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产业的调查汇报材料

时间:2022-04-26 10:11:00

导语:柑桔产业的调查汇报材料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柑桔产业的调查汇报材料

柑桔产业在我县水果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我县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巩固和发展好柑桔产业,对促进我县水果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我对我县柑桔产业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深入调研,对其现状、问题和走向有了新的认识,并形成了初步的对策意见。

一、我县柑桔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近一个月的调查研究,我认为当前我县柑桔产业的现状可概括为三句话,即:“基础较好,问题不少,机遇看好。”

所谓基础较好,是指我县柑桔产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积累了较多的栽培经验,目前已初具规模,初见效益。一是有较大的栽培面积。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大力发展,我县柑桔面积现已达7.4万亩,全县100亩以上的成片桔园已有63个,许多农民的房前屋后、空坪隙地都栽种了柑桔。据县农业部门统计,全县有一半以上的农户栽种柑桔,柑桔年产量达4万吨。柑桔已成为我县水果产业的“龙头老大”。二是掌握了比较过硬的栽培技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许多桔农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有的技术人员还走出会同到其他地方担任技术顾问。特别是县园艺场拥有一支在全省、全市有一定影响的技术队伍,他们发明的“两面三刀”嫁接法领先全国,蒋坤毅同志曾作为种植技术专家参加了湖南省脐橙栽培标准的制订。县科协甄继海同志发明的“果园竖筒施肥法”还获得了国家专利。三是引进、选育出了一批适宜栽种的优良品种。纽荷尔、朋娜脐橙和特早熟蜜桔等优良品种在我县广为栽种,夏橙、杂柑、官溪蜜柚等引种成功,特别是怀化市农业局在我县建立的柑桔采穗圃,从中国柑桔研究所引进了许多优良品种,如卡拉卡拉、富本红等。四是培育了有一定影响的柑桔品牌。我县属无检疫性病虫害柑桔产区,加上生产中较少使用化肥和农药,生产的柑桔属绿色食品,营养丰富、口感较好。据中国柑桔研究所和华中农业大学评定,其含糖量、水份、维生素等均高于其他地方同类产品。在1997年以来的全省优质农产品博览会上,我县脐橙年年荣获大奖,并在1998年荣获农业部检测中心优质证书,在全省第一个拿到了出国通行证。县园艺场注册的“会同神脐”在全国许多市场(主要是北京、香港、东北等地)小有名气,产品往往供不应求,有时甚至有价无市。

所谓问题不少,是指当前影响我县柑桔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十分突出,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品多而不优、优而不多。全县7.4万亩柑桔中,橙类2.8万亩、产量0.9万吨,分别占柑桔总面积、总产量的37.8%和22.5%,其中优质脐橙面积仅5000余亩,进入盛果期的XX亩,仅占全县柑桔总面积的2.7%;市场上滞销的宽皮柑桔面积、产量分别占柑桔总面积和总产量的62%和77%,其中比较好销的特早熟、早熟温州蜜柑1.2万亩,仅占16.2%;在市场上竞争力最差的中熟蜜柑3.4万亩、产量1.9万吨,分别占柑桔总面积和总产量的46%和47.5%;椪柑、血橙等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品种所占比重很小。由此可见,我县柑桔市场竞争力差、经济效益低的品种占多数,加上早中晚熟品种比例失调,鲜果又集中在10-11月成熟,与市场需求周年均衡供应的矛盾比较突出。市场行情较好时,这些普通柑桔的价格可卖到0.8元左右/公斤,市场低迷时仅0.4元/公斤,有时甚至几元钱一担,效益十分低下。二是技术力量不适应现代生产的需要。我县广大农技人员知识普遍老化,急需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全县农技推广网络不健全,特别是乡镇农技人员重农资经营、轻技术服务,为民服务难以落到实处,许多先进的技术难以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三是产业化链条非常脆弱。全县既没有专业的水果批发市场,也没有柑桔加工企业,大部分产品以鲜果形式销售;柑桔产后处理、加工手段落后,“柑桔卖筐”的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四是弃园抛荒、毁园改种现象突出。近年来,由于出现柑桔“卖难”问题,昔日的“摇钱树”变成“赔钱树”、“伤心树”,桔农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有的地方出现弃园抛荒、毁园改种现象,全县桔园面积呈逐渐减少之势。据县农业部门估计,全县有近万亩桔园抛荒或改种,县金实公司的600多亩桔园已全部改为种苗基地,岩头乡东风、墓脚、溪边等村就抛荒桔园1000多亩。

所谓机遇看好,是指我县柑桔产业虽然暂时步入低谷,但也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复苏机遇。比如,农业特产税取消后,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柑桔产业的复苏。又如,随着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统一市场,国外柑桔采后包装及品牌创意、营销宣传等都会使我国业界大开眼界,取优汰劣,引进吸收,特别是一些国外大型果品加工企业必定会抢抓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利用我国丰富的柑桔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在我国投资办厂,这对改变我国“柑桔罐头王国”的局面,为我国果品加工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带来许多良好机遇,促进我国果品加工业的飞速发展。再如,我县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均匀,无霜期长,土壤富含磷、钾成份,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我们生产优质柑桔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我县出产的柑桔甜酸适中、口感较好,具有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据介绍,我县栽种的纽荷尔脐橙,其口味甚至超过了原产地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种植的脐橙。

二、发展我县柑桔产业的对策

1、正确认清形势,形成发展柑桔产业的共识。当前柑桔市场低迷,既有柑桔总量相对过多的原因,更主要的还是结构雷同、产品没有特色、加工严重滞后的问题。发展柑桔产业,除了要认识和抓住前面所讲的难得机遇外,还必须正确看待这种暂时的“饱和”,切实统一思想认识,防止因噎废食,形成发展柑桔产业的共识。要看到当前普通柑桔市场饱和,但特色产品的市场潜力巨大。在我县占绝大多数的中熟蜜桔尾张,一般售价每公斤0.3-0.7元,而特早熟蜜桔每公斤售价1.3-2.2元,优质脐橙的售价每公斤3-5元,连过来被我们作为劣质柑桔大量淘汰的南丰蜜桔也“咸鱼翻身”,每公斤售价达2-2.6元,且供不应求。这就充分说明,在柑桔市场普遍饱和的情况下,一些特色品种的市场潜力却不断上升,只要我们努力提高柑桔品质,柑桔产业仍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产业。要看到当前鲜果市场饱和,但加工潜力巨大。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柑桔总产量已达900-1000万吨,基本与我国目前的gdp和消费水平下的柑桔产量平衡点持平。从鲜果市场来看,当前柑桔生产正处于量的“过剩”阶段。但从加工来看,目前我国加工原料用果仅占总量的10%左右,而巴西(世界第一大柑桔产国)和美国(世界第二大柑桔产国)的加工用果比例高达65-70%。人口远远少于我国的美国,柑桔年产量达1500多万吨,但每年还要进口冷冻浓缩橙汁(fcoj)110万吨,相当于鲜果1650万吨。按照这个比例推算,如果把加工搞上去,我国柑桔市场仍有很大的空间。要看到柑桔产业暂时趋于滑坡,但恢复性增长的潜力巨大。当前因柑桔市场价格低迷,许多地方开始对柑桔进行砍伐或疏于管理,势必会对柑桔产量带来较大的影响。根据货盈价跌、货紧价扬的市场规则,如果我们巧抓“冷门”,加大柑桔管理和品改力度,就会在柑桔总量普遍减少的机遇中获得走出低谷的生机,且有可能实现一个新的飞跃。

2、加大品改、低改力度,大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产品。发展我县柑桔产业,必须对现有劣质、低产柑桔进行品改和低改,大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产品。一是要因地制宜地推广一些优良品种。发展柑桔产业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而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发展自己的特色产品。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我县已引进选育了许多适宜的优质品种,如特早熟温州蜜柑、纽荷尔脐橙、杂柑等品种。我们应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不断扩大优良品种的规模,提高优质柑桔的产量。在品改时,我们要多采用高接换种的方式,少栽新树,尽量缩短生长周期,抢先进入市场,获得优先效益。二是要鼓励适度规模经营。零零散散成不了气候,提篮小卖做不成产业。我们要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促进农村土地向柑桔种植大户集中,大力扶持柑桔大户的发展,促进柑桔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三是要制订柑桔品改的激励措施。可考虑借鉴80年代开发柑桔的一些做法,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移民资金中调剂部分资金,建立专门的柑桔品改基金,采取以奖的方式,对品改大户和为品改作出贡献的技术人员、乡村干部进行奖励,在全县上下形成抓柑桔品改的强大合力。

3、加强优质服务,不断提高柑桔产业的科技含量。在当前开放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缺乏科技含量的柑桔产业是很难立于不败之地的。针对制约我县柑桔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当前我们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要健全技术推广服务网络。按照强化县一级、稳定乡一级、延伸村一级的要求,配齐、配强农业技术人员,鼓励他们开展技物结合的有偿服务和技术承包,鼓励他们以技术入股或其他方式参与柑桔产业开发,既解决自身的生计问题,又为柑桔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要实施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突出抓好套袋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无公害栽培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生产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树立会同柑桔品牌形象。要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在柑桔生产中,除了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技人员的作用外,还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技能培训,培养大量的农民技术人才,为柑桔产业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只有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普遍增强了,科技素质整体提高了,柑桔产业才能持续发展。

4、搞好加工与流通,切实把柑桔产业做大做强。一要加强柑桔的采后商品化处理。要在保证柑桔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商品化处理,搞好分等定级、打蜡包装、贮藏等工作,提高柑桔的商品价值,逐步改变“一等质量、二等包装、三等价格”的现象。二要发展柑桔加工企业。目前我县柑桔加工基本处于空白,仅有的佳佳乐果品加工厂属于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且没有自己的产品,远远不能适应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