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生适应能力的培养调研报告
时间:2022-07-21 06:34:00
导语:中专生适应能力的培养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总则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适应能力既属于心理范畴,又涉及政治思想和道德法律范畴,关系到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第7条要求是,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乐观向上,学会合作与竞争,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中专学生的适应能力,已经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被写进德育大纲.中专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数将在未来走进生产一线,充实我国产业工人队伍.他们素质的高低,适应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把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作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部分,纳入到学校常规教学和教育工作中.
大街小巷,村前屋后,到处都是人们议论的声音,可见,社会各界对这一事件的关注程度有多高.我们发现,跳楼者都为一线员工,年龄多在二十岁左右,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选择了一条与同龄人不同的道路,让全社会为之震惊.富士康事件只是近些年来类似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只因为这是短时期内发生的相继性群体事件,具有很强的社会轰动效应,才引起众人的关注.其实,处于转型期的我国,还有许许多多自残轻生得个体事件因为影响面小没有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媒体所披露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不过,这些事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上下各阶层的重视和深思,究其原因,固然有企业管理不合理等客观因素,但现在的年轻人适应能力差这一主观因素也起着根本作用.中专生作为未来产业工人的后备军,其适应能力的现状究竟怎样呢?答案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1,学习方式不适应.从初中生转变为中专生,学生会产生一系列不习惯,不适应现象,甚至会产生恐惧和畏缩心理,表现出明显的文化休克.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教育教学以及管理方式的巨大改变.目前,我国多数初中还是以中考作为主要指挥棒,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中考,导致德育退居其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仅成为一种口号.老师不遗余力研究试题,精选试题;学生被迫无奈地钻进书山题海,忙忙碌碌.而中专,更看重学生自主学习,给与了学生更大的个人时间和空间.没有升学压力,没有老师的强制.很多学生反倒无所适从,一时间,失落,空虚充斥思想,表现出了很强的不适应性.
2,管理形式不适应.如果说义务阶段应试教育是主流,那么中专则搞的是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然而,学生似乎并不买帐,他们的个人行为和思想并没有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跟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方式形成共振.相反,更多的学生表现出因不适应而抵触的行为和心理.中专很重视养成教育,在个人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礼仪素养等方面有较严格的要求.但很多学生都无形我素,自以为是,常常与学校的管理发生冲突.
3,生活方式的不适应.一般的中专学校,生活条件较之初中有很大改善,学校希望学生学会过集体生活,能够自理,学会与人共处.这只不过是学校的一厢情愿而已.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对集体生活很反感,觉得很不自由.尤其是时间的限制和纪律的约束,让他们常常呈现出烦躁,怪癖,乖张,暴戾.于是为一点小事而大打出手,半夜翻墙上网,晚寝吵闹等违纪行为屡屡发生,让很多教师无可奈何,常听到一些老师感慨;教育是无能的.不少学生干脆逃避集体生活,在校外租房.
4,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独生子女多,多数家庭不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忽略了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一味溺爱宠顺,造成孩子心里畸变.俗话说:温室里的花儿经不得风雨.错位的家庭教育,培养了孩子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加上初中教师单纯追求升学率而让德育工作流于形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在复杂的现实中很容易迷失航向.很多中专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的叛逆,怪癖,自私感到力不从心.中专生中,顶撞老师,逃学旷课,受批评后出走等现象层出不穷.
5,贪图安逸不肯吃苦.不少九零后的学生,家庭条件普遍有优越,在家里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电脑电视伴深宵日上三竿还觉早的生活,于家务绝缘与生产劳动相斥,严重丧失了劳动者的本色.在学校里表现为不思进取,百无聊赖,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睡觉不分早晚,小说随身携带,手机上网聊天,零食永吃不厌,学习漫不经心,做事懒懒散散.”只是部分中专生的说生动写照.6,时间观念淡薄,纪律意识不强.中专学生难管理,这是广大中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感言.重不得,轻不得.你管紧他就发跳,你管松他就发躁.要想在松与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还真是不容易.因此,在中职校园,迟到旷课是家常便饭,课堂之上是各行其是,打架斗殴防不胜防.理论学习一窍不通,专业技能难登大雅之堂.很多学生的表现与学校的管理格格不入.结果是学有所得凤毛麟角,一无所成多如牛毛.“学会求知,学会技能,学会做人,学会合作”成了空头口号,唯有少数学生是按着我们的培养目标获得了发展.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直接导致学生就业能力差,对企业的管理不适应,对一线生产劳动的极度排斥.据统计,每年毕业参加工作的中专生,能够在企业干满一年的不到10%,一年内因不适应工作而跳槽两到三次的大有人在.如果任其发展,不采取得力措施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势必会影响企业用工的稳定,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二,中专生适应能力差的原因
造成中专生适应能力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复杂的.但归结起来不外外乎以下几点:
1,家庭原因.首先,部分家长教育观念有缺陷.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长一般有足够的财力维持子女幸福的生活.很多家长抱着“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生活得更好”的思想,溺爱娇宠孩子,一味顺乎其意,少有严管,更谈不上吃苦教育和挫折教育.其次,有父母生没有父母教的.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很多家长离家弃子远赴他乡打工挣钱,将孩子或者寄托学校,或者托付亲戚,或者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看.父母的亲情的缺失,很可能在孩子心头留下浓厚的阴影;亲戚的教育管理往往顾虑重重;隔代教育存在先天性的缺陷.这些都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2,社会原因.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开放性,自由性,有时对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网络的普及,让学生的眼界更为开阔,接触面更为宽广.拜金主义的盛行,追星的社会潮流,腐朽社会生活方式在现实中的渗透,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学校的正面教育面对社会现实的负面冲击,显得苍白无力.中专生大多正处于十六七岁的年龄,已经具有很强的自主吸收社会信息的能力,社会的影响在他们头脑中更容易烙下印痕.
3,教育自身的原因.一是现在的中专学校招生体制的局限性.中专学校招生对象是落榜生,他们大多是初中阶段的后进生.这些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知识层次偏低,生活自理能力欠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入校后长时间不能适应中专学校的学习方式和生活规律,便不同程度地产生一些与中专生学习生活极不协调的心理障碍.二是我国中专教育体制的局限性.很多中职学校虽然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专业技术技能培养,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却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现实中很多矛盾的具体措施.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的关注较少.据了解,大多数学校没有成立专门的心理干预机构.三是很多学校没有正确地处理好德育工作,理论文化学习,实践技能培训三者之间的关系,常常是顾此失彼.德育方面,或者措施不得力,或者制度落实不够,或者德育工作没有常态化,或者忽略了挫折教育和就业教育.理论文化学习方面,教学常常脱离学生能力实际,不注意深入简出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学生学习成绩把关不严.实践培训方面,有的因财力不济根本没有相应的设备,有的设备进做摆设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训时间,有的不安排专门的工厂实习或实习走过场脱离学生专业实际.
三,培养和提高中专生适应能力刻不容缓
首先,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这些年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随着国际竞争的激烈程度增强,产业工人的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据媒体报道,同样的汽车零部件,中国工人组装的质量就是不如德国工人组装的质量高;同样的手表零件,瑞士工人能组装成世界一流的手表,中国工人则逊色得多.我们目前还只能算是制造大国,里制造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其中提高中国产业工人素质是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历史性工程.中专学校担负着培养未来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重任,必须树立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以战略性眼光看待自己身上的责任.二十一世纪能否变成中国的世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工人队伍.
其次,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部门对人才需求标准的逐年提高,中专生面临社会偏见和竞争压力,因此,在目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中专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如果对已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不加以正确引导,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疾患,影响学生自身发展,对和谐社会构建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富士康事件虽然过去,但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度应该提高警惕,要有压力感,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是一个关系到国泰民生的重大课题.
再次,这是社会平安稳定的需要.中专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隐患最多的一个群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稳定和平安是第一要务,离开了稳定和平安,经济发展便失去保障,和谐文明便失去了基础.中专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要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国家这几年大力支持和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对每一位在校中专生给予国家资助,今年又出台新政对部分家庭贫困生追加一年两千元的补贴,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高度重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从维护社会平安稳定出发的.增强每个中专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合作能力,做人能力,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纠正他们偏向的一世情感和价值观以及心理,稳定他们的就业行为,知道他们正确的进行人生角色定位,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平安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四,明确中专学校适应性教育基本内容
“适应”主要是指人的生理和精神随着外界情况变化而进行调节的状态,以使个体同外界环境保持协调.人生来就有自发地适应环境的本能,同时蕴含着逐步适应复杂环境的潜能.这里所说的适应性教育,是指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让中专生能够适应学校的管理,学习生活,以及来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变化的社会.中专教育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学会”,即教育个体“学会求知,学会技能,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自我认知教育
人要适应环境,首先要熟悉自我,认知自我,建立自我意识,对自我准确定位.要教育中专生客观地自我评价,既要看到有点,找准专长,又要明白缺点.自尊而不自傲,自强而不逞能,自信而不自负.然后要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注意扬长避短,有意识地培植自己的闪光点,积累自信和发展的资本.要正视缺点,孔子说,知不足而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总之,要有自知之明,这对自己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2,心理适应性教育.
心理往往影响行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适应性教育的主要内容.现代社会对人的影响绝大部分是心理层面的.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可以说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但青年时期,人的心理素质尚不稳定依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造学生的心理,就是要输入理性,增强个人定力,培养学生心理的稳重性.所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就是心理素质的较高境界.
3,身体适应性教育.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显然难以适应快节奏高负荷的现代社会.很多学生出去就业后发出感慨:身体吃不消.这是个严重的问题.求知学习技能培训需要也能够狼的身体,当工人跑推销搞管理需要强健的体魄.我们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合格人才.学校应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每天安排充足的锻炼时间,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4,情感适应性教育.
中专生的情感是复杂的.他们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有向善的思想倾向.但是在自我意识的注主使下,有不少学生情感不稳定,很脆弱,易冲动,好宣泄,意气用事,不顾及后果.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倾向,多与学生交流,走近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更多的实质性东西,有的放矢,采取合理的措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培养健康的情感,就是要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让爱的元素融入思想,让博爱宽容的意识主导行为,以实现个人和周围环境的和谐.
5,行为适应性教育.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行为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对环境的适应性上.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是一个人正常生活在世界上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生存环境.每个人生活的环境是不同的,且每个人对其所处环境的感知和认可度都不一样.我们这里强调的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如果说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那么社会就是人类的摇篮.社会环境个人所接触的环境中是复杂的.如果把社会环境抽象为一个系统来看,这个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系统.包含了许多社会要素,如纪律,制度,道德,法律,习俗等.这个系统的主要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单元组成.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学校.因而,学校的教育方式及相关条件如何对学生起着较大的影响.培养行为的适应性,就是要让学生树立“入乡随俗‘的观念,要学会改变自我,调整自我生存状态.这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的生存之道.萧伯纳说:“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适应自己.”蒙田说:“既然不能驾驭外界,我就驾驭自己;如果外界不适应我,那么我就去适应他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五,实施适应性教育的基本举措
培养和提高学生适应能力是一项长期复杂而且艰巨的工作,急于求成则会适得其反.中职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好长期抗战,耐心细致工作的准备.结合学生实际,笔者认为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
1,思想教育促转变.
思想教育是德育工作的灵魂,思想通则行为通.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思想教育促使学生观念的转变.要让学生认识到中专生活的实质,对生活方式和内容的巨大转变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同时,老师还要适时地做好安抚和引导工作.对表现出明显不适症的学生重点跟踪疏导.充分发挥班级宣传栏和主题晚讲以及班会活动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进行适应能力的大讨论,使学生明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懂得学会适应就是学会生存之道的道理.
2,完善制度保落实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制定出切合本校学生实际的阶段性培养目标,配套完善考核考评制度,确保学生学有所成,习有所得.艺高走天下,艺短寸步难.过硬的知识技能本身就是最强的适应力.因此,学校要从教学教研入手,强化校本教研,有针对性地定内容定形式定方法.首先,管好老师的教,把好课堂教学观,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益.因中专生基础太差,学习能力欠缺,这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必须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简,同时要努力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让多数学生听得懂,学的着.其次,要把好实训关.实训最讲究实用性.必须注意与企业生产实际接轨.中专生普遍对动手操作有较高的兴趣,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性,安排充足的实训课,然学生在练习中提高技能.最后,规范考核制度.既考老师又考学生,对老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指导应以硬指标来考核,奖优罚劣;对学生也应引进竞争机制和奖惩机制,优化考核指标,突出激励机制,慎用惩罚措施,既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要保护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
3,开展活动促发展.
中专生活应该丰富多彩,用活动陶冶人,以活动培养人,用活动提高人,让中专生活成为中专生人生历程中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两操阵容壮观,锻炼热火朝天,歌声嘹亮悠扬,广播陪伴课间,比赛好戏连台,表演精彩纷呈,篮球场上喝彩阵阵,图书管理人头攒动,应该成为中专生活得样板.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获得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本领,如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同时还可以开阔心胸,陶冶情操,颐养性情,培养意志,而这些,正是学生构成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
4,创新方式促提高.
首先,创新办学方式.目前,一般中专学校都是严格执行“两年在校工读,第三年顶岗实习”的学制方式,这种方式具有普遍的适合性.近年来有部分学校大胆改革,在执行中央总的方针原则不变的基础上,采用先顶岗实习后回校工读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只要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只要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灵活变通,结合本校实际走特色办校之路是完全可以的.如创办校办工厂,引进外包业务,让学生半工半读以工养读,提前适应企业管理,积累经验,磨练意志.其次,适度渗透挫折教育提高承受能力.科学研究证明,一味的赏识教育并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适度进行挫折教育,是提高学生抗敲打能力的最好方式.毕竟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而残酷,只有具备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愈挫弥坚的乐观精神,才能从失败中积蓄重整旗鼓的勇气和力量,进而步步走向成功.
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不仅要有适应劳动的能力和理论知识,更要有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面的教育观,把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当做贯穿教育教学始终重要工作来抓,这将让中专学生终身受益,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的稳定稳定与和谐都将不无裨益.
- 上一篇:抗感冒药合理选择方法论文
- 下一篇:国土局建设新农村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