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化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时间:2022-12-23 09:56:00
导语:农机化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全面分析南江农机化发展存在的差距
1、装备总量不足
目前,我县拥有各类农业机械总动力15万余台,25万余千瓦,大部份是结构简单、性能较差的普通型老式机械,主要局限于农机运输、青饲料粉碎、半机械化收获、微型机电提灌、农副产品初加工等方面,高性能、新技术的农业机械少之又少。特别是在农业生产的机械耕作、机械播种、机械植保、机电提灌、机械收获、田间管理等主要生产环节,农机装备较差。微耕机全县仅820台,平均每个村1.5台,联合收割机也只有2台,还在外地作业,机械插秧技术推广应用则刚刚起步,还处于引进试验阶段,机动喷雾器全县仅拥有200余台,农村机电提灌站仅64座72台1280千瓦,灌溉面积1.2万亩,机械化施肥、节水灌溉还是空白。农机装备总量小,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农村农业生产仍然以肩挑背扛、牛耕犁锄为主,制约了农业的快速、高效发展,也较大程度地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
2、服务范围窄
由于农机装备落后、总量少,加之特殊的地理条件,南江的农机服务范围比较窄,仅在提水灌溉、农产品粗加工方面较为普及,而机耕、机收、机插、机械干燥还处于引进、试验、推广阶段,最能体现农机化水平的农产品深加工基本上还处于空白,仍然是粗放型农业。从农机化服务于农业生产全过程的要求上看,差距还比较大,没有实现农业生产的耕、种、播、收、加、运一条龙的机械化生产过程。2007年全县完成机耕5万亩,机灌20万亩次,半机械化收获40万亩次,机械植保20万亩,农副产品初加工25万吨,农村运输9458万吨公里。机械化作业水平仅在25%左右,极不适应农业生产产业化、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要求。
3、服务组织不健全
2007年全县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及农机户总数达到1.5万个,农机从业人员1.65万人,有农机户1.48万户,仅占农户总数的10%,其中年收入1--5万元的仅3266户。然而,为农机户服务的农机化组织不健全:一是全县48个乡镇只有17个乡镇有专业农机管理人员,其余31个乡镇都是兼职或根本就没有人管;二是村社农机服务组织规模小,以个体户为主,设备不齐、组织松散,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低,效率低,服务质量差;三是农业机械的更新发展快,原有的农机维修服务业跟不上发展的要求,造成农机维修成本高。
4、投入严重不足
一是农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少,规模小,特别不注重机械化田间作业道路的建设;二是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补贴标准偏低,门槛高,适宜于山区的小型农机具未列上补贴目录;三是农机推广无专项经费,新机具、新技术引进困难;四是农村经济还非常脆弱,农民的购买力偏低,信贷支持不落实。
5、服务环境差
一是群众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彻底地转变过来,仍然存在着养牛为耕田的陈旧观念,肩挑背扛仍然是农村主要的劳动生产方式;二是乡村机耕道建设滞后,是制约农机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江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县,田地相对高差大,乡村道路仅通到村社一级,而没有田间作业道路,自走式农业机械无法进入到作业面,使很多想购买农机的农民望而却步。三是90%以上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村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的缺陷,也是农机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深入探索南江农机化发展出路
1、更新观念促发展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有正确的思路必须有正确的超前发展的观念,正如青书记讲的“要破除山区意识,跳出南江认识南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跳出南江的空间局限、信息闭塞的盆地束缚,站在更大范围和长远角度,充分认识南江县经济实力差、产业结构弱、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劣势,深层次地更新发展观念,按照市委“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和县委“突破发展、创业创富、为建设富裕和谐活力新南江”的战略部署,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总揽工作全局,从南江实际出发,在发展特色农机上创新观念,加快发展,突破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2、强化素质促发展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求使用者掌握其使用性能、操作原理、维修诊断技术能力,才能达到使用效率高、节能降耗、服务质量好、效益高的目的。因此,使用者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必达到一定标准,才能使操作者有效地使用农机。要以农机化学校为阵地、农机推广站为依托,乡农机技术人员为纽带,通过阳光培训工程、农村扶贫培训工程项目的实施,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演练培训、单独指导、发放技术读本、售后技术服务等有效方式,不断加强对购机者的理论和业务素质技能培训,通过强化操作人员的素质来促进发展。
3、增加总量促发展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为发展农机化带来的又一个春天,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的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贯彻落实促进法和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因此,南江要充分、合理、有效地把这一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群众手中,用国家的补贴来带动农户的投入,以此不断地增加农机拥有量,引进推广适应性农机新技术、新设备,在主要农业生产环节上扩大农机服务的规模和范围,促进农机事业和农业现代化的良性发展。
4、改善环境促发展
一是要改变群众的认识观念。通过科技咨询、技术服务、宣传讲座、发放资料、现场演示等方式,将新的发展理念、新的技术方法不断地输送给广大群众,使他们的思想认识逐步得到转变。二是以“构建大交通,树立城乡统筹观”的战略构想,把农田作业机耕道建设纳入其中,以建设农户间的文明路为契机,设计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的田间作业机耕道,把文明路延伸到主要的田间地块,把文明路建设成为机耕道,为实现农资田间运输和农业产品运输机械化提供可靠的保障,以此促进发展。
5、加强党建促发展
以加强机关党的建设、行政效能建设为契机,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促进党风政风行风的进一步好转。在各基层支部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党员示范岗”、政务服务中心“示范窗口”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努力建造一支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真爬坡、干成事的农机队伍。在农村发展农机服务、农机创业的带头能力成为党员,在乡、村、社组建农机化技术服务助耕队,开展农机助耕、扶耕活动,解决无劳户、缺劳户、弱劳户的耕种问题,消灭撂荒田。组织党员干部积极为在南江创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为他们提供信息、技术和人才支持,使他们在南江有更好的发展环境,从而推动南江农业的大进步、大发展、大跨越。
6、确保安全促发展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稳定促进和谐,推动发展。一是要逗硬落实一把手抓安全稳定的工作责任制、“一岗双责”和领导值班、接待制度,严格执行行政效能建设“三项制度”,把问事、问人、问责有机地统一,让“四个一”、“两集中、两到位”的群众工作机制全面落实,着力构建“有话就说,有怨有诉、有难就解、有事就办”的群众工作格局。二是健全各类应急预案,深入排查安全隐患,以“百日安全生产”、“安全生月”、“创建平安农机”活动为契机,大力宣传农机安全生知识,不断提高群众使用农机的安全意识。三是加强源头管理,确保拖拉机安全生产。严格执行培训与办证分离的管理责任制,严把拖拉机入户关,驾驶员考核关,严格执行“五不”(不在本行政区域不发牌证制度,对超标车不发牌证、改装车不发牌证、检验不合格不发牌证、手续不齐全不发牌证)规定,确保农机安全生产稳定,不出事故,推动农机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南江农机化发展全局
当前,南江已形成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良好社会氛围,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市场环境、体制机制,农业机械化呈现出加快推进的趋势。到2007年底,我县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31%,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降至42%左右,这标志着南江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由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说明南江农业生产方式已开始发生重大变革,机械化生产方式逐步得到多数农民的认可,由原来的次要地位正在转化为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对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的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在国家加大扶持力度和农业机械化内在增长力的推动下,完全有可能在20年内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70%左右,完成中级阶段的历史使命,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循序渐进地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
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实现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目前,我县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支持和推动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努力做到速度、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好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农民群众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体。要重视培养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人力资源队伍,以培养农村农机人才和带头人为主要手段,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和普及,让农民群众充分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
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质量。在保持较高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的同时,要加强宏观调控,逐步改善农机装备总量中“三多三少”(动力机械较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较多,大中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较多,高性能机具少)问题,促进各种作物、各个环节、各个乡镇的生产机械化协调发展。同时,要按照节能减排的要求,对高能耗、高排放的老旧机具逐步淘汰和更新,鼓励发展节油、节水、节肥、节种、节药的节约型农业机械,大力推广机械化综合利用、高效植保、保护性耕作等环保型机械化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形成合力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局面。首先,要统筹农业机械化推广、安全监理、维修等体系建设,提高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其次,要统筹农机生产、科研、流通等行业发展,有效利用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资源,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 上一篇:县农机工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 下一篇:党管干部模式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