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创新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12-21 05:28:00

导语:市科技创新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科技创新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为切实提高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科技工作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走创新型发展道路的决定》(川委发[2005]14号)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开展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兴巴“四百工程”,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一、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及成效:

1、农业科技创新初见成效。一是培育壮大了南江黄羊优势特色产业。以四川北牧南江黄羊集团为龙头,依托中国农业大学、等大院大所,通过实施国家“863”计划和西部专项,加大南江黄羊新品种(系)保种、选育、扩繁力度,初步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南江黄羊纯种繁育基地,建起了南江黄羊精深加工生产线,开发的南江黄羊分割肉、羊肉干,羊肉酱等产品已进入上海等地超市。二是培育壮大了通江银耳优势特色产业。以四川通江山霸王野生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等科研单位,加强新品种选育及推广,现已建设食用菌基地乡25个,野生种源园区2个,标准化耳堂10000个,100万瓶菌种场2个,生产基地5000亩,精深加工产品20个,实现产值7.5亿元。三是通过科技创新培育壮大了南江金银花优势特色产业。以四川巴山植物化工厂为龙头,依托省中药研究所、省农科院,抓好金银花品种选育及推广,建成优质花苗圃5000亩,建成金银花GAP基地2万亩。四是培育壮大了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以*普瑞制药、正华药业为龙头,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等科研单位,建设以虎杖、淫羊霍、川明参为主的巴州区中药材基地7000亩,建设丹参、红花、板兰根、黄栀子为主的平昌县中药材基地4000亩,建设以巴山银杏、三木药材为主的通江县中药材基地5000亩。五是培育壮大了丝绸纺织优势特色产业。以四川金凤集团平昌公司为龙头,依托西南大学等科研单位,发展1万亩优质桑蚕生产基地。六是培育壮大了优质肉猪和肉牛优势特色产业。以惠昌食品为龙头,依托四川省食品院等科研单位,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实现年加工生猪100万头,肉牛2万头。七是培育壮大了优质粮油优势特色产业。以*绿颂米业绿颂油脂和龙头面业为龙头,依托四川省食品研究院,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实现年加工优质大米5万吨,优质食用油1万吨,优质面条5000吨。

2、工业科技创新取得初步进展。

(1)大力抓好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工作。一是重点抓了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向往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蜀星电气有限公司的科技创新试点示范,年实现总产值1800万元,创利税300多万元。二是抓好南江金银花产业的科技创新工作,筛选出有效成份含量高、丰产性状好、抗力强的金银花新品种4个,绿元酸含量高于省内外其它品种。制定出《南江金银花栽培技术规程》、《南江金银花分级标准》、《无公害中药材生产技术规程—金银花》等七个标准,已正式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同时南江巴山植化厂用大孔树脂提取金银花中高含量绿原酸专利创新项目已获2006年度四川省科技创新资金23万元。三是抓好南江矿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科技创新及霞石强磁选除铁技术的研究及开发,使南江霞石产品率达到70%以上,产品质量提高到5—10%,20%的产品达到出口指标。霞石高档产品还出口日本,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年实现产量2.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300万元,税金330万元,利润300万元,该项目先后获2006年、2007年国、省创新基金支持经费78万元。四是抓好*普瑞制药有限公司的科技创新工作。该公司利用*道产中药材虎杖生产解毒降脂片等系列中西药年实现产值3533万元,实现利税150万元。

(2)大力推进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民营科技企业是*工业经济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实施科技兴巴“四百工程”战略,决定用3年时间,扶强做大100家民营科技企业;我们重点抓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已取得明显成效。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扶强做大民营科技企业100家,年实现产值8.76亿元,上缴利税1.8亿元,解决下岗职工5500多人就业,建立企业科技研发机构25个,创绿色有机食品品牌38个,17个农产品认定为无公害产品;共申请国家专利110多项,注册商标98件,其中创驰名商标1件,著名商标5件,知名商标42件,原产地商标3件,中华老字号1件。

(3)扎实抓好全市创新型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我市把建立企业创新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建设创新型*的突破口,自今年2月全市科技大会召开后,我市迅速全面启动了建设创新型企业工作。

首先,抓好企业创新梯队建设。结合全省产业化科技推进行动、科技富民行动的实施,市科技局、经委等7个部门联合出文,在全市首批确定了20家企业为建设创新型企业;其中,四川省南江矿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列为全市建设创新型企业示范企业;四川江口醇酒业(集团)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列为全市建设创新企业试点企业;重庆啤酒集团*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列为全市建设创新企业培育企业,同时积极抓好5家省级创新型企业的试点、示范、培育工作。初步形成省、市示范、试点、培育三级创新企业梯队。将建设创新型企业工作列为各县、区人民政府及市级有关部门年终目标考核内容。

其次,抓好企业科技创新目标任务的全面实施。一是从企业研发投入、研发机构(创新联盟)、新技术、专利、商标、新产品产值率(税率)、节能降耗、创新人才、创新环境等10个方面研究制定创新企业建设的标准;二是指导创新企业结合自身实际编制创新规划。目前,列为省、市首批25家创新企业均制定了创新规划。在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绩效三方面明确了技术创新的年度目标和三年创新总体目标。三是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的机制。重点抓好深化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企业内部激励创新考核机制,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建设等作为企业创新专项考核指标;建立企业内部创新分配机制,支持企业以技术折股,股权出售,股权奖励,技术开发提成等方式,奖励企业研发人员;建立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实行技术创新成果、非职务技术成果备案登记。四是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推行科技项目企业牵头新机制,产业化项目和特色产业前景好的攻关项目,均由企业牵头实施;调整财政科技资金的主体投向,市本级2007年研发资金40%用于企业创新项目研发。2007年,全市创新企业共投入科技研发费800多万元,申请专利20件,注册商标10件,开发新产品30件,科技创新新增产值1.5亿,实现新增利税3000万元。

3、社会事业科技创新取得可喜进步。我市医疗、卫生、教育、环保等社会事业战线的广大职工,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和实际,坚持长期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共申请国家专利56件,注册商标5件,获市以上科技进步成果奖20项,通过专利、科技成果实施,产生直接间接经济效益9800万元,实现利税1800万元。由*华洋科技研发中心研发的专利产品亮晶晶安全书包,现已成为中国注册品牌,被省经委列为四川省2006年度重点技术创新项目,产品除在*本市销售以外,现已销往周边市、州和省外北京、东北、山东等地,并被央视大风车、中国教育学会中育教育发展中心选为“共享阳光、同创未来”全国青少年文艺评选活动颁奖产品,填补了*自撤区设市以来,无任何产品被选为全国大型活动颁奖产品的空白。多功能拐杖、新型风窝煤炉、青饲料切碎机、输液辅助装置等社会事业科技创新专利产品,开发投入市场后,均受到消费者好评,并取得较好经济社会效益。

二、我市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提高全民科技创新意识。在*日报及市、县、区报刊电视台常年开僻科技创新专栏,将“科技创新”知识纳入市、县、区党校干部培训的必修课;纳入市、县、区人事局公务员及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级和技术职称的必修必考课程;同时还纳入星火科技学校、各有关职业学校及中、小学生科普课程;列为各企业法人培训及企业职工培训的重要内容。每年市、县、区科技局都安排专人,常年到市委各类学校、企业、人才培训中心进行“科技创新”知识授课及讲座。几年来,通过各种培训方式,共培训各类人才达10万人(次),从而全方位多层次提高全民科技创新意识。

(二)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结合*实际,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走创新型发展道路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创新的目的意义、总体目标、发展重点、主要措施。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要求各级各部门都要为企业自主创新开绿灯,对那些对企业吃、拿、卡、要的人和事给以坚决查处。出台兑现优惠税收政策,市科技局、国税局、地税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市科技创新企业技术开发费认定办法(试行)的通知》,确定由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对创新型企业技术开发进行认定,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科技创新。

(三)加强科技创新工作领导。为了加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要积极适应经济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带头学习自主创新知识,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水平和能力。同时市上成立了自主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市科技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职能,组织、人事、财政、发改委、经委、农业、畜牧、林业、水利、金融、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要紧密配合。建立党政领导抓自主创新目标责任制,把自主创新工作纳入市对县(区)目标考核和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重要内容,确保全市自主创新工作收到实效。

三、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科技兴巴“四百工程”,全市科技创新事业长足发展,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8%。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虽已全面启动,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但由于我市企业创新基础差,企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认识不到位,全民科技创新意识较为薄弱;二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全市90%以上的企业从未申请过一件专利,也未注册一件商标;三是科技创新人才缺乏,企业专职及兼职从事技术创新的人才很少,企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不足10%,初中以上职工占75%左右,技术人员不足且流失严重;四是科技创新资金来源不足,中小企业融资难,很多企业因资金缺乏无力技术创新,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也普遍较低;五是科技创新环境还未真正形成,特别是在我市目前缺乏公共的自主创新平台,没有社会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公益性的产品研发咨询服务。如何促进中小企业尽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其竞争力,是我市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瓶颈制约。

四、提高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

怎样进一步提高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提供科技支撑,个人认为,应该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充分认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大”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部分的首要位置,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作为革命老区,边远贫困山区的*要发展经济,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和出路别无它择,只有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全民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力量,深刻理会提高全市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二是切实制定提高全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科学规划。为大力提高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根据国、省科技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应切实制定我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规划中要明确全市自主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主导,制度创新和谐发展原则;不断提高工业、农业、社会事业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建好*市星火科技实验区,实施好科技富民、产业化推进、科技惠民三大推进行动,打造好全市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同时制定好提高全市科技创新的切实可行的主要措施,使提高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工作扎实稳步有序卓有实效的开展。

三是加大全市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是推进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财政困难的特殊区情,政府对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也是客观现实问题。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关键是必须多渠道、多层次逐步加大全社会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一是要确保各级财政用于科技发展经费足额到位,其增长幅度应高于同级财政投入的增长幅度。二是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作和密切配合,加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三是企业要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力争使企业对科技创新项目的投入达到全社会投入的50%以上,用于技术改造投资要达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0%以上,用于科技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以上。四是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采取合资合作,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广阔的资金等渠道。五是认真贯彻国家和地方现行的鼓励企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政策和措施,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税收部门的支持。六是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确保龙头企业的技术成果掌握在自己手中。

四是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提高全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措施。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市规模以上企业高级科技人员仅占2.5%,中级科技人员不到8%,高级技师仅占工人队伍的0.3%。所以,我们应进一步牢固树立人才是技术创新第一资源的观念,采取“六个结合”的方式,为企业培育凝聚科技创新的足够技术人员。一是尊重与爱护相结合,解决好创新人才的职称、人身保险和子女就业等后顾之忧,确保各类技术人才心情舒畅、聚精会神投入创新工作之中。二是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坚持引培并举方针,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技术开发和营销人才。三是培养专家与培养企业家相结合,以适应企业技术科技创新新形势的需要。四是培训技术人员与培训职工相结合,全面提高企业全员劳动者的素质。五是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与人才培训相结合,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培训、凝聚和锻炼一批能为企业发展担当重任的人才。六是企业受益与科技人员个人受益相结合,充分调动科技人员企业家的积极性。

五是营造有利提高全市科技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法律秩序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得以正常运作和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市一些个别地方的部门和行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对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时有发生,使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等,始终是企业“快跑”路上的“绊脚石”。地方政府必须加强以保护企业技术科技创新为主体的法制建设,形成有利于企业创新活动广泛开展的法制环境。一是要建设系统的法律保护环境,确保企业和企业化经营的科研机构的合法性和不可侵犯性。二要建设严格的行政执法环境,从根本上维护企业合法的经济利益和正常的技术创新秩序。三要建设严于守法的企业自律环境,自行纠正不正当的研发竞争行为,自行消除和杜绝制假售假、坑蒙拐骗等违法行为和剽窃他人创新成果的欺诈行为,依靠自身努力铸造企业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