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作调查小结范文

时间:2022-08-31 11:06:00

导语:农村工作调查小结范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工作调查小结范文

镇调研组一行五人通过走访和座谈等形式对镇的农村工作进行了调查,按照县第十期青干班的计划安排。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镇农村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现有行政区域面积1396.44平方公里,年镇与B乡、A乡合并后。全镇总户数9482户,共有人口34600人,其中农业户数6104户,23880人。全镇辖47个行政村,67个自然屯,18个镇直单位,22个州县直单位。全镇有耕地面积6397公顷,镇党委辖65个党支部,968名党员(农村党员731名)全镇共有致富能手和大户339个。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16500万元,其中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16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900元,财政收入达到370万元。

区域面积的增多,镇在合并后。人口数量的增大,使整个农村工作呈现出一些新的态势,经调查表现在

人员众多,1机构庞大。对村屯的指导力度加大,但也相应存在人浮于事的不足。新组建的镇政府共执行行政编制58名,现有在职人员55人,其中副乡(局)级领导共有人,事业单位各站所共有人员109人。这些人员中行政编制工作人员是按照原乡镇合并的三定方案进行安排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只是将原先的各部门按照行业隶属进行了合并,没有进行机构改革。由于合并后,原本相同的工作由三套人马来运作,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力量,虽然所辖面积增加人口增加了但是一些基础工作由于已经完成,虽然对村屯、基层的指导上力量得到增强,但是由于工作量有限造成了人浮于事的现象的存在忙的人总是忙,清闲的人总是清闲,有些人甚至无所事事。

B乡和A乡在整体经济上与镇有一定的差距,2经济发展和村屯建设的互补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乡镇合并前。但是局部上却各有长处,如:B乡的养殖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农民对养殖的认可程度远远超过其它两个地区。A乡的人参市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对小沙河以至周围地区的幅射效用已形成。镇的小城镇建设以及它独特地理优势,长期以来已形成了这个三角地区的经济中心和物产品的集散地。这些在合并前都是较为突出的特色。合并后,由于新一届镇党委、政府及时调整视角,树立全局观念,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三个地区的资源进行整合,既发挥各自的条处,调动其积极性,又注意从全局出发,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使资源和优势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更好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使整个稳步向农业大镇的方向迈进。镇党委、政府通过对全镇整体形势的分析,3三大主导产业的定位。将镇总体发展定位为:以药材、畜牧、特色经济三大产业为主,以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旅游、商贸、土特产品加工为辅的生态经济强镇。号召全镇人员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一条主线,促进两个转变,实现六个突破,加快一个进程。这样的定位及发展思路,认为是完全符合实际情况的。

但由于造纸厂及一些企业的陆续下马和破产,通过调查我发现:虽然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产业兴镇的氛围。导致镇的财政税收完全依靠于农业。如何在农业上大做文章,通过农业增效来实现农民增收,经济发展,这应该是作为乡镇当家人考虑的事情,虽然我现在需要跨越式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并不是要我本末倒置,完全抛开农业的基础地位,一味地去空喊口号,空谈跨越,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镇把自己定位于一个生态经济强镇,符合农业乡镇的情况的作为一个粮食的主产区,土地资源丰富,土地质量高,农民对于在土地上耕作有着无比的亲切感,对于他来说与其去刮风式的种这种那,不如踏踏实实的种粮食这样安全放心。

4实现六个突破为镇域经济的增长找准了切入点。

实现农民增收落脚点之一。镇在药材业的突破上用建设药材大县的理念来谋划全镇的中药材发展,药材业的突破。通过依靠科技提高产品的质量,依靠大户拉动形成群体规模。注意到大户的典型带头作用是发展整个药材业的关键,今年上半年共为大户协商资金达430余万元。这方面镇从技术革新着手,发挥科技能人李的力量在全镇推广人参重茬技术,解决人参种植业发展资源不足的问题。另外,由于镇附近没有工业污染源,土壤质量高,生态环境优良,适于种植道地药材,因此把发展药材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方面,稳步发展粮食作物生产的同时,通过附加值高的药材业的突破可以为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农业增效的落脚点之二。镇现有牛24645头,畜牧业的突破是实现农民增收。50头以上的大户有8个;猪16942头,50头以上的大户有34户;鹿969头,大户发展5个;蜂5285箱,大户有22户。由此可见,镇畜牧业的基础有一定的基础。今年以来,镇党委政府把畜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一是加快牧业小区建设步伐,计划兴建一个投资100万元,养牛300头的规范化、科学化的牧业小区。培育三道村的暖棚养猪产业,引导他建立养猪协会,实行科学养猪,规模养猪,变一家一户的单独养殖为全村一个品种,不同梯次出栏的整村化养殖,尽最大努力提高农民养猪的效益。二是抓好模式户、标准户和专业户的培育工作。通过各方面的扶持,一些大户的示范标准得到提高,邻里效应开始产生。如:王有养牛已达到300多头,出栏270头;郑养猪达到300多头,出栏240头,带动周围9户人家进行生猪养殖。王德清的养鹿已发展到110多头,今年共接待参观达600多人次。正是由于这些标准户和模式户的带动和影响下,镇的畜牧业才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的突破提供的保障。

对“一村一品”建设颇为赞赏。现代农业中,一村一品”建设的突破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切入点。镇的调查中。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是站稳脚跟,就得在规模上、科技含量上达到一定的层次,这既利于政府的管理和服务,也利于对其进行科学的跟踪指导,一家一户的单兵作战在现代农业中是形成不了气候的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们认可程度不同,搞全面的统一也是不可行的如何处理这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镇党委政府在这方面就坚持了一个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有针对性的发展特色农业,一个村屯或几个条件相似的村屯发展一个适合本村(本地区)品种,即“一村一品”这个作法非常符合当前我县农村的形势,更符合“实事求是工作作风,即不搞“大一统”又避免单而薄的处境,提高了农民的市场竞争力。现在一村一品”建设已初见成效,其中:土豆村”有三道白河村和木条村,面积达到300公顷;瓜果村”有胜利、杨木和德化村三个,种植面积达到120公顷;蔬菜村”有四合、屯、东风村等三个,种植达到80公顷;葵花村”有山后和东南村二个,种植面积达到200公顷。养猪村”有三道村,养殖生猪达到3000头;另外,如“苏子村”白瓜籽村”细辛村”等也都相应地达到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定的品牌。这些“一村一品”建设,经过预测计划收入4950万元,人均收入900元,同比增长9.8%可见只有农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农业的增效才能有大幅度的提高,农民才有抵御自然灾害,抗击疾病的能力,否则只依靠一个单一的粮食作物,一旦遇上灾年,摊上疾病就会很容易返贫,给自己和亲人以及社会带来负担。

放开经营主体,股份制农业和劳务输出工作的突破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结合点。镇党委、政府通过搞活经营机制。镇机关干部直接与农户联系,发展股份制农业,机关干部共出资354万元,投入到药材业、畜牧业、林业和第三产业上来,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注入的资金,使农民一些想干没钱的事业得以实现,而且由于机关干部的出资,也相应地增加了机关干部对农业关注程度,对产业发展的前景预测和中期监控以及后期的销售和管理都有很大的好处,形成了干部与农民经济利益一体化的格局,提高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劳务输出工作方面,如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镇党委政府也有了很好的尝试。针对镇里土地相对集中,一些种、养、加工业的大户需要一些季节性用户的现状,引导农民成立劳务市场,鼓励一些土地不多的农户靠为大户打工的形式来增加收入,这样既促进了一些大户的发展,又相应地为小户、散户创造了收入,使镇内资金的流转合理化。

增强经济调节能力是发展经济的一个着力点。镇原为老县城,培育市场功能。这一带经济中心,对平衡三地之间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镇党委政府从兴办“万人大集”着手,打造在整个乡镇经济中心的地位。引建和扩大建中心市场,整治市场流通环境,使其成为了区域性的农副土特产品集散地,使地区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得到良性循环。

二、存在主要问题

感到镇在发展农业大镇上的确下了很大的功夫,通过调查。农业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一些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有:

没有品牌。一村一品”建设中,1产品不优。许多项目还只是追求面积的数量,而没有注重质量的提高,也忽视了品牌效应,有时还存在效仿和低水平的重复等现象。

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农作物、产品及其它轻工产品多是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与原材料生产水平上,2科技含量不够。科技含量少,附加值不高。

但是农业产品本身就是初级产品,3没有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镇在实行“三大主导产业”定位于农业大镇。产品加工性强,镇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能带农业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各产业之间的有机结合还没有形成。如粮食的流通还仅仅停留在农村经纪人的自发性的流通环节,没有在镇办形成高附加值的产品,农业所获的效益不大。

由于农业税和特产税(除烟叶外)全面免征,4缺少高税收的工商企业。今年以来。使镇的财政收入锐减,这使这个靠农业吃饭的乡镇,现在吃饭成了问题,如果能充分挖掘资源,引进一两个高利税的企业,一方面镇财政收入有了保障,另一方面对于劳动力的转移也有了途径。

三、几点建议

发现镇在做大作强农业大镇的工作上还在很大的潜力可挖,通过几天来在镇的调查。如果一如既往地贯彻好现在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农业大镇的前景一定会实现的这里根据我调查提几点建议:

1发挥产粮大镇的优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粮食产量在全县位居前列,镇地大物丰。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关键是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上来。一是狠抓政策宣传。要进一步组织人员进村入户,宣传两个“一号文件”通过大张旗鼓宣传政策。使党的惠农政策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狠抓政策落实。做农业税的免征和粮食直补款的发放工作,严格兑现程序,严格阳光操作。三是规范涉农收费,防止负担反弹。坚持把规范涉农收费巩固税改成果、推进配套改革的重大举措来抓,从源头上控制涉农收费反弹。

及中央优惠的粮食政策,由于粮食价格的上调。成为一个粮食大镇也是发展出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同时,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把土地向大户集中,探索新的农村全作方式,把一部分农民变成劳务型农民,使掌握新型农业技术和头脑灵活的农民作为粮食种植业的领头人。相同的土地是创造最大的效益。

2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品种多,据调查现在镇农村经济的现状是大而全。规模相对来讲还是小。许多“一村一品”项目的建立还是靠村屯支部或一两个带头的影响下形成的有的也许一两年内取得了短期效益,但是不能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这当中政府应发挥管理的职能,组织专家对整个乡镇的土壤、气候、矿产等资源进行规范,必要性打破村屯的界限,因地制宜,因时而宜,发现板块经济,既要注重粮经结构比例,又要注重当地实际情况,既要注重稳产高产,又要注重经济效益的平衡。

3充分挖掘镇内资源。培育新的投资主体。

眼光不是放在效益农业上,当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来后。而是大部分钱投在房地产、餐饮、零售和娱乐业上,直接在农业的投资规模小,而且投资的人群相对较少,这一方面是由于这部分人在刚脱离土地时,对土地的一种解脱感和认为自己以前吃苦太多,现在应该享受的满足感,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当前农村投资主体的单一,许多有钱农户不知道该把钱投向何处,由于意识和眼光的局限性,只能在别人已有的例子上寻求答案,这就造成了商店建了一家又一家,批发的零售的住宅楼盖了一幢又一幢,地暖的楼中楼的网吧开了一个又一个,纯平的液晶的人们只是别人的成功中去寻求思路,而没有去创新,去创造一个独有的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来发展。因此,作为党委、政府应当去培育新的投资主体,把老百姓手中的钱流通起来,引导农民向小型企业(如加工业)进行投资,多建设一些前店后厂式的中小型企业。加工业的建设上不妨在打造品牌上下功夫,如镇的干豆腐”口感好,质量优,被许多老安图人所认可,应该把这个品牌打出去,要把质量再提高一个层次使其绿色化,无公害化,用公司农户的方式,与农民签订大豆的订单,与企业签订销售的订单,用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这个品牌的发展。多开发一些新的品种,把干豆腐的形式多样化,包装艺术化,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相信这也是一个阳光产业。

4抓住“东边道”建设的有利时机。建设利税大户,为财政收入的增长注入活力。

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加之“东边道”铁路的修建更是给带来了无比的发展机遇,应当审时度势,应当借这个机会把的优势展现出来,尽可能地引进一些大公司到来安家落户。政府多营造企业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务公开,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手续。加强信用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既要注重招商,又要注重留商、亲商,这样才能为税改后的政府财政收入的保障上开辟财源。

5增强忧患意识。

有的虽然制度健全了但是执行起来的随意性,行业协会建设可以说我现在还没有一个成型的行业协会。参加人员的无组织性,使行业协会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不大。因此政府要引导农民建立规范的行业协会,并且依靠这些组织为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产销信息服务,避免企业无序竞争,互相压价,互相内耗。以往的农民产业化过程中,加工业或营销业没有与农户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一部分加工企业尽管与农户签订了合同,下了订单,但也很不规范,受经济利益驱动,市场价格高时,农户就把空气农产品卖到市场;市场价格低时,下单企业压价收购或废弃合同。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一种紧密、相互制约的合作关系,现在应当先由政府工作人员担任行业协会主要领导职务,逐步由行业业内人士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两到三年内政府工作人员逐步退出各类行业协会,由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另外,鼓励引导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加、销一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龙头企业的溶化加工、开拓市场的作用。通过以上办法逐步在镇形成一个行业协会发展促进农村发展的优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