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情感的调查研究报告

时间:2022-06-26 05:27:00

导语:中学生的情感的调查研究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学生的情感的调查研究报告

中学生的情感,在小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上,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和教育的要求,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在几个主要方面增添了新的色彩。(1)充满热情,富有朝气。(2)情感的两极性明显。(3)情感内容不断丰富。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已由学习活动和集体生活扩展到了更多的领域,如对钻研自然科学,参加社会活动的体验;对人与人的关系,对友谊和初恋的体验;对个人前途和祖国未来的体验等。(4)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中学生已能克服小学生体验的具体性、表面性,开始从事物的本质方面产生体验,形成内部深刻的情感。整个中学时期,情感内容的社会性不断地深刻化。(5)情感的稳定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学生的情感比小学生要稳定得多。一旦对某门学科或某项活动有了爱好,就能达到迷恋的程度;一旦和某个同学建立了友谊,可以达到“牢不可破”的程度。这些都表明,中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世界观的逐步形成,情感倾向日趋定型,同时由于调节、控制能力逐步增强,到高中阶段情感的表露开始带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6)情感的效能也明显增强,即情感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激励作用显得愈益明显和重要了。

观察中可以看到,中学生喜欢唱、哼歌曲,喜欢写诗、吟诗,遇到喜事往往欢呼跳跃,手舞足蹈。有人曾作过一次调查,普通中学的初中生爱唱歌的占86%,喜欢吟诗的占34.8%;高中生爱唱歌的占78.2%,喜欢吟诗的占48%。可见中学生的情感丰富而强烈,并善于表达感情,与成人相比,显示出他们生动活泼、富有朝气。

中学生对国家、社会充满热情,在关于国家前途态度的问卷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抱着悲观态度的只占20%左右,而抱有乐观态度的则占50%以上。中学生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和幻想。他们往往是英雄事业、英雄行为的热烈追求者。有人采用问卷法,对目前中学生作调查,结果见可见,教师和家长,用英雄业绩引导,有的放矢并讲究实效地教育中学生,这是符合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和他们健康成长的规律。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在社会各种关系和因素的作用下,中学生各种各样的需要日益增长。这种不断增长的个体需要时而受到社会的认可而得到满足,时而受到社会的否定而难以实现,这就是中学生发生复杂的、摇摆不定的强烈情感的主要来源和根据。另外,由于青春发育期性腺功能显现,性激素的分泌会通过反馈增强下丘脑部位的兴奋性,使下丘脑神经过程总的趋势表现出兴奋性的亢进,这就与大脑皮质原有的调节、控制能力发生矛盾,使大脑皮质与皮下中枢暂时失去平衡,这种状况可能是中学生情感两级性明显的生理原因。教师和家长要注意这种两极性情感的变化,逐步使中学生的感情符合社会需要,使他们的情感既热烈又有社会意义与价值。

整个中学时期,学生的智力和意识不断发展,渐渐形成许多新观念、新观点,这些与不断增长的高级社会需要相联系,就形成许多具有明确道德意识的社会性情感。而且随着年级升高,社会性情感增强,有人曾有目的地观察过两个初中班和两个高中班学生需要受挫时情感的变化。学校在一星期前为学生订了星期日的电影票,学生盼了一星期,到星期六突然接到通知:为参加麦收,部分学生要在星期日参加劳动。尽管学校作了动员,但放弃看电影而投入劳动的两个初二班与两个高一班的学生情感的变化是不一样的,调查统计中学生的情感尽管两极性明显,但还是逐渐趋于稳定的。他们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逐渐提高。初中生对自己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相对要差些,波动性明显,往往还不善于使自己的情感受时间、地点、场合等条件的支配,克制自己的情感表现。高中生的控制能力则随着知识、智力的发展,意志力和个性意识倾向性的发展而提高,并逐渐地与前途、理想交织在一起,显得比较稳定、持久和善于自我控制与调节。但是,高中生的激情在一定场合仍表现得比较明显。教师和家长要培养中学生的挫折耐力,使他们学会调节情感的本领。挫折耐力就是对挫折情境的预料和对挫折的抵抗能力。情绪、情感是能够意识到并受思想意识的调节的,但人在受挫折的时候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理智降低,做出不该做的事。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情况,就要引导中学生加强道德意识和乐观主义修养。同时增强挫折耐力,学会对复杂的事情进行全面分析。对挫折的情境做好预见性的思想准备,一旦出现挫折,会冷静分析挫折的内外因而采取恰当的行为,并学会在激怒、苦闷的情况下进行情感的自我调节。初中生尽管不像儿童那样掩盖不了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极力使自己的情感不外露,但由于调节、控制能力较差,情感仍容易外露,出现一时激动的情况。高中生在这方面就开始带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了。他们能够根据一定条件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形成外部表情与内心体验的不一致性。因此,教师和家长要逐步了解和掌握中学生情感稳定性的变化,不能仅仅以他们的表情作为判定其思想感情的依据,而应该综合一段时间的全部表现及其个性的特点,经过深入细致的分析,作出结论,这样才比较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