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和谐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22-02-01 05:46:00
导语:社区和谐建设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基本现状
对照《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指导标准》,经过深入调研,我们发现全区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的基本现状:一是全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创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28.8%;人均GDP能耗低于全省年度控制目标的4%;第三产业增长大于GDP增长率的3.1%,城镇居民贫困率低于创建指标的56%(国家标准4.3%),居民人均住房面积高于全省同类城区平均水平的3.4%;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居全省同类城区前列。二是组织领导坚强有力,为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构筑了良好的组织保障。全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挂帅,各街道党工委书记、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和谐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有专职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具体组织实施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区党政领导分别建立了和谐社区联系点,经常深入社区一线解决问题。和谐社区建设纳入了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区委、区政府年度工作要点和责任目标考核内容,制定了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全区形成了“书记区长亲自抓、四套班子合力抓、民政部门牵头抓、职能部门分工抓”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的强大合力。三是部门职责落实到位,为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夯实了扎实的工作基础。我区不断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始终把着力点放在群众得实惠上。目前充分就业社区达100%,无零就业家庭;社会救助实现了全覆盖,探索了全市首家依托大型连锁超市商业化运作的慈善超市新模式,实施社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特别是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积极打造群防结合的立体化社区治安防范网络,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社区矫正、刑释解教人员帮教体系,目前全区已有90%以上的社区达到了“平安社区”标准。打造“15分钟医疗服务圈”,全区社区卫生服务站达47个,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的目标。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积极创建学习型社区,建立老年大学、社区居民学校74所,各社区普遍有2支以上群众文体业余骨干队伍,广泛开展娱乐、健身、休闲为一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同时,对服务设施、文体娱乐设施等200多个方便快捷的服务网点进行了整合,形成了优势互补、相互衔接、项目齐全的社区服务链,开展了助业、助残、助困、助老、助学、助乐“六助”活动。四是保障措施健全完善,为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提升了有效的运作平台。社区的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并逐步理顺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依章依法选举产生,分工协作,队伍结构合理。社区工作经费和人头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社区工作者工资和福利待遇平均每人每月达2200元,在全市处于最高水平。社区普遍建立了独立的银行帐户、民主理财小组,实现居务财务双公开。近几年来,区、街两级加大投入,社区办公服务用房条件不断改善,各项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社区信息室遍布57个社区,信息网络开设了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娱乐、社区论坛等重点数据库,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化服务。各驻社区单位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服务设施开放率进一步提升。社区队伍不断壮大,社区专职工作者实施了执业资格证上岗制度,社区注册志愿者已达全区总人口的11%,每个社区有1支以上志愿者队伍,形成了由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服务队伍,服务内容涵盖了居民的衣食住行等26个大类200多个服务项目。人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大增强,满意度和幸福感达87%以上。
二、主要成效和特点
今年以来,我区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力度进一步加大,和谐社区建设又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建立了一套创建机制。全区着力构建科学发展的运行机制、充满活力的创新机制、居民参与的评价机制、社区公平的评价机制、社区稳定的保障机制、高效运转的领导机制以及服务承诺、激励表彰、教育培训、活动指导等一系列创建工作机制;完善了一批政策保障措施。先后制定出台了《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白下区创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区的活动方案》、《白下区创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区实施意见》等,明确了创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区的目标、责任、任务,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和谐社区创建的保障措施。同时,制定了《关于加强白下区社区居委会规范化建设意见》、《社区工作者联系户服务工作制度》等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专门性文件;召开了创建推进大会。4月下旬,区委、区政府召开了一个全区性深化和谐社区建设推进大会,对创建首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活动,进行了再动员、再宣传、再部署,并发出了向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冲刺的号角;提升了社区服务品牌效应。搭建“多功能、一站式的综合服务平台”,严格落实有关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的规定,通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区、街两级积极投入,全区已有53个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达300㎡以上,其中17个社区达1000㎡以上。同时,对“爱心驿站”、“爱心特教站”、“关爱直通车”等社区服务品牌进行了整合,印发了“社区服务指南”、“民生服务卡”、“民情日记”,建立了社区工作者联系户制度,进一步拓展了服务领域,提升了服务品质和档次;强化了社工队伍建设。围绕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在选人、用人和留人机制上做文章。我区结合第四届社区居委会选举工作,优化社工队伍建设,新一届社区居委会主任和副主任154人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112人,占73%,其中22人具有社工专业职称;党员有101人,占66.6%,均比上届提高了6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目前,我区通过笔试、面试等程序,向社会公开招聘了82名应届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工作也正在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一批新生力量将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之中,使社区工作者队伍壮大,整体素质大大提高。
白下和谐社区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社区日益成为民主自治的平台、服务居民的平台和开展群众工作的平台。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基层民主,促进社会进步,推进区域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的社区建设实践,我们感到:
一是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多年来,区委、区政府按照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把和谐社区建设作为建设和谐白下的基础工程来抓,作出了“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决策,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以建设“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为抓手,社区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已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群众关注的热点,新闻媒体的焦点,有力地推动了白下和谐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
二是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是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多年来,各部门在社区建设工作中各司其职,在社区党的建设上,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党组织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宣传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城区”、“文明社区”创建活动,组织开展科技、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活动;推行社区警务战略、消防进社区和无毒社区活动;开展民事调解、社区矫正的探索和实践;在社区建立劳动保障站,积极推进社区就业服务,全区形成了各方参与、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工作新格局。
三是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是标准化引领、机制驱动的结果。全区社区建设在改革中探索,注重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循序渐进。2006年3月,在全省率先推出的《创建和谐社区基本标准》和《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总则》,从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保障有力、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特色明显等八大方面,合理设定了和谐社区工作项目和达标分值,指出了和谐社区建设的努力方向、目标和工作任务,使和谐社区建设评价实现了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变,为指导全区社区规范化建设发挥了引领作用。
四是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结果。通过扎实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社区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社区居民对社区认同感、归属感明显增强,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驻区单位发挥协同力量,资源共享、共驻共建逐渐形成共识,尤其是*大学、*师范大学、省社科院等科研院校的社会理论工作者,把和谐社区建设作为重要课题进行研究,为推动我区和谐社区建设,较好地发挥了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作用。
三、困难与问题
和谐社区建设在我区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探索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在创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困难与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内涵认识还不全面。没有认识到创建和谐社区对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居民参与程度不到位。有些居民还处在观察、表态、执行状态,还没有达到主动参与决策、管理、监督的程度。三是推进社区“准入制”不到位。很多职能部门热衷于在社区设机构、挂牌子、占位子,给社区工作增加了负担,社区突出存在“四多”现象,即检查多、事务多、会议多、证明盖章多。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亟待我们在和谐社区创建的实践中加以解决。
四、对策与建议
按照“一体化领导、全方位推进、多层次互动”的工作思路,坚持用和谐社区标准作引领,进一步强化基础,深化内涵,优化品牌,创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区,需要认识再提高,作风再深入,方法再创新,力度再加大,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强基固本,积极作为,夯实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的基础
一是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提升社区硬件设施水平,完成区社区服务中心出新改造,通过部门融入、项目整合,完善区中心的服务项目,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效能;区街两级要继续加大投入,力争在两年时间内,完成面积达1500平方米以上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动工新建区老年公寓,每个社区建一个老年日托站,到2010年建设每百户3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确保50%以上达标;全面完成每百户20平方米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设任务,实现服务功能提档升级。进一步完善社区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管理,强化业务培训,确保采录、传输数据的社区比率100%,数据准确率、及时更新率100%。
二是大力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认真落实《白下区专职社区工作者管理暂行办法》,按照每300户配备1名社工的标准,结合招聘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录用,对现有社工进行整合,定编定员、持证上岗。严格落实社区工作者“人员准入、工作规范、队伍培养、竞争激励、群众评议、考核激励”等六项工作机制,推进社工职业化步伐,通过数量上适应编制、素质上择优选配、能力上强化培训、待遇上落实到位等举措,促进全区社工队伍管理规范有序、服务优质高效,积极性充分调动。
三是全面推进和谐社区指导标准贯彻落实。按照分类实施、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全国和谐示范区指导标准”为依据,将群众评价、社区评议和政府评估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上下互动的评估考核目标体系,从基本任务和目标要求抓起、从落实责任抓起、从群众关心的事情抓起,进一步完善创建机制、领导包干负责制、整改督查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强化工作指导与协调,区、街、职能部门、社区对照《标准》,逐条逐项地开展一次自查自纠,做到谁的工作谁负责,谁的问题谁整改,使创建工作不留死角,不出现漏洞,全面提升和谐社区建设层次,市级和谐示范社区达标率100%,为争创首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夯实基础、创造条件。
(二)把握重点,创新机制,进一步提升社区民主自治水平
一是建立持续运转的工作机制。针对新一届社区居委会刚刚完成换届的现状,全区将围绕创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区这一目标,举办全区社区工作者业务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班,着力完善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社区公平的引导机制和社区稳定的保障机制,部门工作进社区,实行“准入制”,并一律由和谐社区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统一扎口,未经批准,社区有权拒绝。开展“民评官”、“下评上”、“群众评社区”的“三位一体”考评方式,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
二是积极探索社区自治管理新模式。建立健全社区居委会、楼宇居民自治会、单元居民自治小组三级居民自治组织体系。在普遍开展楼宇自治、单元自治、划片自治的基础上,重点探索物业不愿管、居民又迫切需要的老旧小区自治管理方法,因地制宜建立政府支持、社区居委会主导下的小区自治管理委员会,大力开展自治教育,落实自治制度,推行用自我管理方式解决老小区的物管问题的新型管理办法。
三是进一步加强社区民主自治制度建设。坚持以增加透明度、扩大参与度、提高满意度为目标,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自治制度。从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进一步健全居务财务公开、民主理财、民主议事、工作报告等制度,推行“议事、听证、公示、民情反馈”四项制度,使社区步入决策、执行和监督的规范程序。搭建居民自治平台,畅通民意诉求渠道,让居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四个民主”得到更加有效的落实。
(三)围绕需求,深化内涵,精心打造社区服务特色品牌
一是实施部门联动工程。注重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推动社区服务的联动机制。政法部门将法律服务送进社区,开设法律援助热线,开展遵纪守法宣传教育活动,及时排查社区内各种矛盾纠纷,把矛盾解决在社区,消灭在萌芽状态。民政部门将救助、双拥、婚姻服务、民间组织管理和服务窗口整合进社区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卫生部门积极开展医疗保健、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和康复服务活动。团区委建立青年工作中心,积极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区妇联成立巾帼家政服务中心,开办家教、保姆、钟点工等服务项目。城建、市容、环保部门,积极开展道路、市容市貌、防污染整治行动,绿化、美化、亮化环境,还居民一个整洁优美的卫生环境。宣传、文体、科技、教育等部门将思想政治教育、科普教育、文化教育、人文理念教育等深入到社区,将服务送到社区,把工作由自己做到位。劳动保障、残联等部门设立社区服务站点,开展就业服务、扶残助残服务活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二是在抓服务上做文章。立足民有所需,我有所为,以社区居民服务需求为导向,全面梳理和整合社区服务类资源,广泛吸纳社会便民服务机构参与,建立涵盖社区居民全方位服务需求项目架构,以社区公共服务站为平台,将社区服务网点、便民服务设施、社会服务组织联为整体,将分散的家政、医疗、就业、维修、托老托幼等服务资源进行网络化管理。集中运作、统一协调,及时提供服务供求信息。普遍开展“一站式”服务,实行社工1:300网格化服务管理,推行社工错时上班、双休日值班和联系群众户制度,积极引导驻区单位服务资源向社区居民开放,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三是在特色品牌上下功夫。以白下区十大“爱心”品牌为主体,以社区环境、邻里关系、生活服务、文化教育等居民群众最关心的事为切入点,从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广泛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楼道、和谐院落与和睦邻里评比与命名活动。引导和培育服务类民间组织,扩展自助互助服务范围,努力解决居民楼道等公共场所的服务管理问题,以整洁的人居环境和融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区和谐。同时,在巩固提升传统品牌的基础上,注重挖掘和培育具有全区层面上的社区服务品牌,探索服务管理项目化、市场化运作模式,以不同层次群体为对象,集聚资源,整合项目,规范运作,打造具有白下特色的便民利民服务链,建立快速响应的社区服务链,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服务需求。
(四)共驻共建,加快发展,在更广的范围整合社区资源
一是打破传统单位体制下的壁垒,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驻共建、促进发展”的原则,强化社区单位和居民的共享共建意识,以共同目标和共同需求为纽带,充分挖掘、整合、开发、利用、激活社区的各类资源,实现社区服务资源共享、服务设施同建、服务项目联动、服务活动合搞,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资源的共享程度。
二是积极推进社区内机关、部队和企事业单位的文化、体育以及便民利民服务设施向社会开放,扩大居民的活动空间。开展“思想工作联做、社区服务联办、社区治安联防、生活环境联抓、文体活动联手”的共驻共建氛围,驻区单位服务设施和服务资源向居民开放率达90%以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力、物力、财力和其他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利用、达到双赢和多赢。
三是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建立项目管理和政府购买服务新模式,积极引入市场化经营理念,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投资渠道,进一步完善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兴办一批多功能、综合性的便民利民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各社区采取自办、联办、加盟、连锁等形式,开设社区服务网点,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努力改善社区生活、服务和工作条件,使服务内容涵盖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
- 上一篇:社区服务标准化建设调研报告
- 下一篇:文化产业发展分析论文
精品范文
10社区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