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企业现状和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2-12-08 09:07:00

导语:社会福利企业现状和发展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福利企业现状和发展的思考

*市社会福利企业创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辉煌于九十年代。当时有福利企业240家,安置4000多名残疾人,销售收入近六亿,由于几次区划调整等种种原因,近10年来*市的福利企业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到20*年,全市福利企业只有80家,全年销售收入近六亿。在这现存的80家企业中,我们找不到几家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可以这样说,*市的福利企业总体质量和数量都呈滑坡状态。

一、造成我市福利企业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

造成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1、政策滞后。目前有关规范福利企业性质、标准、行为和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文件都是国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台的。当时国家的整个经济体制还是计划经济,这些政策都鲜明的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特征,如企业必须是集体性质等等。形势发展到现在,我们国家早已成功的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已是国家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已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渠道和措施。然而福利企业的相关规定却并未因此而有所修改,依然将民营资本和外资拒之门外。同时,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各自上级部门的要求,不再审批集体性质的企业,造成了新办福利企业困难的尴尬局面。部门之间政策的冲突和福利企业自身管理政策上的滞后成了福利企业发展道路上的最大绊脚石。

2、退税不足。长期以来,国税部门并不是按照“按月征收、按季返还”的退税结算原则进行结算,而是根据税库的情况和上级指令操作。一方面经常是为了完成税收任务,提前让企业预交并足额交纳全年的税收,另一方面却是退税不及时,不足额。如今年六月份,为了实现经济指标双过半目标,国税加大了对企业的税收征收力度,绝大多数福利企业都提前交纳了第三季度的税款。再如,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市应享受退税政策的福利企业中,全额退税的占30%,退80%的占70%。这样做,直接导致企业资金运转困难,企业普遍感到只有尽义务的份而没有能充分享受应有的权利。

3、利益渐薄。办企业不容易,办福利企业就更不容易。福利企业自身的特殊性需要国家在宏观政策上加以倾斜。然而在日常管理中,福利企业除了按照文件规定上缴给乡镇所退税款的25%和民政部门5%作为企业的发展基金外,同时还要交给税务中介机构一定数额的叫不上名目的费用;另外残疾人在企业中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与健全职工相比不能为企业创造同等经济效益,而所发放的工资水平和交纳的相关保险等费用并不少于健全职工。由此可见,残疾职工保障和待遇的提高,收费项目的繁多,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增加,福利企业享受政策扶持的优越性已不明显,严重挫伤了企业积极性,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如,五接镇的南通馨源海绵公司这家福利企业,就因为过于刚性的管理,繁多的收费等原因实在招架不住,自动退出福利企业行业。

国家政策自身的不足和依法行政的要求,虽然使我们看到了福利企业发展的问题所在,也学习了其他兄弟县市一些好的做法,采取了不少变通措施,发挥了民政、工商、国税、地税“四位一体”的协调管理职能,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是收效甚微。

二、*市福利企业适应新政策的建议措施

最近国家民政部为规范福利企业的资格认定和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用工行为,下发了《福利企业资格认定办法》,自20*年7月1日起实施。与此同时,《社会福利企业管理暂行办法》(民福发[1990]21号)、《社会福利企业招用残疾职工的暂行规定》(民福字[1989]37号)同时废止,这从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福利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线生机。

(一)相比以前的管理办法,新政策内容有以下特点:

1、投资主体更为多元化。福利企业可以以多种形式的资本投资方式存在和运行,同时在残疾人安置比例上降低了门槛,由原来的安置残疾职工占职工总数的35%下降为25%,并且残疾职工人数不少于10人。

2、残疾职工的认定标准更为统一明确。明确规定了福利企业安置的残疾职工应当是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上注明属于视力、听力、言语、智力和精神残疾的人员或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1至8级)》的残疾人。

3、残疾职工利益保障要求更为刚性。例如要与残疾职工签定一年以上劳动合同、通过银行向安置的残疾职工实际支付不低于*市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足额交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

4、企业内部的管理更为人性化。例如对企业内部的道路和建筑物提出要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要求。

5、退税数额更为具体。现行政策按照企业实际安排残疾职工的人数,限额即征即退增值税,最高不得超过每人每年3.5万元。

(二)新政策实施过程中*市福利企业所面临的困难

新文件规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先的政策壁垒,在兴办福利企业投资方式上呈现多元结构,在用残疾职工比例上降低了标准,但在福利企业残疾职工的认定、残疾职工利益保障和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照新政策,*市80家福利企业中将有近60家面临政策转变带来的尴尬处境:

1、就20*年的年检报表来看,全市有20家小型福利企业,职工总人数不过十几人,在岗残疾职工不过六七个,这就达不到福利企业必须“安置残疾职工10名以上”新规定的认定标准。

2、新政策对残疾职工认定的标准与先前的认定标准不一致,新标准高于老标准。这就意味着在福利企业中将有一些原先认为是残疾职工的人员会变为“健全职工”,残疾职工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将有所下降,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性质和退税数额。

3、因退税方式的改变,部分原来安置残疾人数相对少,而产品科技含量高,税赋率高的企业就会出现退税数目远远低于先前的现象。用于交纳残疾职工各项社会保险、工资发放和有关费用的数额和所退税款持平,企业丧失由退税带来的利益空间,办不办福利企业意义不大。这样情况的企业,我市就有十多家。

与此同时,先前分析的*市福利企业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2)和(3)的情况在新政策下依然存在。

(三)加强*市福利企业管理的建议措施

面临新的福利企业管理办法,为加强*市福利企业管理,提出如下初步建议措施:

1、在福利企业新政策业务的宣传培训方面加大力度。首先通过分层次举办培训班,将新政策系统地传达贯彻下去,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对口业务辅导,使现有或拟办福利企业的方方面面吃透政策,从而在办与不办,项目选择以及确定规模,守法经营等方面作出正确决策。与此同时,通过宣传媒体开辟政策宣传专栏等多种形式予以广泛宣传,以便福利企业能很好的掌握政策、运用政策。

2、在与税务、残联等部门的联系方面寻求共识。通过沟通和协调,不折不扣执行新政策上形成广泛共识,确保残疾职工身份的认定工作能按新办法要求全面到位,同时确保福利企业退税能及时到位。

3、在残疾人权益保障方面做足文章。残疾人的利益保障是福利企业存在的基础。为此,应加强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宣传、监督、执法力度,确保福利企业残疾人合法权益能按照新办法全面实施到位,使福利企业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新*,加速*小康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4、在帮助福利企业解决面临的困难问题方面多措并举。福利企业既要保障残疾人利益,也要注意研究提高企业兴办福利企业积极性的措施对策。在福利企业、乡镇政府、民政部门、税务部门之间寻求新的利益平衡点。研究出台新的利益分配方案,以促使福利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利益平衡方面要向福利企业倾斜,参照同类企业既不减少乡镇政府的既得利益,更要兼顾民政税务部门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