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工作探索与思考
时间:2022-05-10 05:34:00
导语: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工作探索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树立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教学改革是一种理性行为,应当建立在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体育教学改革;考试改革;管理制度的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以贯之的思想、教学科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思想、群落建设、网状联系的思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化社会发展的思想、教学改革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以教学改革为核心,是教育实质性改革的重要标志、教学改革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对高等学校来说,教学改革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它涉及办学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等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从高等学校教学这一范畴出发,教学改革是包含培养目标与模式、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多层面的具有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的系统工程。近年来,不仅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的方针、政策,而且各高校制定了符合自己学校特点的教学改革方案和措施。
本文结合兰州大学的实践谈我们对教学改革的认识与体会。
第一,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树立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程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当树立以下教育思想和办学思想:
(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以贯之的思想。这是因为:新世纪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对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改革与发展的机遇,各高校之间人才竞争和质量竞争加剧;从教育规律上讲,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必须常抓不懈。因此,要强调质量建设,形成质量优势,走以质量取胜的道路。
(2)教学科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思想。科学和教育密不可分,是源流关系,共生关系。与之相应的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必须以人为本,提高教学质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大学要走在知识发展的前沿,就必须重视科学研究。同时,科研为教学创设一种学术氛围和探索研究的环境;将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成果及时引入教学,则能更新教学内容,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学生通过作毕业论文等环节参与教师科研,可有效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决不能长期在教学科研孰轻孰重等问题上兜圈子,争论不休,而要努力建立教学科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体制与机制。
(3)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教与学的关系是高校中的基本关系。怎样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体现了不同的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在扬弃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逐步转向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强调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从这一原则出发,就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监控和评估,要把注意力放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教师的指导仍是学生学好的关键,要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实行探究式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产生与知识发展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要处理好统一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在教育目标指导下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学相长,本来就是我国大教育家孔子终身倡导并亲身实践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方式。现代高等教育中日益广泛采用的Seminar即对话式的研究班教学方式亦是启发式教学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方式。
(4)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倡导素质教育,不是以素质教育替代专业教育,也不能把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而是要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融为一体,要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各个教学环节中去。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体现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要以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和强化专业素质的培养,而不再仅仅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统筹考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要进一步拓宽文化素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强调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逐步形成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从传授知识到知识与能力并重,从知识与能力并重到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统一,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时代特征和教育思想的发展与跨越。
(5)群落建设、网状联系的思想。随着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已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和知识增长的主线。与此相适应,我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必须贯彻群落建设的思想,即要按照学科群的思想抓学科建设,特别是伴随着物质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系统科学等大科学的出现,人类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日益成为多元化、多层次的复合巨系统的情况下,各学科之间如果仍是单兵作战、壁垒分明,无异于作茧自缚。要以专业群方式抓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基础,按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基础课;积极抓好公共基础课课程群、主干基础课课程群、实验课课程群建设。同时,要注意到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点增多,新的学科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交叉地带的特点,加强学科之间合作与交流。要积极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合作与联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采取或继续采取联合承担科研项目、联合建立实习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开发高新技术产业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大学与社区、与社会各界的交往与合作,建立网状联系。在交往与合作中确立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自身资源,走出一条合作与发展之路。
(6)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化社会发展的思想。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发展势头迅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将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高等教育不再是教育的终结,而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阶段;学历教育不再是惟一的教育形式,人在一生中必须不断地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同时,个人、组织、社会都必须具有学习能力,才能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发展的要求。因此,学校要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功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使大学真正成为社会的教育中心。
第二,教学改革是一种理性行为,应当建立在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上。我校认为,教学改革是一种理性行为,应当建立在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上,改革的思路、方案、措施应当符合理论理性、逻辑理性,还要符合实验理性。为此,学校制定了《关于加强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的决定》,设立教学改革研究专项经费,走“立项研究、年度检查、形成成果、实践推广”的道路;立项采取“确定重点、指南、专家论证、择优支持”的办法。在开展教学研究、为教学改革提供思路、方案、措施的基础上,学校做出决策,提供组织支持和经费支持,有针对性地抓教学改革,形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
第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我校近年来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课程设置上打破以往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层楼”结构,代之以按一级学科设置学科基础课,按“专业群”的方式设置课程体系;按院系招生和跨类招生,前两年不分专业,学习共同基础课,后两年根据学生特长及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分流培养(从2001年起,学校开始在新闻传播、经济管理、生命科学等领域实施“2+2”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学生攻读辅修专业,双学位等;国内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等等,都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第四,推进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保证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优先投入和持续增长,真正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特殊作用。坚决扭转在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和弊端。积极推进实验室建设向综合共用方向发展,根据学科发展及其建设的需要,对全校实验室建制进行大幅度调整,逐步形成由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教学实验室、学科专业实验室等构成的相互配套、资源共享的现代化实验室体系。逐步按照国际惯例对实验室实施新的管理办法,真正做到资源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效益。通过各种途径,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实现实验设备的更新换代和补充配套。在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先后进行了化学学科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生物学科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地学学科野外实习教学改革,由于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有保障,这些改革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五,体育教学改革。多年来,高校体育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按体育专业方式教学,教学效果差等问题。学校提出,体育教学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放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上来。2001年实施了“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方案”。在一年级基础课中加强理论课教学,二年级体育专选课中加强体育运动技能培养,使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对三、四年级学生进行健康状况群体分类,开设体育选修课,对不同健康条件学生选择不同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教学。成立各种项目的体育运动俱乐部,为学生参加适宜的体育运动锻炼创造环境和条件。目前,新的体育教学方案已取得明显成效,受到学生欢迎。
第六,考试改革。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是其他环节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学校一直重视考试和考试改革工作,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考试纪律,一手抓考试改革。我校在考试改革中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视命题的科学性和考试方式的创新,强调结合课程特点,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公共基础课等量大面广的课程实行考教分离;知识点密集的课程考试实行闭卷考试;注重能力测试的课程尝试开卷考试;文科的专业课引入口试。通过考试改革,试卷命题质量比以往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增强了考试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考试形式的多样化,打破了多年来闭卷笔试的一统局面,体现了能力和素质导向,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第七,管理制度的改革。学校的办学理念只有通过一定的制度才能具体化。因此,学校高度重视制度的建设与创新。近几年,学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原有学习管理办法、转专业管理办法、学生违犯考试纪律处分的规定等进行了修订。从2000年开始,实施新的本科生学习管理办法。本科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取消留级、补考,实行重修制。实行延时攻读双学位制。新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和发扬学生个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第八,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学校充分利用兰州地区科研院所相对集中这一优势,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教学科研联合体,在科研机构建立本科生创新教育基地、实习基地。设立本科生创新基金,鼓励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向本科生开放。积极引入国内外先进的实验题目,并开出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鼓励建立面向本科生的开放实验室。提倡毕业论文选题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注重毕业论文的内容与质量。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
通过多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对教学改革有了切身的体会和认识,主要是:
(1)教学改革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纵观教育发展史,学校教育从诞生之日开始,教学改革就从未停止过。从目标到过程,从课程到内容,从方法到手段,从硬件到软件,只要有教学活动存在,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就要不断进行、不断深化。
(2)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现代高等学校的功能向多样化发展,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这一点并未改变。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下,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始终主导着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方向。
(3)以教学改革为核心,是教育实质性改革的重要标志。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部提出的“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的高教改革思路,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真正触及到改革的深层次――教学改革,并确立了其核心地位。这一认识上的突破,取决于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这一基本职能的理论与实践上的肯定。“教学改革是核心”的认识,明确了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为教学改革提供更好条件与环境,教学改革的归宿就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教学改革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改革是盲目的,缺乏时代思想观念的改革是落后的。纵观世界各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大都是先有理论后进行实践。从国内的、国外的、历史的、现实的改革历程来看,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变革的程度。
- 上一篇:市委书记关于结构调整加快步转型讲话
- 下一篇:五月党校学习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