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大产业的对策与思考

时间:2022-12-21 04:48:00

导语:畜牧大产业的对策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畜牧大产业的对策与思考

*作为四川连片贫困地区和盆周边远山区,是一个典型的以种养殖业为主的农业市。如何根据山区特点,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畜牧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的要求和*市委关于“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的重大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山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积极培育畜牧大产业,确保农民稳定增收,现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供参考。

一、认清山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和不利因素

(一)主要优势

1、生态环境的优越,有利于发展无公害畜产品。*市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高达54%;加之远离大中城市,工业污染源少,空气、水质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有关标准,拥有良好而安全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有利于发展质量安全的畜产品。有人说*的牛羊“吃的是中药材,喝的是矿泉水”,相当于生产的原生态畜产品。

2、天然屏障的形成,有利于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地处秦巴山区,地貌沟壑纵横交错,农户居住分散,隔离条件相对较好,是众多平原地区乃至相当一部分丘陵地区所不具备的有效防控动物疫病的良好条件。

3、草地资源的丰富,有利于发展牛羊草食牲畜。全市现有草山草坡面积710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160万吨左右,利用成本低廉的饲草饲料发展草食牲畜,能大大提高养殖业的比较效益。

4、旱粮作物比重大,有利于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旱作农业是*农业的一大显著特点。200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68.88万吨,旱作面积和产量占到粮食总面积、产量的70%以上,玉米产量首次突破50万吨大关。这是我市利用旱粮大力发展优质生猪的独特优势。

(二)不利因素

1、畜产品的销售运距较远。目前*离成都、重庆、西安等大中城市相对较远,交通不便、运输成本较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畜产品的生产经营成本,无形之中降低了养殖效益、加工效益和经营效益。

2、农民商品生产意识较低。长期以来,由于山区农民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养禽为挣油盐钱”的思想依然存在,对畜禽良种化、生产标准化、养殖规模化、管理制度化的现代畜牧业生产“四化”意识不强。加之,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尤其整家外出务工户数比例高达20%以上,在家留守人员多为老小,劳动能力缺乏,文化程度偏低,一定程度影响畜牧生产发展。

3、畜牧生产科技含量低。据典型调查,目前全市农村科学养畜面不到50%,生猪DLY三杂面不到30%,优质杂交牛占存栏牛的总数不到10%,与畜牧业发达地区相比,全市畜禽良种化率和畜牧业标准化程度均较低,畜牧生产科技含量不高。

4、畜牧业组织化程度低。我市地处山区,农户居住分散,畜牧业生产经营信息闭塞,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衔接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养殖业主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5、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低。目前我市大多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差、生产方式落后,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和优势产品,而且畜产品加工企业与养殖生产业主未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龙头带动能力不强,存在着畜牧业生产与畜产品加工脱节的问题。

二、确立山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关键措施

(一)科学定位发展思路。加快发展山区现代畜牧业,必须准确把握现代畜牧业的内涵和特点,立足我市农村人多地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山地丘陵为主、农民增收问题突出的基本市情,结合我市畜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加大对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力度,切实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走科技驱动型、内涵提升型、市场开拓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畜牧经济发展之路。牢固树立效益在规模、成败在防疫的意识,坚持发展与保护并举,统筹兼顾动物卫生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做到规划布局科学、生产标准统一、发展规模适度、种养循环配套。

(二)优化调整发展结构。根据我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当前和“十二五”前后,*市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结构应坚持“市场导向提高效益、依靠科技提高质量、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扩大规模精深加工”的调整原则和“注重提高生猪质量,大力发展牛羊草食牲畜,积极发展优质禽兔”的调整思路,使*山区畜牧业朝着“优质、安全、高产、高效畜牧业”方向发展。其调整重点有三:一是调整畜牧业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瘦肉率三元杂交猪和优质肉牛,积极引进推广良种禽兔,使良种畜禽在商品畜禽中的比重达到90%以上。二是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充分利用丰富的草山秸秆资源,加快发展以南江黄羊、空山黄牛为特色的草食牲畜,逐步将非猪畜牧产值比重提高到50%以上;三是调整畜牧业产销结构。大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贸工牧一条龙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格局。

(三)积极打造山区品牌。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品牌经济”。要充分利用*地处山区、生态环境优越的良好条件,从抓“健康养殖”入手,积极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监管,有效解决畜产品卫生安全问题,大力发展无公害的生态畜产品;同时引导畜产品加工企业根据资源特点以及消费者需求,研发特色畜产品的生产制作技术、生产工艺和花色品种,形成同一畜产品的优质品牌集群,用集约的方式把产品的质量、服务等综合信息传递到消费者心目中,坚定不移走“被市场认可”的品牌之路,提高行业竞争能力。

(四)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一是充分利用丰富的草山秸秆资源。立足全市710万亩草山草坡和年产160万吨农作物秸秆资源,大力发展牛羊草食牲畜,增大节粮型畜牧业比重。二是充分利用宝贵的南江黄羊品种资源。突出抓好南江黄羊选育保种和扩繁增量,尽快建立南江黄羊基因库与生产性能测定站;同时,以四川北牧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南江黄羊纯繁基地乡镇和繁殖场户为网点,着力培育高繁、快长、大型和黑色四个南江黄羊主体品系,进一步提高南江黄羊品种质量,不断扩大饲养总量,真正把*建成中国最大的南江黄羊种羊基地。三是充分利用充足的旱作粮食资源。*十年九旱,发展旱作农业具有良好基础。为解决长期以来种粮效益低的问题,要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开展玉米、红苕、洋芋、小麦等旱粮及其附产物的利用转化,大力发展生猪生产,从而提高旱作粮食的转化效益。

(五)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走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基地发展规范有序、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路子。首先,要培育好龙头企业,重点对原有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改造、优化和提高;并采取与国内知名企业合资、联营等方式,或积极引进国内外上市公司、国家级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大集团战略;其次,要积极发展畜牧合作社、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使其成为畜牧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第三,要大力发展以农户标准化养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的养殖场户和畜牧产业园区建设,认真实施“百千万生猪增收工程”,既为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稳固的原料基地,同时又促进农民增收;第四,要以“公司+协会+基地+大户”,“大户带散养农户”的运行机制为核心,积极引导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合同定单、股份合作、畜禽保险、两次返利等多种形式,促进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农户养殖投入风险、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真正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的目标。

(六)建立完善市场体系。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坚持用抓工业的思路抓畜牧经济发展,以抓市场的理念促进畜产品流通。一是从建立一批畜产品交易市场和批发市场入手,逐步形成一定规模具有山区特色的畜产品集散中心;二是抓好信息市场建设,定期向社会相关信息,以市场需求引导农民发展畜牧生产;三是注重营销队伍建设,鼓励国家、集体、个人从事畜禽产品流通,实行多渠道经营,特别要加强培养农民自己的畜产品运销组织,鼓励农民组建联合体,统一组织生产,共同面对市场;四是延伸销售触角,通过在大中城市设立畜产品销售窗口,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或者与外地大型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联合,借助外力销售我市畜产品。

三、完善山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一)优化政策扶持。一方面,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已出台的一系列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府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山区畜牧业的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持力度。

(二)强化科技支撑。一是要在畜禽饲养环节增加科技含量。通过印发资料、技术培训、专题讲座、科技承包、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对养殖业主的科技培训,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养殖效益;二是要在疫病防控环节增加科技含量。特别要尽快建立与世界贸易组织接轨的动物防疫保护体系,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确保畜产品卫生质量,提高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三是要在畜产品加工环节提高科技含量。引导加工企业开展ISO9000质量认证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系统建设以及实施良好作业规范(GMP),全方位改进生产工艺与加工技术,进一步提高畜产品质量。

(三)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职能部门的服务作用、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养殖农户的主体作用,积极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推进产业化进程的利益分享机制、多方投入的投融资机制和市场风险防范机制,逐步实现家庭生产与现代化大生产、千家万户生产与千变万化市场、培育龙头企业与农户发展致富的有机结合,促进山区农民增收致富。

(四)落实配套服务。发展山区现代畜牧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议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畜牧业的组织领导,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指导、监督、协调、管理等配套服务,逐步形成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对外贸易一体化管理体制和依法治牧格局,确保山区现代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