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经济板块的思考

时间:2022-12-07 02:16:00

导语:发改委经济板块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发改委经济板块的思考

由*、*两镇组成的临沪经济板块总面积258平方公里、人口逾20万。该板块在临沪区位、外向开放、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区域内现有民资企业2000多家,外资企业200多家,已经形成了光电缆、机械制造、日用化工、电子资讯、皮革制鞋、新型建材和纺织服装等为主的产业群体。2004年全区域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7.8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7.4亿元,工业总产值151亿元。为使临沪经济板块更快、更好地发展,今年10月份,市委市政府对临沪经济板块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依托省级汾湖旅游度假区(正积极向上争取更名为江苏*汾湖经济开发区予以保留),组建*临沪经济区,建立“区镇合一、以区为主”的新型管理体制,这为整合区域资源、做大做强临沪经济板块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这是*经济社会生活的一件大事、好事,是加快实施我市城市化战略的需要,更是推动我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然而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的宏观经济条件下,新组建的临沪经济区的发展必将面临着许多困难。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许多已有的开发区正经受着政策优势不断弱化、旧有发展模式不适应新的发展环境、投资环境岌待改善等严峻考验,努力寻求开发区的“二次创业”,我们年轻的临沪经济区在这种挑战和困境下发展的难度更大,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如何来进行融资、如何创优环境等等都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下面对这些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参考。

一、高度重视规划工作

坚持规划先行,充分认识规划对临沪区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根据市委确定的“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招商、统一管理,营造优势,建设临沪黄金产业带”的总体思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集约发展、整体开发、有序开发”的原则,制定临沪区发展规划。发展规划要分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总体规划要立足258平方公里,以整体布局和功能配置为主,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现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产业、城市、生态相融合的特点,从而把临沪区不仅建成工厂林立、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而且建成人文环境优越、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和谐、文化品味高雅、江南水乡特色浓郁的现代化新城区。总体规划为概念性规划。

产业规划是发展的引擎。要走出“重基础设施建设,轻发展规划制定,产业门类过多,联系不紧密,难以形成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误区,要顺应国内外产业发展的潮流,依据国家宏观经济规划的要求,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抓住上海对外扩散、对外辐射的机遇,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未来需求为基础,合理科学地进行符合自身客观情况的产业定位,指明产业发展的方向和侧重点,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方向,加快推进产业创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产业体系。产业规划要强化比较优势、强化产业导向、强化整合提升、强化产业环境建设。力求做到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切合实际,发展战略思路合理,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重点以及相融合的保障措施(土地承载能力保障、产业投资功能分布、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招商策略保障、政府支持保障等)可行。另外,产业规划还应体现阶段性,各阶段应有明确的产业目标,要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目标。产业规划应尽量给出定量目标,并且要尽量深化、细化。为了更好地对产业规划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产业规划还应该规定相应的调整程序及思路。

依靠产业发展规划,改变靠随机式引进项目、被动式接受产业形成的状态,为主动地、有规划地培育和引导优势产业的形成;变单纯依靠大企业的龙头作用自发形成产业集群,为根据产业发展规划有意识、有步骤地积极培育和完善产业配套环境,着力延伸和强化产业链条。

产业规划中不仅要有工业,还要有服务业。临沪区要注重发展与区域集群密切相关的服务产业,加强生产生活配套及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另外还有一块是休闲度假产业。

二、管理体制创新

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市场的竞争,背后实质是政府行为的竞争,政府管理体制、行政机制不完善,就不可能提高运作效率,就不可能搞好经济。因此必须科学地构筑适应临沪区发展需要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赋予经济区较大的经济与社会管理权限,支持经济区在管辖的区域内自主进行改革创新,是促使经济区较快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临沪区采取“区镇合一、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是根据当前临沪区实际情况而作出的,只是在实际操作中要切实做到以区为主,逐步弱化镇的职能,做好区与镇工作的对接。具体来说我认为区内所有涉及经济方面的事情全部由区管委会具体负责,包括规划、建设、项目、资金等等,镇上的工作要逐步弱化到类似社区这样的职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事权集中、管理统一的领导机制。

同时要建立机构精干、办事高效的管理机制。经济区行政管理部门要强化规划、政策导向、公共秩序的监督管理,要建设高素质经济区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形成选优用优、效率优先的激励机制,努力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组建投资开发主体,拓展投融资渠道

对于新成立的临沪区来说,资金的需求很大,根据国家国土部门确定的土地投入指标(征地、基础设施等累计投入与土地面积之比)标准值东部2亿元/平方公里粗略测算,仅首期90平方公里的启动区征地、基础设施投入就将达到180亿元,而实事上随着征地拆迁补偿费用的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功能的不断拓展等,需要投入的资金可能会更多。如此多的资金从哪里来呢?市里已明确由财政注入的资金不会多,那么除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往往滞后于区域基础设施的投入)获得资金外我们必须要考虑其他的办法。

当前首先要尽快搭建一个融资的平台,组建一个投融资主体,把临沪区的经营开发权职能交给此投融资开发主体。从融资能力来看,该投融资主体目前要依靠省级汾湖旅游度假区。国家对开发区的清理整顿从2003年开始持续至今,国家对开发区审核的标准中明确规定取消省级旅游度假区称谓,把开发区定位为工业产业集聚区,并且一个县级市原则上只保留一个开发区,为此我市领导高度重视,不懈努力,尽力争取汾湖旅游度假区更名为汾湖经济开发区予以保留,通过艰难的、持之以恒的努力争取,目前已基本成功,国家将于日内公告通过审核的省级开发区名单。据国家发改委消息,国家在所有开发区审核通过后将出台一些有利于推动开发区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如土地、融资等。这对临沪区的发展是极大的利好,因此目前临沪区投融资主体一定要依托即将公告的汾湖经济开发区。

临沪区的经营开发权职能交给投融资开发主体后,必须进行市场化运营,并注重机制创新,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展开:

1、建立投融资市场体系。一是建立投融资信息体系与投融资招标信息系统,使广大投资者充分了解临沪区投融资信息和项目选择意向。二是构建贷款担保体系。以社会资本为主创立商业性担保公司;探索以企业或个人联合成立互助性担保公司。

2、广泛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一是利用好各种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建设银行贷款。在临沪区建立初期主要的可能还是要通过各类银行的融资。国家开发银行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支持力度很大,要努力争取。二是申请发行建设债券。苏州工业园区从2003年开始先后两次分别发行了10亿和12亿的企业债券。新的企业债券条例明年有望出台,发债主体等要求可能不像以前严格,临沪区可以积极争取。三是由市财政出一部分资金,并吸纳社会资金成立临沪区发展基金。

3、加强对临沪区市政资本的运营。一是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采用BOT方式引入资本投资建设。二是采用资本置换的方式融通基建项目建设资金。如租赁或拍卖,有偿、有限出让基础设施的冠名权、经营权等,实现资源利用的商品化。

4、探讨摸索将临沪区的经营开发编制成项目对外推介招商的办法。可根据临沪区发展规划,按照“一区多园”将临沪区划分成若干个园区,一个园区的经营开发为一个项目。政府把某一园区的土地开发、基础设施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在一定的特许期转让给有实力的国内企业或外商,该企业自筹资金建设和开发,并承担园内招商义务,引进项目入园。特许期满后,该企业将园内基础设施等实物资产所有权无偿转给政府。该企业的经营收益来源于两块:一是土地收益,包括出让土地收入和土地增值收入。只有在引进项目并落地后,土地收入才能变现;只有在招商成效显著时,土地才可增值。这样,该企业的收益直接与招商引资相挂钩。二是财政分成。该企业按照引进入园企业的若干年税收以一定的比例取得分成。政策上可视为政府对该企业投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运作成本的回报。这样,该企业的收益与引进入园企业创造的效益相挂钩。在具体测算该企业的收益时,主要有两点:一是要保证该企业对园区投资经营收益率大于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二是对土地收入的测算要区分商业用地与工业项目用地。只有这样,才具有可行性。

四、实现招商创新

招商工作是临沪区工作的重点,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量是临沪区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突出产业招商

随着国民经济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开发区之间的竞争已由过去较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优惠政策、廉价土地等)转变为整个产业链的综合竞争,优惠政策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正逐步下降,新的形势下,临沪经济区应从一开始即推行产业招商。“产业招商”是依托区域的比较优势,基于合理的产业定位,围绕产业的主导产品及其上下游产品来招商引资,引进高端产品生产技术,扩展技术链,营造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上的缝合断层、填补空白、调整结构,形成完整产业链,提升综合竞争力的一种招商模式。通过“产业招商”,可以建立以企业和产业间的各种投入品及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实现产业资源的全面整合和充分利用,使产业内整体交易成本最小化,实现整个资源效益和产业发展的最大化。“产业招商”能实现企业间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资源和产业服务体系的共享,提升产业的专业化水准。

(二)改进招商方式

一是加强管委会招商队伍建设,吸引优秀人才加入进来。二是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中介机构运营和重大项目推介招标机制,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二是创新主体由过去主要靠政府推动招商转向依靠社会力量共同招商,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

五、建设一流的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是临沪区自身实力的重要指标,决定着临沪区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和辐射力。是否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临沪区招商引资成功的关键。为建成一流投资环境,除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外,临沪区还应着力建设良好的物流环境和提升改善软环境。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为了保证投入――产出链条的有效链接,从生产资料到最终产品的巨额吞吐,企业产品的供、产、销的经济配置都需要物流业的高效配合。完善的园区内部物流、仓储等服务业,以及原料和市场地区与开发区间的物流运输网络将对投资者是巨大的吸引力。建议将规划建设的*现代光电缆物流中心建成光电缆、机械、电子等的综合物流园,合理配置功能,以节约物流资源,并提高物流中心的利用价值和增值能力。在软环境建设上,要更多地考虑如何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想投资者所想、急投资者所急,为投资者提供各种专业化咨询服务,让来到临沪区的客商能在细微处感受到临沪区舒适宽松的人文环境。另外,开通双语网站、设立企业服务热线,及时解答企业问题等等这些都会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临沪区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依靠科学合理的规划,高效创新的管理才能真正将临沪区打造成一个经济活跃、生态和谐的创业福地、人居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