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诉讼调解的调查总结

时间:2022-10-11 08:49:00

导语:有关诉讼调解的调查总结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有关诉讼调解的调查总结

一方面有的律师能够配合法官,案件中有律师。正确引导当事人行使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种情况下,能够增大调解成功的机会。但由于律师往往替代了当事人本人的参加,而他往往又没有真正的调解权限和调解动机,因为律师比当事人更关心法律问题,更追求官司的输赢结果,更不在乎诉讼的风险和成本;律师对法律的解释和判决的预测经常会给当事人以不十分确切的期待或盲目的乐观,而当事人往往又对律师的作用过分相信。此外,当事人甚至把请律师本身也作为增加对峙实力的武器之一,也是刺激当事人期待诉讼高回报的因素之一。

指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和义务,民事诉讼中的调解。法院审判组织的主持下,通过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和结案方式。从我国几十年的司法实践来看,对于及时、有效地解决民事纠纷,提高办案效率、减少诉讼成本,维护安定团结的发挥了重要作用。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法院调解制度再一次被提到重要位置,通过调解审结案件,对于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发展第一要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民事诉讼中调解工作的基本做法:

调解结案的好处在于:1直达诉争双方的思想根源解决矛盾纠纷。由于许多民事案件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财产关系,与判决相比。而且还涉及当事人的人身关系和情感世界,因此,用判决的方式很难更好地解决这类纠纷。调解能很好地抓住当事人之间矛盾症结,既能从事实上又能从思想上、心理上彻底解决这类问题。2案件调解结案后无须启动二审程序,当事人一般也没有提起申诉,很少启动再审程序,对调解所达成的协议,当事人大多能自觉地履行从而减少执行案件数量,减轻执行环节的压力,这样既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也有利于人民法院提高案件的审判效率。3诉讼中的调解,尤其是庭前调解制度的实行,简化了繁琐的诉讼程序,及时开展调解,提前解决纠纷,这样减少了诉讼环节,避免了诉讼资源的浪费。采取调解方式审结案件,不但能提高办案效率,及时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能防止各种不稳定因素的产生,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由于民事诉讼调解具有诸多优越性,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具有的巨大功能作用,受到民事诉讼当事人和法官们都乐于接受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民事诉讼制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民事诉讼调解工作中存在问题:

对民事诉讼调解的地位认识片面。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推进

一)认识上存在片面性。首先。着重对庭审方式进行改革,强化庭审功能,强调当庭宣判率,从而制约了法官在庭前、庭审、庭后调解,削弱了法官的调解意识,导致部份法官不再重视调解,而过于热衷于裁判权的行使,甚至简单采取“一判了事”方式结案。

二)工作上存在敷衍性。

部份法官对调解工作采取敷衍的方法,由于对调解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调解工作法官需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而做了大量工作不一定达到预期目的费工费力,有时甚至出力不讨好,不如判决结案简单明了所以,调解与否并不重要,只要当事人一方不同意调解,便顺水推舟不再作调解工作,导致调解流于形式。

三)方法上存在单一性。

只是走程序,有些法官对民事案件的调解。庭审中征询当事人意见,若双方当事人同意调解,则由当事人自行协商,协商不成即终止调解;若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便终止调解;法官不注重说服教育,摆事实、讲道理、分清是非,阐述有关法律规定,促使当事人达成协议,不能充分发挥法官调解案件的能动作用,只是被动的简单应付了事。

四)督导上存在软弱性。

对民事诉讼调解的督导没有过硬的措施,从法院督导职能上看。一是没有建立起规范的调解工作运行机制,使调解工作存在任意性;二是没有硬性的监督措施,对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的督导没有形成制度化、责任化、指标化,对民事诉讼调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追究承办人,顺应了审判人员不愿作调解的心理,也是导致调解工作弱化的重要原因。导致调解的难度加大。

五)当事人方面的原因。

受当事人对诉讼的期待过高,随着法律知识的日渐普及。有的缺乏理性判断的能力和对诉讼成本的核算,对司法公正,尤其是对法官调解动机的怀疑,及欲通过关系影响司法的意图、矛盾激化状况下与对方鱼死网破的决心,以及通过诉讼拖延时间,以达到某种目的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致使案件调解难度增大,调解结案率降低。

六)律师介入的原因,使调解的机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