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22-01-20 10:46:00
导语:生态环境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县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地处辽河流域,属于北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正处在森林与草原、农业与牧业的生态交错带上,属一级生态敏感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我国重风沙危害地区之一。
为了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历届县委和县政府都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自2001年以来,新一届县委和政府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以建设辽宁中部城市群第一道生态屏障为目标,以植树造林为重点,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6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
通过调查我们感到,目前*生态环境的现状可以用“两个转变”来概括,一是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风灾沙害得到有效扼制,正在加速向好的方向转变;二是由于常年干旱少雨和过度垦荒造田,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显,正在加速向恶化的方向转变。
1.*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是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这是调研组最直观、最强烈的感受。建国初期,该县林地面积只有4.6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1.4%。到2000年底,全县林地面积为5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5.8%。经过6年努力,新增造林面积56万亩,超过建国后50年造林面积的总和。目前全县林地总面积已达到107万亩(包括生态林99万亩、经济林8万余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
二是风沙灾害得到有效治理。森林植被的增加,使当地风沙灾害得到明显扼制。气象资料显示,近年来该县年平均风速低于3.5米/秒,与上世纪70年代的4.5-5.5米/秒相比,明显减缓且有继续减缓趋势;大风和扬沙日数也明显减少,该县近年来平均大风和扬沙天气30天左右,远低于上世纪60至70年代的72天。每月每平方公里降沙量28吨,比上世纪60至70年代减少70%以上。另外,近年来该县夏季平均气温也呈下降趋势,相对湿度呈上升趋势。
三是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的局面初步显现。该县积极寻求生态与经济的有机统一和互动发展,并在发展经济林、草畜结合、市场化运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据统计,目前该县发展寒富苹果2.3万亩、大扁杏1.9万亩、桑树4万亩。到2007年底,全县白鹅、牛、羊的饲养量可分别达到700万只、22万头、32万只。另外,该县还成功引进了辽花粮油、龙兴鹅业、众旺鹅业、赤峰银龙等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农产品深加工体系。尤其是该县海洲乡,虽然地处重风沙地带,但由于长期坚持植树造林和农田林网建设,目前不仅是全国绿化造林“百佳乡”,而且成为国家定点绿色食品基地。
2.*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突出。缺水是制约*县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因素。据资料显示,2006年*县水资源总量为1.59亿立方米,比2000年水资源二次评价的多年平均量少45%。目前*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454立方米,远低于全省972立方米的平均水平,属于水资源匮乏地区。由于严重缺水,致使该县4.5万亩中小河道常年基本无水。全县湿地面积由80年代初30.9万亩减少到21.3万亩,减少了1/3。(*县水资源短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降水量长时间偏少。据统计,*县常年降水量为528.9毫米,比沈阳市区少184毫米,是全市降水量最少的地区。自2001年以来,*县年降水量进一步下降为460毫米,其中有3年甚至不足400毫米。同期*年均蒸发量却高达2009毫米,是降水量的4.37倍。二是地下水储量下降。据统计,2006年*地下水资源量为1.3亿立方米,比1984年至2000年的多年平均储量少57.3%。)
二是土地沙化现象比较严重。经过多年积极治理,*县防风固沙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土地沙化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据全国第三次沙漠化土地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县沙化土地面积为184万亩(包括沙化土地87万亩,趋于沙化土地97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6.7%、全市沙化土地面积的35.8%,比1994年第一次沙漠化土地调查时增加了70.9万亩。(*县土地持续沙化,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辽蒙边界防风阻沙带不完整,仍受域外风沙侵害。辽蒙边界防风阻沙带设计总长度128.9公里,宽1000米,面积17.3万亩。现已造林12.4万亩,另有21.5公里没建阻沙带,有30.85公里阻沙带宽度不足1000米,还需造林4.9万亩,这些地段主要分布在5个乡镇13个行政村。由于地段上的农田(包括基本农田2.2万亩、册外耕地2.7万亩)土壤条件相对较好,亩产净收益高于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规定的每年160元补贴标准,农民不愿意退耕还林,从而影响了防风阻沙带建设,致使域外风沙仍威胁着*生态安全。二是域内一些风沙源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据统计,*县域内现有各类流动和半流动沙丘100多个,总面积60万亩,还未得到治理的占58%以上,其中单位面积1000亩以上的就有14个(共6万亩),遇到大风等特殊天气,土地沙化就会继续蔓延。三是农田防护林网还不健全,耕作方式比较落后,耕地出现大规模就地沙化现象。据统计,*县沙化耕地面积1994年为58.1万亩,2004年达到125.2万亩,净增加67.1万亩,占全县沙化土地增加量的94.6%。)
三是草地植被面积逐年减少。据资料显示,*县20世纪50年代初有天然草场126万亩,60年代初109万亩,70年代初78万亩,1982年62万亩,1996年32万亩,目前全县草场面积16万亩,天然草场11万亩,人工草场5万亩,其中千亩以上的整块草场仅4块,并且还有继续减少的趋势。与此同时,草场质量和生产能力也在大幅下降。据统计,*现有天然草场中,沙化、碱化、退化的占到80%,最大亩产量仅为200公斤鲜草,是20世纪80年代的22%。(*县天然草场面积急剧缩减,主要是因为种草的比较经济效益低,使得天然草场长期以来被当作宜农荒地不断开垦,草场面积不断下降。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县曾引进三家草加工企业,但后来均因经济效益不佳而退出。当地农民由于没有龙头企业带动,种草积极性和经济效益都大受影响,再加上近些年来种粮经济效益的提高,致使草场被再次开垦和占用。天然草场的减少与退化,削弱了涵养水源和防风固沙能力,加剧了水土流失,给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畜牧业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
四是卧龙湖生态环境状况令人堪忧。卧龙湖区域面积112平方公里,最大库容962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年份为7320万立方米,是辽宁省最大的平原淡水湖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然而,自2002年到2005年春,卧龙湖彻底干涸,生态功能丧失殆尽,裸露的湖滩地成为风沙源。到2005年夏,卧龙湖蓄水量恢复到7000万立方米,随后又再次减少。截止2007年8月,蓄水量已不足3000万立方米。按照卧龙湖目前2628万立方米的年失水量来计算,明年还有可能干涸。(卧龙湖生态环境状况恶化,除了降雨量偏少外,主要是因为周遍地区过于强调经济开发而忽视了生态保护。据调查,近些年来,*县和内蒙古科多后旗分别在境内东、西马莲河上游修建了多处截水工程,仅*县境内就建造水田3600亩,年截水量约700万立方米,直接削减了卧龙湖的水补给量。另外,卧龙湖保护区还存在非法违规开发现象。据统计,卧龙湖周边现有湿地7.2万亩,其中2.8万亩已被人为改造为水田、旱田和水产养殖区,每年耗水约1500万立方米。更严重的是,有开发商出于经济考虑,修建了环湖公路和堤坝,并曾将22处进水口完全堵塞,把卧龙湖彻底变成了“死湖”,从而直接导致了2002年到2005年春卧龙湖干涸的严重后果。)
以上问题不仅事关*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事关沈阳其他地区的生态安全,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一揽子加以解决。
二、*县生态环境建设的三年目标和重点工程
作为沈阳乃至辽宁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的第一道屏障,*县的生态环境建设对沈阳乃至辽宁的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应该摆到重要战略位置。
*县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生态恢复和建设,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到2010年,要实现有林面积163万亩(原107万亩,覆盖率33%),草场面积32万亩(原16万亩,覆盖率4.9%),水面面积30万亩(原21万亩,水面积率6.4%),森林覆盖率达到50%,草地覆盖率达到10%,水面积率近10%,林、草、水的面积占全县区域面积70%,建设成为国家生态县和沈阳市的滨湖型卫星城。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根本在于补水、固沙,在未来三年,要通过实施生态引水、恢复卧龙湖生态功能、补造防护林等六大工程,一揽子解决*的生态问题,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1.生态引水工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根本在破解水资源匮乏问题。在天上降水有限、河流径流量逐年减少、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的条件下,开辟新水源,建设引水工程是解决*缺水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历史上,在极度干旱少雨的情况下,*曾经有过三次引辽入康行动,最后一次在1984年。)
把洪水期的辽河水引入卧龙湖,既可以为*地区补充重要水源,促进卧龙湖湿地的生态功能恢复,又可以减轻辽河洪水灾害,缓解辽河下游新民、辽中等地的抗洪压力,可以实现储水避灾的一举两得。
通常辽河主汛期在7月15日-8月15日。由于洪水本身对污染物具有稀释作用,而国家已把辽河列为“十一五”期间三大重点治理河流之一,如果再配以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引入的洪水应该可以使用。
引辽洪可以采用两个方案:一个是修复和利用原有的河道及设施,经卧龙湖北闸进入卧龙湖。其工程量小,投入少,流程长,对流经地区滋润作用明显,入湖流量可达1680万立方米;另一个是在两家子东侧辽河右岸建一座提水泵站,沿东西方向新建输水管道直接汇入卧龙湖,入湖流量可达1890万立方米。其输水效率高,对解决卧龙湖补水问题作用明显,但工程量大,投资大(需要新建提水泵站,沿途采用混凝土管和钢管铺设,按每米材料和铺设造价2000元计算,仅管道一项需要投资4400万元),而且工程采取暗管铺设后,如果发生泥沙淤积,清淤困难。
从节约成本,追求综合生态效益考虑,建议采用第一套方案。
这项工作需报请省水利厅、松辽委审批,可由市水利局牵头,市环保局、*县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2.卧龙湖生态功能恢复工程
卧龙湖作为辽宁省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对调节和改善沙化气候、调蓄洪水、补充地下水、阻止科尔沁沙地面侵、维护地区生态平衡、防止生态环境恶化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解决卧龙湖问题的前提是尽快解除与希贵集团的合同。目前,市里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正在协调,希望通过走法律诉讼程序,实现依法解除合同。
卧龙湖最大的问题是补水。在谋划生态引水工程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其他重要的水源补给工程。一是对东、西马莲河等主要水源进行疏浚整治,清除截水工程,取缔水田种植(整治东、西马莲河每年可为卧龙湖新增水量200万立方米。清淤治理小横道子排水工程,每年可新增汇水量200万立方米)。二是加强中水回用(对*县城每日约2万立方米的生活污水进行生态净化处理后引入卧龙湖,将北部污水处理厂向*坑口电厂输送的中水进行二次处理后引入卧龙湖,每天可补水8000立方米)。上述工程共计可实现新增补水1422万立方米。卧龙湖的核心任务是恢复生态功能。要围绕建设滨湖新城的目标,高起点策划和推进几个重大生态项目建设。一是完成湖心岛和北蟹场的湿地恢复工程;二是完成*湾湿地污水处理和退渔还苇工程;三是完成南家窝堡北段的退耕还苇工程;四是加快环湖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建设两个规模在500亩以上的森林公园;六是对环湖地区进行绿化、美化,形成以草地和灌木为主,草灌乔梯次推进的景观带。经过三年努力,要基本恢复卧龙湖湿地的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大幅度提升环境品位,使其成为*县的一张靓丽名片。
要恢复卧龙湖的生态功能,必须对目前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内的598户村民实行生态移民。要结合*的滨湖新城建设,通过市场化的办法,加快城镇化步伐,把这部分农民变成市民,与原有土地彻底脱离关系。
3.防护林补造工程
防风阻沙带作为辽蒙边界的第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对*乃至整个辽宁摆脱沙化威胁至关重要。防风阻沙带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利用三年时间,完成4.9万亩的植树造林工作,彻底解决林带体系不完整问题。
目前,制约这4.9万亩造林工作的主要因素是耕地退不出来。(这4.9万亩共涉及基本农田2.2万亩,册外耕地2.7万亩,涉及5个行政村,21个居民组,1628户,5567人。)可考虑通过三种途径加以解决。
一是搞市场化运作,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由企业承担每亩每年补贴300元,市里延续以往政策给予每亩每年补贴100元,林权归企业,由企业与农民签订土地租用、造林、管护合同。
二是由县政府申请软贷款投资,搞公司化运作。由县政府成立植树造林公司,通过申请软贷款或其他优惠贷款来投资缺口的植树造林工作,林权归县政府,由造林公司与农民签订租地、造林、管护合同,树木采伐后的收益,其中一部分作为再造林投资,剩余部分为投资利润。(对上述两种方案进行投资测算:按照每亩82株造林密度、年生长量0.8立方米、亩产750元和15年一个轮伐期来计算,每亩可采伐木材12立方米,产值9000元。如果搞市场化运作,扣除(租地4500元、造林费120元、管护180元、采伐75元等)成本4875元,企业每亩可获纯利润4125元;如果由县政府投资,扣除(租地6000元、造林费120元、管护180元、采伐75元等)投资6375元,不算软贷款利息,每亩可获纯利润2625元。)
三是生态移民。对4.9万亩涉及的农户整体实施生态移民。如果按照每人一次性安置费14万元的标准计算,整体移民共需资金7.79亿元。移民后整理出来的土地,可以全部通过市场化招商来植树造林。经测算,4.9万亩造林15年之后可实现收益4.41亿元。缺口3.38亿元可以由市、其他区县(市)和*县三方共同承担予以解决。
综合考虑,我们认为第一种选择是解决阻沙带不完整问题的最佳方案。
4.经济林建设工程
经济林既有生态功能,又有经济价值,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契合点,应该选准方向,大力发展。未来三年,要按照建设经济区的思路,大力推进桑树、寒富苹果、大扁杏经济林建设,形成以*镇、开发区为主的环城寒富苹果生态经济带,以东部沿辽河四乡镇为主的桑树经济带,和以沙金乡、柳树乡为主的西部丘陵地区大扁杏经济带,全县新增经济林32万亩(大扁杏新增6万亩、寒富苹果6万亩、桑树20万亩),经济林整体规模达到40万亩。
经济林的发展方向就是市场化。一方面通过扩大现有政策覆盖面,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增加种植面积,实现增收致富;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延伸产业链条,推进精深加工,建设品牌化基地,带动规模的快速扩张和效益的快速跃升。
5.绿色村庄建设工程
绿色村庄建设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改善村屯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县要在完成今年每个自然屯1万棵树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绿色村庄建设,经过三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最终达到“白天不见村庄,夜晚不见灯光”的效果,真正形成“树在村中、村在林中,村村绿色掩映、镇镇树木相连”的美丽景象。
目前在环村百米范围内,*县已完成村内植树438万株,村外植树200万株。未来三年,通过进一步挖掘潜力,可完成植树1800万株,其中村内植树800万株,村外100米范围内植树1000万株。如果按照其现有的162个行政村来计算,每个行政村新增植树11.1万株,超过10万株;如果按照701个自然屯来计算,每个行政村新增植树2.57万株。
同时,抓紧启动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绿色单位建设,年内完成植树32万株。
6.草场建设工程
草地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遏制沙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林草并重。
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双重需要来考虑,*应该把草业发展摆到重要位置,不断扩大草场面积。近三年,全县草场面积要达到32万亩,草场植被覆盖达到10%,恢复到上个世纪90年代的水平。
扩大草场面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退耕还草。全面清理农民自发开垦的草甸草原,根据现行承包期限,制定清退计划,三年内增加草地5万亩。
二是草畜结合。以畜带草,通过鼓励农民发展草食畜牧业,调动养殖业大户人工种草积极性,引进乳业、食品等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草业种植和经营,增加草场面积5万亩。
三是湿地恢复育草。将河流两岸、卧龙湖周边开垦的耕地退出来,增加草场面积6万亩。
在此基础上,要对20万亩的天然草场、裸露山丘和流动、半流动沙丘实行围栏封育,充分利用生态的自我恢复能力,增加植被盖度。
三、加快*县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措施
1.*县委、县政府应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到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尽快形成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规划方案和具体实施办法。要按照三年目标要求,进一步细化六大工程,提出可操作性措施,强化落实,抓出成效。
2.加快市场化运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加强配套服务,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要依靠市场力量,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鼓励多元化投入,多渠道筹集生态建设资金,力争使*生态环境建设在今后三年实现重大突破。
3.市直有关部门要把支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政策扶持,为*生态环境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市上下联动,协同努力。各部门要用足用好现有的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对涉及的具体工作要加强指导,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尽快取得积极成效。
4.建议市政府尽快出台“关于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5.建议把*生态建设工作作为千分制绩效考核的一项内容。市里对*县委、县政府的考核应有别于其他地区,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重要内容,适当加大权重。*对下属各单位的考核也要参照类似办法进行,结合地方实际,建立健全干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关于植被与降水量是什么关系、*森林植被恢复后能不能解决降水的问题
气象部门研究认为,在特定的天气系统条件下,森林降水概率比空旷地带多,森林可以增加局地降水量分配,但森林对降水的影响有限。
2.关于卧龙湖周边应该栽植什么树种问题
有关专家认为,卧龙湖周边不宜栽植高大乔木,适宜栽植低矮灌木。因为高大乔木吸水量大,不利于卧龙湖保水。
3.关于偏远地区散居农户能否进行生态移民问题
目前*县偏远地区散居农户不多。据调查统计,偏远地区20户以下的自然屯只有两个:一个是二牛所口镇敖汉村张江组,有6户农户,22口人;另一个是山东屯乡郭家村专业队组,有15户农户,55口人。因涉及人口较少,如果进行生态移民,*县自身能够解决。
- 上一篇:高校法制教育试析论文
- 下一篇: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