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及其规避与防范
时间:2022-12-22 04:54:00
导语:审计风险及其规避与防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审计风险按国际审计准则定义,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此定义在我国更多适用于社会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笔者认为应主要指国家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因不确定因素,对被审计事项作出不真实反映或不恰当评价和处理而给自身带来负面影响或损失的可能性。它不同于社会审计,它所产生的后果不仅只是经济损失,而更多表现为在政治、社会、威信、信誉等方面的影响和损害。特别在法制日趋健全的今天,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社会反监督力度逐步加大,国家审计风险也日益增强。为此,正确认识国家审计风险,分析风险形成原因,研讨规避与防范措施已十分必要。
一、国家审计风险类型及其特点
(一)按审计风险表现的途径分为:报告风险、评价风险和处理风险
1、报告风险主要指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审计中未能真实、完整报告和反映被审计单位情况和问题,而给政府和社会提供错误信息所带来的审计风险。它来源于审计报告、信息等环节,具有潜在性、隐蔽性等特点。
2、评价风险主要指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报告或审计结论中对被审计事项作出错误或不恰当评价,而给被审计单位和个人造成影响或损害所带来的审计风险。它来源于审计评价环节,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等特点。
3、处理风险主要指国家审计机关因审计不当,对被审计单位或个人作出错误处理而造成的影响或损失所带来的审计风险。它来源于审计处理处罚环节,具有法律性、赔偿性等特点。
(二)按审计风险表现的形式可分为: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
1、直接风险是指国家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事项作出不恰当评价或错误处理后,给被审计单位或个人造成直接损害的风险。它主要特点是产生及消亡时间短,它往往随着审计报告或审计结论产生而产生,随着复议或赔偿结束而结束,它损害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和个人。
2、间接风险是指国家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向政府和社会提供错误信息,而被政府及其他单位或个人采用后所带来影响或损害的风险。它造成损害的对象不仅是被审计单位和个人,而更多的是政府和社会第三者,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损害较直接风险更大、更深远。
(三)按审计风险形成原因可分为:审计主体风险和审计客体风险。
1、主体风险是指国家审计主体,即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中,由于审计不当而带来的风险。它又可分为:“缺位”风险和“越位”风险。
(1)“缺位”风险主要指国家审计机关未能完全按照国家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正确行使职权,全面履行监督职能,致使审计监督不到位而带来的审计风险,或审计人员未能完全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范围和内容实施审计,造成审计情况不全面、不真实而带来的风险。它主要特点是危害小,但防范难度大。
(2)“越位”风险主要指国家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超出法律赋予的审计权限行使审计职权而带来的审计风险,主要表现为扩大审计对象和范围、违反审计程序、超越审计权限等,由于它直接影响被审计单位和个人的利益,所以它带来的损害更突出,危害性更大。
2、客体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和个人不如实、完整提供会计资料或提供虚假会计资料,致使审计人员作出不恰当评价,甚致错误结论而带来的风险。它较主体风险更具隐蔽性、危害性,并且审计防范难度极大。
二、国家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剖析当前环境下国家审计风险成因,其原轩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审计执法环境较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突出。会计信息失真使得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就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而作出正确判断、辨别真伪的难度加大,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二是法律法规滞后。近年来,随着国家方针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变化,新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致使有些法规、规章相互磨擦,新旧法规以及法规之间存在差异,甚至矛盾之处,加之,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造成审计处理处罚无法可依,有法难依,自然也增加了国家审计定性及处理的风险;三是审计独立性难以实现。我国目前审计体制是实行上级审计机关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业务工作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行政上又隶属于同级政府,地方审计机关在工作中很难做到两者兼顾,特别是对问题的反映和处理上又更要服从于地方“长官”意志,地方审计既要维护国家财经法纪,又要服务服从于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利益需要,而两者又往往相互矛盾,审计独立性受到侵犯,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不能得到保证,审计风险也由此产生;四是审计决定和意见执行较难。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查处问题认识不到位,审计发现问题屡查屡犯,审计决定和意见得不到完全执行,而又无更多的强制措施,致使审计职能不能充分发挥,为审计成果转化和审计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2、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够。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它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有查账技能和会计法律等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有分析、判断、写作、表达等综合能力,同时还应具备有积极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廉洁的审计作风。在审计过程中,如果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或不具备应有的业务技能,不能真实、完整反映被审计单位情况,全面揭露、查处存在的问题,将产生审计过失风险。另外,如果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违反审计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原则,甚至出现不廉洁行为,隐瞒少报查出的问题,制造虚假审计报告,将会产生严重的舞弊和欺诈风险。
3、审计制度不尽完善。近年来,随着法制的不断健全,国家审计风险意识不断增强,审计准则及各项规范相继出台,对规避和防范审计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就目前建立的制度还不能完全有效控制风险的存在,它仅仅初步规范了一些审计操作,对审计环节出现的各项风险责任不明确,从制度上不能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和划分审计责任,从而加大了审计机关风险。目前,我国一些行业审计还没有成熟的审计操作规范,造成从审计方案编制开始就存在风险,审计检查中,由于审计手段局限,个别审计证据获取难,审计证据不充分,导致问题定性发生偏差,而审计评价又往往无统一标准,审计评价无章可循,现行审计处理标准弹性较大,审计处理处罚合理不合法,合法又不合理,可以说审计过程中审计风险无处不在。
4、审计手段落后,审计经费和审计力量严重不足。随着电子信息化飞速发展,会计电算化已逐步普及,而地方审计机关,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审计手段相对滞后,加之,地方政府不能确保审计经费和审计力量,多数审计机关人员少,任务重,审计操作中常常重成绩、轻风险,重数量、轻质量,重收缴处罚、轻处理规范,审计风险意识普遍较低。目前,审计中又广泛采用审计抽样的审计方法,审计抽样本身就存在风险,而审计力量不足,又加大了审计风险系数;审计手段落后,审计效率低下,又促使了审计力量严重不足,影响了审计质量,审计准则和规范不能得以完全执行,审计复核形同虚设,审计风险日益增大。
5、社会风险不断增强,审计风险存在因素逐步加大。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社会竞争不断加强,经营与投资风险日益增大,审计外部环境引发审计风险增加。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风险越大,高风险的企业、单位越多,对这些高风险企业、单位的审计也必然增加审计风险;二是社会风险意识增强,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随着国家审计威信不断提高,社会对审计成果的依赖性更大,审计风险也随之逐步增大。
三、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
(一)强化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增强防范审计风险意识。
1、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教育。主要是强化对审计理论及法律、法规的学习,包括审计准则、审计署1至6号令以及各项审计规范的学习,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
2、努力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国家审计也将逐步向绩效审计、管理审计发展,审计更需要复合型人才,它涵盖财经、计算机、管理、政治理论、工程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在加强这方面知识培训的同时,可适当采用业务轮岗以及交叉审计、联合审计等多种审计方式,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3、强化政治素质教育。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应切实强化对审计人员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以及廉政警示教育,引导和培养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规范审计行为,增强在复杂环境中处理和协调问题的能力,增强审计风险意识,提高抗风险能力。
(二)严格遵循审计程序,依法审计,正确行使和履行审计法定职权。
国家审计机关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它依据《宪法》、《审计法》等法律赋予的职责和权力,履行经济监督职能,要依法审计、依法行政,首先应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事,也就是遵循法律规定的审计方式、步骤、顺序、期限进行审计;其次应解决审计“越位”和“缺位”现象,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组织审计检查,审计过程始终坚持独立、客观、公正和事实求是的原则,促使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充分发挥审计的宏观经济监督作用,使审计职能最大化而审计风险最小化。
(三)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操作,努力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低是引发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而审计方法和审计操作又是审计质量的根本,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在于提高审计质量,科学的审计方法和规范的审计操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改进审计方法和规范审计操作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四点:一是革新审计技术手段,加快计算机审计步伐,提高审计效率;二是逐步从就账查账的传统审计方法中解脱出来,加大对账外线索的跟踪调查以及实物和工程的核对审计,增强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准确性,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三是坚持审前调查,全面掌握和熟悉被审计单位情况,为编制科学审计方案奠定基础,从而规范和指导审计操作;四是规范审计过程,严格按审计准则要求取证、编制审计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和结论,确保审计证据充分、审计定性准确、审计处理恰当合法;五是客观、公正、适当进行审计评价,审计评价应确保在审计范围之内,审计多少,评价多少,并始终坚持客观公正、事实求是、责任明确、谨慎性的评价原则。
(四)积极推行审计公告制度,创造良好审计外部环境。
社会对审计的监督是把双刃剑,它既可增大审计风险,同时,通过社会监督,提高审计质量,促进审计工作规范化,又可以降低审计风险。推行审计公告制度,有以下三方面作用:
1、通过年度审计项目向社会公开,促进审计项目规范化管理,向社会证明审计工作已走向法制化轨道,以博得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通过向社会公开审计单位和审计范围及内容,并可设立对外举报电话,更多途径搜集和掌握被审计单位及个人的违纪线索,更深层次揭露和发现违纪违规问题。
3、通过向社会公开审计,增大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和审计人员的监督力度,增加审计人员压力,促进审计工作规范,既可实现审计执法公开,杜绝执法不公现象,又可加强廉政监督,促进审计人员廉洁自律。
(五)加强审计规范化建设,健全审计内控体系。
1、进一步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每一个审计项目,应严格做到三级复核,两级把关,即审计组长复核、审计部门负责人复核、审计机关专门复核机构复核,分管领导把关、审计机关案件审计委员会把关,每一环节明确复核内容和责任,并作好相关记录,堵塞审计漏洞,另外还应建立科学、严格的内部考核制度,督促检查审计准则和各项规范制度的执行,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2、推行重大问题报告制度。对审计查出问题,审计机关内部应明确审计处理权限和责任,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应坚持集体决策,并报请政府分管领导批示,作好相关记录,以减小审计机关的风险。
3、建立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审计质量实行层层负责制,明确审计人员职责,特别是对审计中出现过错责任进行追究,以增强审计人员责任感,从而达到降低和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
4、推行双承诺制度。双承诺制即:首先,审计进场时,被审计单位按审计承诺告知要求,向审计组就提供资料的真实、完整等事项作出书面承诺,以界定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转稼和解除审计责任,规避审计风险;其次,审计现场结束后,审计组向派出审计机关提交审计报告时,就审计报告是否如实、完整反映被审计单位情况和问题向审计机关作出书面承诺,以界定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责任,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避和化解审计风险。
- 上一篇:当前审计理念和审计手段的思考
- 下一篇:审计监督服务经济建设调研报告
精品范文
4审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