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政策调整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22-12-25 09:25:00

导语:农村政策调整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政策调整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探索贯彻中央政策方针的基本模式

1978年,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土地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1984年中央提出土地承包期15年不变,1993年又提出再延长承包期30年,并提倡“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2003年3月启动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也重申了“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在此基础上规定,承包合同生效后,发包方不得因承办人或者负责人的变动而变更或者解除,也不得因集体经济组织的分离或者合并而变更或者解除,并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不得调整承包地,且不得单方面解除承包合同。2004年以后,农村改革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农村公共品供应为主要特征。2008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外媒体称之为“新”。调整后的农村土地政策在保持土地承包期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下,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流转,中央政策的意图完全是基于农民的整体利益考虑。

从这几轮土地关系的调整中可以看出,中央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并将其提到战略高度。特别是2008年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将对我国农村建设的科学提供良好的保证。

以沈北新区为例,深入贯彻中央的土地政策,在新农村建设上按照区里的统一规划建设大辛中心村,对村屯拆迁腾出来的土地进行复耕。但农民的土地关系不能改变,主要目标是在农民取得土地权益的前提下,推动“农民就业”,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和谐新农村。中央新的土地政策是保证农民耕地所有权不被改变,在发展现代农业上,该街道采取农民出租土地,企业承包土地进行大型的畜牧、花卉等养殖形式来发展农业。从本质上说,一、没有改变土地的用途,仍然进行农业化生产;二、农民通过出租土地得到了不少于基本种植作物的收入;三、农民被解放出来去企业上班,又增加了新的收入。在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的前提下,基本模式都是在贯彻中央的政策方针,但使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才是真正目的。

土地关系不牢靠,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

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然而,如果连最基本的土地关系都保证不了的话,作为最底层的农民就没有了基本的生活保证。近些年,各地都在大力发展工业,许多农民的土地被占用,长此以往,人民的吃饭问题就是个大问题。无农不稳,必须要切实保证农民的土地关系,把农民的土地关系打牢,抑制各种名目的占地,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发展进步。因此,在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时期,中央新的土地关系的明晰,不但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也给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更好的机遇。

土地关系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动力。市场经济最主要的标志是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组合。为此,经济活动的主体必须对至少一种要素拥有所有权或使用权,并拥有这种要素的转让权和收益权。这样,各种要素才能通过市场交易得到平均收入。这是福利经济学的基本道理。在全球化的今天,更要求多种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结合。世界银行主编的《东亚奇迹》一书指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繁荣,仍不算奇迹,只有同时实现多数民众分享繁荣,才算奇迹。否则,社会稳定就有隐患,繁荣的公正性就有疑问,奇迹只是过眼烟云。中央这次提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建设用地可以流转的相关政策表明,在提高整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上,农民作为中国最大的群体不能被忽略,反而应该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沈北新区财落街道以引导带动发展,到目前为止该街道加大中心村建设力度,一期12栋50000平方米的居民住宅楼已经拔地而起,随着二、三期及今后的继续发展,将在集中居住区形成教育、文化、产业的功能定位。同时,构建现代农业集中发展区域,政府搭桥,农民做主,将土地出租,搞现代化的畜牧养殖、花卉养殖,已有多个大型肉鸡、蛋鸡、种鸡、奶牛良种繁育场等农业企业落户,正在积极落实的农业项目还有10余个。这些现代化农业项目的到来,将在有效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同时,保证农地用途不被改变,为《决定》在农村的深入落实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