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12-08 09:10:00
导语: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依法推进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所进行的一场伟大变革,这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必然要求,是经济体制改革后乡村体制结构的必然选择。多年来,我市深入贯彻实施《村委会组织法》,全面推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实行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通过广泛宣传,村民自治这种根植农村的民主制度更加深入民心。通过宣传及深入开展创建村民自治模范乡镇、村活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部法律几乎家喻户晓,广为人知。村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大大增强,参与社会管理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变得看得见、摸得着,村民自治这个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
——通过民主选举,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的积极性。村民委员会都严格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村民按期进行直接选举,切实维护了公民的选举权。同时,广大村民真正把群众拥护的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有本领,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进了班子,使得选举产生的村委会领导班子更加顺民意,得民心。
——通过民主决策,村级重要事项的决定更加体现村情民意。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都能依照法律规定,提交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按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通过民主决策,村民当家作主,使农村基层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官僚主义、特权和腐败现象,以及侵犯群众民主权利的倾向得到遏制,基层干部也从中增强了自己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
——通过民主管理,农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得到增强。根据《村委会组织法》及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全市基层结合本地实际,普遍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村民的权利义务、村级经济管理、计划生育、村务公开等方面的要求规定得明明白白,加强了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增强了村民主人翁意识。同时困绕多时的村级难点问题解决也不再难。
——通过民主监督,真正“给村民一个明白,还村干部一个清白”。广大农村基层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村委会报告等制度的建立,尤其是建立和完善了村务公开制度,村务管理更加透明,村民当家作主充分体现。村民委员会的任何重大决策,都能够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大多数群众不赞成的事,都及时得到了纠正。对村民民主评议不称职的村委会干部,都能及时按法定程序予以调整。
基层民主是大势所趋。村民自治是一种崭新的基层民主政治制度,他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是新时期党和国家重新组织农民、领导农民的需要;是解决农村现实社会问题的迫切需要。十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草根民主”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并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发展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也不可避免地暴露了一些问题。突出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村委会班子的选配上,出现少数不依法办事的现象。二是在村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上流于形式,不规范。三是镇村两级关系处理上,个别镇政府将指导变为包办,削弱了村委会的自治职能。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少数干部法制观念不强,没有全面贯彻实施《村委会组织法》,有法不依,有章不循,使村委会的工作不能完全走上依法自治的轨道。因此,在进一步依法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时,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提高认识,增强全面推行村民自治的自觉性
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全面推进村民自治,是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贯彻落实《村委会组织法》,从全局的高度不断深化对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认识,解决思想上存在的一些模糊乃至错误观点。有人认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就是那么一回事,抓不抓村民自治无所谓;也有人认为现在农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要把经济指标搞上去,村民自治抓不抓无足轻重;还有人认为,搞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容易出事,缓搞、少搞为佳,最好不搞;甚至有人认为,实行村民自治会削弱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这些错误观念的存在,容易降低人们贯彻执行《村委会组织法》,全面推进村民自治的自觉性。不容辩驳的事实是:实行村民自治,发展基层民主,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统一认识,就是要把思想统一到十五届三中全会上来,统一到《村委会组织法》的要求上来,正确把握发展经济与实行村民自治的辩证关系,消除与《村委会组织法》不相符的观念和作法,澄清各种模糊认识,不折不扣地贯彻实施好《村委会组织法》。
2、建章立制,确保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有章可循
扩大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是根本。目前我市各地普遍建立了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制度,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议事制度,以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村务活动大多数都能照章办事,村民自治基本上迈入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少数地方村民自治的相关制度仅仅是贴在墙上,挂在嘴边,流于形式,村民的权利没有充分享受,有的甚至相关制度还很不健全。如村务公开制度,有少数地方的公开内容、形式等不规范,报喜不报忧,报虚不报实,避重就轻,重数量不重质量,“犹抱琵琶半遮面”,村民们很不满意。虽然这些只是个别现象,但必须引起足够注意。要真正确保基层民主能够实现,必须注重建章立制,进一步明确规定村民代表会议的人员组成及职责和权利,修订议事内容、议事程序和议事规则;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要定期召开,每年不得少于两次;推进民主决策、健全民主议事制度、民主理财制度;制定村务公开内容、程序等等,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按章理事。
3、严格执法,真正保障广大村民行使民主权利
真正保障广大村民行使民主权利,严格执法是关键。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是依法治国的毒瘤,对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危害尤其大。近年来,我市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工作方面基本上都能严格执法,按法定程序办事。但极少数镇也曾出现行政任免村委会干部现象,使村民意志得不到充分体现。这些违法事件虽然都及时予以了严肃查处,但在社会上却造成了较坏的影响。严格执法,就是要求在村民自治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在民主选举、村务管理、村级财物的使用等方面要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法定程序办事,充分尊重广大村民的意愿,维护村委会组织法的尊严。严格执法,就是各执法部门要按法律规定,理直气壮地与违法行为作斗争,真正做到违法必究,保障广大村民行使民主权利。严格执法,还要加强监督,各级人大要经常性开展执法检查,对执行《村委会组织法》过程中出现的压制或破坏农村村民民主权利的,必要时可以通过新闻媒介进行爆光。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村民的民主监督作用,切实纠正法律执行中的各种违法行为。
4、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执政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新时期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并不是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干涉行政事务。加强党的领导,这与村民自治,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并不矛盾。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组织权力构架的改革,说到底,推行村民自治,基层民主政治搞好了,就是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加强了,村民自治就更容易步入正轨,就能够保障村民依法享有民主权利。在推行村民自治过程中,改进和加强党的领导,就要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尊重村委会。基层党组织在宏观上、方向上要起引导、决策作用,具体事务不宜过多参与,该“放权”时一定要放权,让村民自治组织有合理的、广阔的运行空间。但同时要防止村民自治脱离党的领导的离心倾向。村委会是村民的授权者,对村民负责,表达村民意愿,代表村民利益,但村民的意愿并不总是和国家利益保持一致,比如实行计划生育、推行殡葬改革,在农村往往会遇到少数村民抵触,一些村干部也不愿意得罪人。这时就需要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监督村委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防止村民自治中出现不和谐的音符。
5、行使职能,推进基层民主民政部门责无旁贷
指导农村基层贯彻实施《村委会组织法》,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依法实行村民自治,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民政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国正处在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变化日新月异,农村对直选“村官”都表现出极大的政治热情。但农村中“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还相当严重。“两头热”即上至中央下至市委、市政府对村委会直接选举十分重视,基层广大村民踊跃参与。“中间冷”即部分镇对此有畏难情绪,担心出问题,少数镇对村民直接选举反应冷淡,不推不动,有的推而不动。因此,各级党组织一定要切实加强领导,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民政部门在全面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时,更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一是要着力搞好调查研究,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二是要扎实抓好业务指导,发挥帮助指导作用。通过对村委会工作的帮助指导,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提高干部素质,健全各种制度,有效推进村民自治。三是严格执法,加大违法纠正工作力度。对村民的上访、信访,要配合其他部门,认真调查,弄清真相,对不符合《村委会组织法》的做法要坚决予以纠正,对违法事件坚决予以查处。其他各相关部门也要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使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建设全面推进。
- 上一篇:重点优抚对象医疗难的实践与思考
- 下一篇:新时期民政信访工作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