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调研报告

时间:2022-12-08 03:56:00

导语: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调研报告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为切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各项经费的管理,探索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是为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而推行的一种新的核算方法。自20*年4月我区会计结算中心成立运行以来,根据“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原则,发挥会计结算中心作为财政集中收付制度运行枢纽的作用,对全区90余家行政、事业单位采取集中核算。会计结算中心统一管理纳入统管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经费,在各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撤销所属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和出纳,各单位只设报账员,通过*区会计结算中心集中办理会计核算业务。从中心运行五年来的情况看,会计集中核算制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强化财政监督、规范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整合人力、财力资源,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和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意义

一是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控制财政资金的支出,规范会计行为,保证财政资金支出的真实性。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统一集中到会计结算中心,不允许再另设账户。这样首先使各单位一切支出均处于财政监控之下,时刻掌握财政资金的运行和节余情况,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制止了铺张浪费问题,有效防止挪用资金的现象发生。其次是杜绝了各单位出借银行账户,以账户进行违法活动的可能性。再者通过统一的核算方法和审核形式,对支出项目、票据进行严格的审核,从而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有利于横向和纵向的分析对比。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后,各统管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结算中心统一核算,在报账过程中,结算中心专职会计人员从原始凭证把关入手,对不合规,不完整,应补充和更正的凭证予以退回,要求纠正和补全后再报账;对不合理,不合法,超标准、超范围的支出坚决拒绝报销。同时,严格监督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防止发生坐收坐支现象。实施财务集中核算后,会计监督前移,由原来的事后监督变成了事前、事中监督,有效地维护各类资金管理秩序。

二是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推动反腐倡廉的深入开展。贪污腐败行为都是在资金运动中进行的,而会计集中核算就是将资金运动自始至终进行全面监控,对于不合理及违法支出予以拒付,从而扼制贪污腐败行为的发生,达到反腐倡廉的目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会计人员和会计主体完全分离,与支出单位在人事、待遇方面没有任何关系,排除了人为的干扰因素,使得审核更加公正和严格。从根本上消除了会计工作受制于单位负责人的种种弊端,避免了假账真做,真账假做的现象,保障了会计人员能相对独立的依法行使《会计法》赋予的职责,敢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通过对支出的审核,及时发现假发票、假支出、以权谋私等不正当支出行为,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支出的真实性。(但这只是理论上的推理,由于客观情况的复杂性和腐败行为的多样性,尚不能完全在实践中得到证实。)

三是统一了会计核算的口径和费用支出标准。由于各预算单位的会计人员素质不同,业务水平不同;经济状况不同,造成了单位之间会计核算上的差异和福利待遇上的不均。通过会计集中核算,统一了审核标准和支出标准,包括费用支出、福利待遇、出差补助、通讯及交通补助等等方面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特别是对一些单位遇上“红灯”绕道走的做法予以杜绝。同时也有效遏制了一些单位隐匿预算外收入、滥发钱物、大吃大喝等不合法行为,以及消除各单位之间同工不同酬的贫富差距,保证各项财政规定的贯彻执行。

四是会计集中核算制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会计集中核算制度通过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强化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资金的使用和核算相分离。取消了单位多头开户,从源头上制止了财政资金的乱支滥用,资金一次拨付到位,杜绝了单位擅自改变资金用途以及贪污、截留、挪用等现象。解决了资金拨付过程中的闲置浪费问题,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终目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结算中心能适时对各支出单位的经费出入进行监督,便于财政对资金加强统一管理,减少了部分单位在使用经费上的随意性,杜绝了挪用、浪费和不良开支等现象的发生,有效地提高了经费使用效益,保证了资金的安全。

五是有利于统一财务档案,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统管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中心统一管理,运用财务软件记账,按照统一会计准则进行核算,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统一规范使用经费科目;统一设置登记会计账簿;统一编制会计报表;统一分析经费预算及经费开支计划的执行情况;统一规范会计档案;统一指导、监督财务工作,极大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工作中便于查找会计资料,更有利于审计单位开展审计工作。

二、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践来看,其积极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中,还有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亟待完善。如不尽早得到解决,将影响会计集中核算的成效和继续深入进行。会计结算中心运作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单位负责人会计责任弱化。会计集中核算模糊了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降低了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意识,削弱了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会计法》明确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薄,并保证其真实、完整”,“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这表明单位既是会计主体,也是责任主体,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负责并承担相应责任。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相分离。筹集、使用、管理资金,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等财务管理职能仍在单位。而会计核算工作由会计结算中心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不再设账,也没有会计人员,只配备报账员,负责本单位日常报账和与会计结算中心的联系工作。由于会计结算中心与单位在空间上、经济活动上的脱离,它只能通过单位提供的相关票据、凭证等进行会计核算,无法确保核算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对单位而言,认为既然会计核算职责不在本单位,本单位负责人当然不应对会计核算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及时性负责。而且,单位负责人会依赖会计结算中心进行日常的审核把关,而减少对财务活动合法性的关注,将本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只盯在资金的筹集、争取和使用上。单位负责人对会计责任意识的淡化及与会计结算中心之间的责任推诿现象,必然会影响到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具体体现在会计信息质量的整体下降,从而削弱了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因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两项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后者为前者提供基础,前者为后者提供保障,只有二者都健全有效进行,才能保证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个别单位思想上重视不够,致使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上产生脱节现象。一些单位认为账务已交到会计结算中心,单位的预算管理、内控制度及财务管理,特别是固定资产管理则出现无人负责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一些单位片面认为单位会计岗位已取消,单位内部不需要进行财务管理与监督,碰到财务检查,就让检查人员到会计结算中心来查账,单位预算管理底子不清,忽视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二是单位会计职能相对弱化,结算中心监督面难以拓宽,会计监督职能受到限制。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强化了外部会计监督职能,但由于会计结算中心无法及时、全面了解和直接参与到单位财产购置、资产运用、合同订立等经济活动中去,造成会计管理职能在单位内部难以深入。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后,会计人员在公开、透明的运作环境下,对所有预算单位的会计业务,按照统一的财务制度和规范的核算程序进行核算,完全能够做到账证、账账、账表相符,而要做到账实相符,则相当困难。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与会计核算工作相分离,中心从形式上起到了监督作用,但由于各单位的财务自主权,资金使用权没有改变,结算中心会计人员只能从形式上认定凭证的合法性。单位报账时,对于是否发生了此笔业务,会计结算中心人员心中无数,结算中心只能依据单位报账员提供的单据是否规范合法来判断,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不管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是否真实,中心人员都必须给予报销。结算中心整天忙于报账结账记账,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而社会上各种票证的取得过于简单,单位很容易就把白条换成发票,把非法的东西变成合法的,加上核算中“账实”核对难以实现等原因,从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三是单位和会计中心在衔接、配合上存在不足。单位在发生有关经济业务时,不能及时地向会计结算中心提供详细的情况,双方在会计信息的传递、沟通上不完全顺畅,如有的单位在报账时票据填写过于笼统、发票要素不规范,会计结算中心无法核算明细;有的单位在固定资产增减时不能及时办理手续并提供给会计结算中心做账务处理;有的单位发现结算中存在遗漏、错误或其他问题,而不及时与会计中心沟通反馈。

四是财务支出标准与实际支出情况有较大出入。在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中,比较突出的矛盾之一是现行经费标准与具体繁杂的实际支出有较大差距,如何把握好既坚持规章制度,达到节约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目的,又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实际开支的报销问题,保证各单位正常业务活动的开展,这是目前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如对超标准开支一律不予报销,有可能影响各单位正常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反如果对超出规定的开支,只要单位审核后就一律报销,这不仅违背了财务制度、放弃了会计监督,而且还可能助长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五是会计核算与预算外收入、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目前,由于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善,会计结算中心监管的重点还局限于单位的财务支出,对各单位的收入特别是预算外收入不能及时掌握,管理无法真正实现。实行集中核算后,个别单位感到经费支出受到限制,很容易发生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六是被监督主体移位。会计集中核算后,结算中心在财务会计活动中既承担监督单位财务收支的责任,又要接受审计等监督单位的监督,形成监督与被监督主体不分,被监督主体从预算单位部分移位到结算中心。

七是不利于会计其它职能的充分发挥。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专职会计人员与单位接触很少,不了解单位的实际情况,只强调会计的核算和监督,弱化了会计预测、分析,决策等其他职能,使会计这一领导的参谋没有了用武之地,不利于会计管理职能的发挥。

三、进一步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对策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监督,其目的就是要从源头上防止财务收支违法违纪事例发生,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发展;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提高财务管理成效。就此而言,如缺少刚性的会计监督,也就没有必要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但一味强调会计的刚性监督,不了解、不考虑单位合理的符合实际的特殊情况,就会影响到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会计集中核算的复杂性,为具体操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会计集中核算的一些工作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操作起来有一定困难。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强化了财会监督职能,但依然存在财政监督盲目,这就要求我们会计人员进一步积极探索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新办法,完善会计监督机制,强化会计监督职能。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在严格会计监督,保证会计服务质量方面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工作:

(一)明确会计责任主体的职责。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责任主体仍是各单位,而不是会计结算中心,实行集中核算后经济活动主体,权利不变,经济业务活动及财务收支活动都有各单位自行决定,必须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合法,会计凭证的实际内容是否真实、合法负责。单位的主要职责是:1、单位按业务量大小设置专职或兼职报账员;2、单位要严格收费管理,足额及时将收取的各类资金缴入财政专户;3、各单位的资金结算和会计核算等业务虽然集中在“中心”办理,但单位工作正常运转所需资金的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各类资金的使用权,财务管理权仍然在各单位;4、单位报账员在报账时不得发生“坐支”现象,并且要按有关规定审核各种报销凭证和票据,保证凭证和票据合法。单位各项支出必须履行正常的报批手续,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

(二)完善会计集中核算体制,减少财务监管盲区。首先制定配套的操作办法,让单位和会计中心的职责定位和情况互通有章可循,使得单位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中心的账务核算能很好的衔接;其次,财政局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单位的财务监督和管理,通过定期的财务检查或者专项检查活动,来发现机关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研究对策。

(三)加强同单位的联系和协调。加强同单位联系、协调的形式主要有:

1、定期召开单位报账员座谈会,业务工作布置会,将会计结算中心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与单位相互沟通情况、交流经验、落实工作。如凭证的整理分类、财产管理及衔接、单位财务审批程序的要求、会计服务等内容组织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业务辅导、咨询、交流,较好较及时地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2、举办有关财经法规知识讲座,使单位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加强内部管理。

3、年度召集一次单位办公室主任会议,从不同角度听取他们对会议费、差旅费、招待费及日常办公用品购置费等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并就上述经费管理制度的建立或修订征求他们的意见。

(四)定期为单位提供会计服务。如定期对单位会计资料进行财务分析,提交会计分析说明建议和意见;定期下单位核对固定资产实物品种、数量,提示清理往来账目,指导帮助单位编制预算,加强财务管理等。

(五)加强会计结算中心自身的建设,提高集中核算水平。选派财会业务能力强、经济理论知识水平高、熟悉政策法规的人员,充实到会计结算中心,以提高集中核算的规范化水平,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财务管理,让会计中心真正担负起日常监督把关的重任。

1、加强学习,强化管理,提高中心全体人员整体综合素质。首先,单纯的财会知识已满足不了新形势的要求。财会工作者必须提高综合素质,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多元结构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要在了解和掌握必备知识的基础上,增强综合工作能力。

2、财会人员要进一步增强职业道德修养,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统管单位服务的思想意识。

3、加强中心工作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后续教育,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每年可聘请财务专家为中心举办1-2期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中心人员的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