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22-12-25 09:18:00

导语: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牧民科学文化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使农牧民持续增收最有效的途径,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所谓现代农业,就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其次,市场经济有严格的市场运行规则。所有这些,对刚刚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且从总体上看文化水平还不高的广大农牧民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牧民思想道德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改善农牧民生产和生活条件,还要与时俱进地推动农牧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努力培养与建设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型农牧民。必须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农牧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顺利进行。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虽然党和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农村文化建设还是相对滞后,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任务艰巨

1、对文化的战略地位、功能和作用认识不足,文化发展总体水平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快速的上升期,文化发展仅处于低端阶段,网络尚未健全,文化资源不能实现有效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未能惠及全民。与内地县市相比,我们文化发展速度都不够快。这与干部群众对文化的认识有偏差有很大的关系,没有意识到文化对经济社会的作用,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

2、文化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是制约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文化经费虽然每年都在不断的增加,但仍然存在资金不足,影响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近几年,无论从财政收入、人均收入还是gdp方面,都呈现了较快的发展态势,但基础文化设施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干部、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地方文化设施建设虽然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尤其是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问题突出。

3、农村(社区)文化依然是文化工作的主要薄弱点。农村文化站、图书馆(室)的设施建设、网点分布、服务能力比较落后。偏远的乡镇,还存在着公共文化设施陈旧、老化,群众文化活动难以组织和开展。作为当前农村文化主阵地的图书室、文化中心大多存在重创建轻管理的问题,设施老化,设备陈旧,报刊杂志数量少,对农民群众缺乏吸引力。乡镇一级文化站点的功能萎缩现象尤为突出,软件设备更是极需完善。

4、文化事业单位队伍结构还不合理。由于文化在前几年一直处于滞后状态,文化岗位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现有队伍和人才也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导致整支队伍出现严重老化现象,这种现象影响文化工作的开展。再者,由于文化体制方面的问题,导致文化事业队伍进出口不畅,文化系统的干部职工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文化市场监管不力。

5、文化产品严重不足。据调查,现阶段农牧民对文化的需求,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学技术,二是有关农村的法律法规,三是文学书籍,四是文化娱乐。从现有的文化产品来看,是严重的供给不足。

三、改革创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正因为农村文化建设重要而紧迫,任务繁重而艰巨,所以,我们要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来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1、持之以恒,重视文化事业发展。要认清形势,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充分挖掘和掌握文化资源和项目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发展的文化建设政策和规划。政府的优惠政策应包括财政支持、土地划拨等方面,也包括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的优惠政策。要吸引和调动社会资本对我县文化事业的关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可以挖掘民族手工艺品制作、鱼文化、哈萨克民间达斯坦等进行文化品牌的经营。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注重文化市场的培育,加强市场发展模式的探索和研究,使文化市场结构和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创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

2、稳步增加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要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把文化体育经费和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规划,确保增幅不低于财政增长比例。为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应当以多种渠道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重心下移、重心前移”。通过积极争取博物馆、体育馆、县级流动舞台演出车、影剧院、乡镇(村)文化站等项目建设,力争为干部、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基础性平台。要采取有效措施,建好、管好、用好县乡村宣传文化中心(站、室),并充分发挥好它们的作用。要结合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个契机,抓好西新工程、东风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3、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从现阶段来讲,一是要整合一切用于农村、服务农牧民的各项文化资源,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如教育、科技、党员电教、村级活动室建设等。二是要建设好三个层次的阵地,即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乡镇文化站建成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三是要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农家书屋、农牧民体育健身、民间艺术发掘利用这六大工程。四是要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文化扶贫活动,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变送为“种”。

4、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农村文化的蓬勃持久开展的关键是要形成乡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体系,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结合基层实际,改进工作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全民办文化、全民受教育”的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思路,加大对小康文化户、文化温饱户的硬件投入力度,将陆续组建腰鼓队、冬不拉民间演出队、秧歌队、篮球队等多个群众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队伍。通过队伍的组建和活动的开展,营造农村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大文化氛围。同时,开展好以惠及城乡群众、推进城乡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温饱工程”。在全县确定500户符合条件的“文化温饱户”、10个重点扶持村(社区),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进行扶持、引导。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全民健身普及推广”活动,通过抓好建立体育健身各类队伍、广泛征集意见、排定健身日程、组织引导开展健身活动等几个环节,因地制宜的开展好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此外,还应大力开展××县“魅力乡村”、“和谐社区”的培育和打造推广工作,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力争达到“乡乡文明、区区整洁、村村优美、共促和谐,家家创建、人人幸福”的目标。

5、以人为本,切实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完善用人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积极创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要通过委托、定向培养等多种渠道,输送一批优秀苗子进行学习深造,提高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水平,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复合型人才、各类文化专业人才。

6、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力,创作出更多更好适合农村农民所需要的精神产品。一是地区要组织大量出版农牧民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二是要创作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农村生活、激励农牧民斗志的优秀作品,并把它搬上银幕,登上舞台,更好地服务农民。三是大力发展民间文化艺术,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或民族特点,农牧民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活动项目。

7、落实责任、明确任务,为确保文化事业稳步向前迈进提供组织保障。各党委、政府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事业摆在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想实招、办实事,找准抓手,突出重点,及时研究和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这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好。从体制上讲,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真正做到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切实增强事业的内部活力。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桥梁和纽带,公益性十分鲜明,因此,文化站作为第一线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在乡镇配套改革中不能改变。对文化站作用的发挥,关键是要创新机制,调整职能,明确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