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井专业村的调研与思考
时间:2022-05-28 05:05:00
导语:打井专业村的调研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村位于县大街乡东北部,四周群山围绕,村民居住分散,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全村有13个村民小组,17个自然村,255户,876人。十多年来,这个村涌现出72个打井队,从业人员340人。年该村外出打井总收入达560多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一项优势产业。由于成绩显著,该村先后被衢州市评为劳务输出专业村,县打井专业村。村支部书记、乡打井协会会长张在年被省评为“双带”好党员。
村农民打井队,始于年月,当时该村徐建军、赖根生、郑瑞跃三青年农民利用在地质队打工时学到的地下水勘探开采技术,合伙投资1.2万元,买来一台旧钻机,开始经营打井业务,不到个月,就收入3.5万元,不仅收回全部投资,而且每人还赚了7000多元。良好的经济效益,大大地刺激了该村农民的打井热情。年下半年,村民赖买来钻机跟着干,接着现任支部书记张也拉起队伍干了起来,年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在这些先遣创业者的启发和带领下,全村打井队伍日趋壮大,到目前为止,打井队发展到72个,钻机72台,固定资产达335万元,足迹遍及北京、河北、辽宁、广东、浙江等全国大部分省份,年打井净收入近500万元,人均1.6万多元,负责的工头年收入5-6万元,甚至10多万元。山民们风趣地说:“我们掘出来是‘水’,可捧回来是‘金’呀”!
通过对打井专业村的调查,给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培育新兴产业,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和任务。一项新兴产业的形成,决不是偶然的,有其发生、发展、壮大的过程和规律,就看我们各级党委政府是否有“伯乐”识马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性,并善于总结、扶持和培育。大街乡打井专业村从最初3人开始,从小到大,发展到全村乃至全乡1100多人的一支打井队伍,固然有其自身努力的因素,但也不乏与其所在乡党委政府的精心培育和支持帮助。前几年,随着打井队伍的不断壮大,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起来,打井队之间为招揽生意互相压价,加之市场运行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经济效益每况愈下,部分外出打井人员渐渐承受不住,陆续返乡歇业,一时造成打井产业的萎缩和萧条。面对如此境地,村所在乡党委政府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规范行业行为,于年月成立了以村为基础的大街乡打井行业协会,由村支部书记张出任会长,制定了章程,对领导机构的确立及其权利、协会正常运作的经费来源、会员的权利和义务、何时开展业务交流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同时,针对外出打井人员作业流动性大、工种危险、合法权益难以保障及家庭牵累等实际,乡党委政府还着重为他们提供信息、参保投保、照顾家庭、调解矛盾等多种配套服务,有效地稳定了这支队伍,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今年春节刚过,乡党委政府按照惯例召开外出打井人员代表座谈会,乡领导不仅问寒问暖,关心外出打井人员的生活和家庭情况,而且还勉励他们要大胆走出去,多多赚钱,做大做强打井新兴产业,带动更多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紧接着,乡党委政府又专门聘请专业人员为钻井机械操作人员举办了打井专业技术培训班,培训内容除深井钻探技术外,还有经济合同法、劳法、安全生产技术及人身财产保险等,通过培训,既增强了他们的操作技能,又使他们懂得了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大街乡党委政府这种追踪管理和服务,被外出打井人员称之为“新兴产业的保护伞”。
[思考之二]培育新兴产业,是转移劳力、解决“三农”难题的有力举措。要解决“三农”难题,核心是减少农民、富裕农民。而要使农民真正富起来,最关键的是要转移农村劳动力,帮助农民解决就业问题。村有男女劳动力596个,以前,因无转移门路,大批劳动力被困守在山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艰辛生活。自村里发展外出打井这项新兴产业后,全村就有310多个劳动力外出转移,占全村总劳力的52%,加上因打井业带动的其它外出转移劳力,劳动力转移达80%以上,现在当你进入该村时,看到的大多是老人、小孩和村干部,且这些人都有事干,劳动力就业率达到100%。由于农村劳动力大批转移,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逐年提高,到年底,仅打井纯收入就达468万元,人均5318元,占全村收入的80%以上。加上山林、竹笋等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已超过未开展打井业时的年近10倍。随着村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该村的各项公共社会事业也快速发展起来,先后修建了总长5.8公里的进村公路,安装了有线电视,装上了程控电话,还整改了低压电网等。同时,农户的住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几年,全村80%以上的农户翻建了新房,其中40多户建造了别墅型洋房。不仅如此,不少村民还跳出山门,到城镇建造新房。据调查,大街乡政府所在地的生活小区,50%以上的新房是由村农户建造的。另外,全村还有各种汽车10多辆,电脑、摩托车已进入一般农户家庭。村在自身劳动力转移的同时,还带动周边地方打井业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现在,大街乡打井队发展到140多个,钻机280多台,从业人员达1100多人,仅打井一项,就为全乡增加收入1200多万元。
[思考之三]培育新兴产业,是转变观念、促进下山脱贫的有效途径。要实现下山脱贫,除了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外,更重要的是要转变思想观念。世居深山的农民,因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上经济条件和世俗观念的影响,动员他们下山脱贫,如同老佛一样——难请,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更是连劝说都难。村形成打井这门优势产业后,掘出来是水,捧回来是金,山民们不仅拓展了视野,更新了观念,而且把外面看到的精彩世界情况和下山脱贫优惠政策带回山区,以现身说法讲给家里人听,激发村民仿效。于是,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开始下山脱贫,近的到大街乡,远的到城里。该村为迎合农民下山脱贫的需要,在山脚下征地10亩,建立了一个下山脱贫小区。村里对下山脱贫农户原则上保持“三个不变”,即:享受原所在地村级集体资产的权益和集体可分配收益不变;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保留原自留山和山林的承包经营权不变。并规定在五年内享受下山脱贫优惠政策和扶持待遇。由于政策优惠和观念转变,至今,全村已有10户搬迁到下山脱贫小区居住,还有12户到城镇下山脱贫。
[思考之四]培育新兴产业,是保护山林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保护好山林资源,关键是要减少山区人口,因为山区人口减少了,消耗山林资源就少,乱砍乱伐山林资源的情况也少。村大批劳力外出打井后,山区的青壮年劳力大为减少,这从某种意义上讲,就为保持山林生态平衡创造了条件。这个村有山林面积9667亩,其中毛竹山8785亩,村两委根据建成具有新农村特色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人与山区资源的关系。一方面,他们退耕还林270多亩,种上毛竹和经济林,并加大对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保护。另一方面,加强对毛竹林的管理,大力发展笋竹两用林和“一竹三笋”丰产林,走“走得出去的人外出赚钱,走不出去的人就地搞加工”的路子。全村由此办起竹卫生筷企业1家,竹拉丝加工厂家2家,竹编压板帘加工厂几十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事情干。据统计,仅毛竹、冬笋、毛笋和马鞭笋,全村户均收入就达5000多元,好的加工户年加工收入在2万元以上。在农户增加收入的同时,山林资源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上一篇:市科技局讯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 下一篇:农机中心全年讯息公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