没有继续从事工作也没有养老保险,在经济上的压力转化为子女身上。进城老人中养老保险是他们当前经济来源的极为少数。在这一方面,我们没有发现由于家庭地位的转变,家里核心地位的变化,导致他们适应能力的转变。很多进城L老人表示,他们自己现在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子女,吃住都靠子女,不在位于家庭的独立地位,依附于家庭成员中的某一个人。

在传统的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根据图九,我们可以看到进城老人中和邻里关系不熟悉,相处的不好的群体中,他们对于城里的生活不习惯,在适应状况上不及那些和邻里关系熟络的进城老人。但,我们也发现,进城老人和邻里之间关系并不融洽,很多都是点头之交或者认识,但是并不进行联络。这和农村中的,“你家吃完吃我家”“好东西大家分享”等观念有不同。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进城老人由于社会环境的转变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环境这一假设是尚不能验证的。

四、个人发展适应

个人发展适应,即进城老年人在城市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自身潜能、扩展自我价值的程度。

与他人的交流语言*在城里生活的习惯程度交叉制表

计数

在城里生活的习惯程度

从图十中可以得知,为了和他人顺利交流,进城老人基本都使用普通话或者普通话夹杂着方言。由此,我们发现,进城老人在城市生活中也积极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很多进城老人来自农村,讲了一辈子的方言,从来没有学过听过普通话,但是为了能更好的和他人进行交流,也学会了生硬了普通话。在访谈中,我们和老人的交谈基本都可以顺利进行,进城老人也基本理解我们想要了解的内容。

3.调查分分析(略,详见文献版)

小结

在我们对婺城区进城老人进行抽样分析后,发现婺城区的进城老人在婺城区的社会适应一般,没有出现极度的不适应,因此适应状况也没有我们假设的那样差,或许和我们金华是个宜居的城市有一定的关系。

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进城老人的社会适应性,我们觉得还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强:

1)自身调节含饴弄孙本是天伦之乐,城市里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丰富,确实也为“候鸟老人”,安享晚年提供了难得的条件。老人要多想想自己与子女在一起时快乐的感受和经历,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2)多交朋友来到一个新的环境,要积极适应新的生活,走出家庭的小圈子,尝试与其他老人交往,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一群新朋友,高兴事、烦恼事一吐为快,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增强生活的信心。

3)自找乐趣他们离开了农村老家,不再操心庄稼;退了休,突然无事可做最容易让人产生失落感,所以要寻找新的生活兴奋点,给自己确定一个新的生活目标,给自己找乐子。走出家庭,学点新东西,对消除老年的无助感会有所帮助。还要有一颗年轻的心,对新事物要抱着宽容的态度。

4)儿女陪伴白天年轻人上班,多数时候老人是自己孤独在家,当儿女的在周末或者休息时要多陪父母聊聊天。还要重视“候鸟老人”心理和生理变化情况,多花时间陪陪他们。

5)社区帮助,社区要多提供一些“进城老人”喜爱的娱乐生活,这样,会让他们的内心深处得到慰藉;积极搭建弈棋、打牌、看戏、观影、跳交谊舞、老年健身、扭秧歌等生活平台,让这些“候鸟老人”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居委会还要注意掌握本区“候鸟老人”的人数、到来和离开时间等情况,为他们提供集体活动的场所和条件,并主动了解老人们的需求,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们调查的进城老人数量有限,因此可能会造成数据分析的偏差,造成相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