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园区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12-21 05:34:00
导语:科技园区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园区是把服务、土地、劳动力等优势资源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并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近年来,上海市各种特色园区如雨后春笋其发展已成为上海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今年4月我有幸被组织安排到上海市普陀区曹杨街道挂职工作学习锻炼半年,为我能深入到由街道代区管理的*科技园区调研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一、*科技园区经济效果明显
*科技园区于2003年12月正式挂牌运作以来,坚持按照“产业特色凸现,孵化功能完善,辐射效应明显”的要求,紧紧围绕区域功能定位,坚持市场化机制建园,人性化服务兴园,特色化产业强园的方针,园区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五大趋势:1、全面开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园区经济的兴起,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园区不断加大聚集科技企业的力度,持续推进科技招商,截至2005年底共引进科技企业60多家,注册资金达6亿元。2005年税收1010万元,2006年力争达到4000万元;2005年园区所属企业(科研院所)上缴国家税收1.2亿元。园区内科研院所及企业自主研发投入累计达1.67亿元,科技成果转化45项,产生经济效益总计5.04亿元,共获得专利278个,科技成果奖75个,实现自主创新项目56个,制定标准67个。
2、因地制宜,园区建设特色凸显。*科技园区地处上海的西大塘,普陀区中南部,地理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捷。园区内驻有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国家电力公司华东设计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九设计院等10多家国家级、市级科研院所。汇集了各类科技人员35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1028人;拥有280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国家级成果449项。在通信技术、勘察设计、电器电子及智能化等技术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是上海科技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园区内商务楼宇和金融机构众多。为充分发挥园区的优势资源,通过多方考察论证提出园区的发展走以中小型科技企业为服务对象,以检测认证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之路。目前已有130多家检测认证和标准化机构与园区建立了授权、合作关系,有12家相关机构入驻园区。先后与上海市质量技术测试研究院、上海纤维检验所、法国的BVQI、德国的TUV、英国的达卫师等国内外著名检测认证机构达成合作事宜。
3、优势互补,有效聚集经济要素。不同行业的产业集中在一个园区内布局,由于存在信息、人才、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要素流动和资源共享,园区内存在一定的产业关联度,形成相应的产业链条,有利于促进不同行业间的优势互补和分工协作。从而降低市场开发成本,获取最大效益。比如共享基础设施,有资料表明,工业成组布局减少了对基础设施要求的复杂性,从而节约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一般可以节约城市工业用地10—20%,工业管网减少10—20%,交通运输线缩短20—40%。据统计,近2年来,以园区为平台,引进外资项目50多个,协议资金近100亿元,到位资金近50亿元,其中科技含量高、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如上海凯赢达化工设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从事化工、石化、医药行业的工程设计咨询及轻工、纺织、机械、电子等多个领域的环境评价业务。上海达博电子有限公司主要从事MCU及其外围接口等设计与应用,ASIC、CMOS模拟电路设计、SOC、IP开发,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上海帝捷电子有限公司从事研究和生产为国家重要领导人和大型活动场所提供安全所需的防暴频率干扰机、遥控信号屏蔽仪等。麦讯航仪惯性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家航天部的定点生产企业。这些科技企业科技含量高,潜能发挥空间大,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些企业的入驻使园区的聚集效应凸显。
4、科技为先,推动人才产业升级。以高新技术为主的城市工业外拓基地和以引进检测认证企业为主的*科技园区,着力孵化树立三大功能,即一是成为补充和完善张江国家检测高低的另类特色高地;二是成为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孵化发展基地;三是成为优势明显、具有特色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提升区域经济的能级。园区制订了符合产业导向要求的高科技人才倾斜政策,不断营造宽松环境,吸引科研人员到园区兴业创业。现已引进各类科研和技术人员500多人,其中高、中级职称310人,专兼职19人,两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2名,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5、健全机制,管理方式不断更新。从*科技园区的管理来看,实行了全新高效的运行体制。园区管委会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设立办事机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机构组织,完全按照市场经济机制运作,为建立新型政企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园区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一开始就把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摆在了一个合理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适当位置上。园区管理机构的公务员实现了“四个转”:第一是围着纳税人转,第二是围着投资商转,第三是围着企业家转,最后实现围着发展转,这既是整个园区开发、开放最成功的一条经验,也是园区管理方式创新的具体体现。园区按照“政府引导、政策聚焦、市场运作、中介参与、功能保障”的运行机制,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二、问题与对策
园区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景观,它的发展,在加快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剖析*科技园区目前的状况,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必须系统的、全面的、逐步的加以解决。
1、资源问题——空间不足。*科技园区位于中心城区,可利用的土地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并且成为制约园区发展的“瓶颈”。科技企业办公场所不足,商务楼宇面积不够,而中心城区面积狭小,人口密集,规划调整困难。通过调研我认为可以对园区周边的土地、商务楼整合利用,统筹规划,形成检测认证机构集聚地,规划的实施可以分段进行。同时,园区应进一步加强质量技术中介服务能力的建设,依托专家,做强自己,形成特色服务,从而为更多、更广泛的中小科技企业服务,进而引进机构,达到良性循环。这样,园区既有机构的集聚,又有自身的服务品牌,才能够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平台。
2、政策问题——聚焦不足。尽管园区现在享受了许多政策扶持和倾斜,如对科技型企业所得税代征的限额问题,科技人员工资税前列支标准等。但是通过走访企业了解到科技企业对政策的要求和实际仍然存在很多矛盾,这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及园区的发展都有影响。主要表现在园区内的科技企业总体品质不够高,缺乏国际知名品牌,产业特色不够明显,缺少具有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和拳头产品。为此,我认为园区可以设立科技企业专项担保基金、研发基金、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扶持基金,为园区内企业的成长壮大、创建品牌、提升层次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继续坚持走特色化、精品化道路,力争早日形成明显的产业特色和规模效益。
3、宣传问题——辐射不足。*科技园区的特色主要是为科研院所改革与发展及其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但目前还没有广为人知,甚至许多人还不知道上海有个*科技园区,导致园区的特色优势未能有效发挥,集聚效应未能充分展现;园区的信息不够及时,使用性不强,网站的点击率不高,对周边地区和产业的带动作用没有明显体现。因此,我认为目前主要是建好园区门户网站,做到园区重大信息在网上同步,即时更新,条件成熟时可以把园区的公共信息平台和数据库挂到网上,以提高其利用效率。
三、发展园区经济的有关思考
如何在强手如林的园区经济中获得进一步发展,通过对*科技园区的深入调研我认为无论是科技园区、商业园区还是工业园区都只有坚持自主创新、创造特色,才能使园区充满发展活力,同时在园区的发展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合理定位,把准发展方向。园区的定位应该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营造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不求所有、只求所在。如*科技园区充分利用园区科技资源集聚、交通便利等优势,针对2006年我国检测测试业务即将向国际开放的迫切性,大胆提出通过错位发展构建检测认证高地的设想。同时借助上海的人才、交通、信息、物流和资金等优势,通过引进人才、企业和资金,来发展园区经济。而在发展规模上,既不能满足于小打小闹,又不能盲目贪大求全。而应致力于通过适度规模经营的集聚效应,形成园区的特色产业优势。
2、因势利导,创新开发模式。园区开发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政府主导,政府专门设立管委会,参与从规划、征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到厂房设施建设等过程,直到获得一定的税收收入、保持当地经济增长以及创造就业机会。另一种是公司制开发模式,企业自主运作。政府主导型开发模式,政府要承担过多投资风险。针对这一隐患,可考虑逐步全面转向公司制开发模式,从开发到管理都运用市场手段,减少行政行为,将园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由开发企业将土地生产力,设施使用率以及地产的租赁和销售作为业务,以投资土地开发和设施建设并通过其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来获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资风险,转移投资成本,并由此获得税收收入。
3、优化环境,形成“洼地”效应。首先,园区及其周围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其次,园区发展要有良好的软环境。特别是在软环境方面,要精心编织了三张“网”。一是“服务网”。政府的服务网络要健全,专门成立投资服务中心,开通经济110投诉专线,实行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一站式审批,进一步规范审批程序,提高办公效率。二是“安全网”。社会保障“安全网”的完善能够使园区发展在改革中逐渐抛弃“后顾之忧”,实现了企业改革、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的同步协调。园区要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的管理运行机制,对入园企业实行低费或无费政策,在立项、用地、税收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提供全程服务。三是“诚信网”。强化政府信用,健全社会信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讲究信誉,不仅要说到做到,兑现承诺,而且要做的比说的好,结果比承诺好。不仅要用政策吸引人,更要用情感打动人,用回报留住人,营造一种吸引外来投资者和创业者的良好信用环境,吸引各类生产要素聚集园区。
4、理顺体制,完善园区职能。随着不同类型和专业特色园区的出现,“园中园”即园区内的园区数量和种类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相应地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园区管委会应对各类开发园区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采用“一套人马、多块牌子"的管理模式,营造“小机构、大服务、大网络"的管理格局,最大程度减少中间管理环节,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
5、合理规划,培植产业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定位准确,适当划分功能,培植产业特色,是园区的生存之道。要整合资源,从长远的角度规划控制好土地,预留足够的空间,成熟一片、开发一片,切不可“全面开花”。避免低档次的重复建设和规划跟着项目走等问题的出现。园区应有自己的规模、功能定位,避免与周边园区的雷同,实施差别战略,形成区域特色。
6、逐步开发、分批分期建设。一般来讲,就是要一边融资,一边搞基础设施建设。既要防止在基础设施上一下子投得太多,将来难以收回,又要防止圈定地皮后,什么都不投入、坐等投资商的现象,造成土地的闲置和浪费。所以从园区的启动开始,就要把握好投入的程度与建设的速度之间一个合适的度,使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7、争取政策,获取各方支持。要对园区实行有利于发展的更开明的政策,让园区有自我滚动、自我发展的空间。一是对入园项目,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降低土地开发成本,为园区经济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二是争取银行参与园区建设。园区发展和企业发展都需要信贷支持,而银行作为企业也要生财有道。因此,请金融机构参与开发建设或专门组建融资公司解决企业信贷问题,对若干金融信誉度优良的中小企业在信贷上予以支持,既有利于这些中小企业的做大做强,也有利于园区做出品牌。三是加大入园项目的协调和扶持,对所有具备入园条件的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把所有不必要的行政审批项目全部取消;简化程序,快速处理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 上一篇:国税局思想教育发展计划
- 下一篇:银耳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