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流通行政执法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12-07 11:31:00

导语:粮食流通行政执法的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粮食流通行政执法的调研报告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公布施行,在我国粮食工作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我国的粮食流通管理正稳步迈向法制化轨道。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自此在粮食流通管理上有法可依,并被赋予了行政执法权。随后,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理粮食流通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各地也相应制定了实施细则和相关配套措施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粮食流通的法规体系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然而,粮食行业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影响最深刻、最持久的领域之一,通过行政命令方式实施粮食流通管理的传统工作方式和方法并未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而彻底消失,粮食流通立法和依法行政也刚刚起步,粮食行政执法事业任重道远。

粮食行政执法,是指粮食行政执法主体行使行政职权,将普遍适应的粮食法律规范应用于具体的人和事,并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这是狭义的概念,广义的还包括粮食行政立法活动和制定一般规范性文件的行为。粮食行政执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当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行政职能转变不快,还没有从传统的行业内部管理转变到面向全社会依法管粮的轨道上来,粮食监督检查工作进展缓慢。二是粮食行政执法体系不健全,存在着机构、人员、经费不落实现象。三是粮食法规体系不健全,粮食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四是执法人员缺乏执法经验,专业素质不高,执法水平亟待提高。

要快速推进粮食行政执法工作,必须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建立健全粮食行政执法专业队伍

建立执法队伍,对粮食行政执法来说至关重要。“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了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执法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稳定和加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机构和人员,切实履行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管的职责,……”国家6部委颁布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规定:“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制度的建设,充实加强监督检查人员队伍。”由于国家没有出台组建行政执法队伍的具体规定,因此各地在建立执法队伍问题上,采取各自为战、各行其是的做法。主要的有这样几种:一是增设机构,增加编制,添加人员;二是增设机构,不增编制,人员在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内调用或兼用,三是在其它处(科)室挂监督检查处(科)室牌子,人员由被挂牌部门人员兼:四是机构和人员都不落实。

有的地区甚至没有了行政执法主体。因为在机构改革中,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变成了事业和企业单位,也就不具有行政执法主体地位。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律体系再完善,没有执法主体,法律制度也形同虚设。没有法律的约束,粮食市场决不会自然成为统—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粮食行政执法队伍,首先要成立专门机构,国家应对专门机构的名称、规模、职能等作出明确规定。若考虑全国各地隋况差异较大,,也可由国家作原则规定,各省政府作明确规定,没有行政执法主体的应要求其尽快恢复行政执法主体地位。其次要抽调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法律、业务素质的人员进入专业队伍,同时考虑引进法律人才,以提高执法队伍的法律素质。再次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政策、法律和业务的培训。培训要注重实效,并有时间保证,要强化法律基础知识培训,必要时可对执法骨干进行3—6个月的正规培训。培训不能全部采用以会代训形式,那样会使执法人员认为行政执法很简单而草率行事。最后要落实行政执法的专项经费。执法队伍要严格执法,就不能搞创收,自收自支,而要有纳:人财政预算的专项经费供其使用。或许有人认为建立行政执法队伍要增加政府管理成本,但与粮食市场混乱而需要政府宏观调控的投入相比,专项经费要少得多。

二、加快粮食法规体系建设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基础o,《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相蝴怖实施,是粮食流通立法取得的阶段性突破。但是我国当前粮食法律制度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粮食立法工作严重滞后于粮食流通的市场化改革,迄今为止国家还没有出台—部综合的粮食基本大法,系统全面的《粮食流通法》还在研究制定中。二是粮食立法缺乏系统性、稳定性。粮食立法基本上都是围绕当时政府的政策需要进行的,带有浓厚的政策背景,整体硼小陛差。更由于多年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不断地探索,许多粮食法规因政策的调整而失效。三是有的粮食行政执法依据制定得不尽合理、规范,需要进行修订。目前,粮食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出台数量为历史高峰,然而,有的规定只考虑粮食工作的片面性,没有从法理的高度去推敲,逻辑不严密,可操作性差。如有的规范陛文件规定:粮食收购经营者的水分超过安全储存标准的粮食不得销售出库。水分要低于安全储存标准才能销售出库的理由何在?依据何在?这在执法实践中很难操作。诸如此类不符合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客观实际的规定影响了粮食行政执法依据的严肃性。四是有的行政执法依据只做了原则规定,配套的实施细则迟迟没有出台,缺乏解决行政执法中具体问题的法律依据。五是有的规范性文件作为行政执法依据的条件不完全具备。有与上位法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规定相抵触的,有同国家以及上级机关的现行方针、政策相违背的等。规范性文件是在当前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对法律的一种过渡性补充,所以规范性文件要在具备作为行政执法依据的条件时方可出台。

要加快我国粮食法律体系建设,一是要确立粮食法律体系建设的目的,围绕目的制定建设规划,使粮食法制建设具有延续性、前瞻性,从而建立系统、整体的粮食法律体系。二是制定粮食法规规章要分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进行。由于粮食依法行政刚起步,不管是粮食行政执法主体,还是粮食市场主体,或者粮食生产者、消费者,都有逐步适应的过程。粮食购销市场化后,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入市的门槛和要求不能过高,否则,粮食市场就缺乏竞争性。因此,有些规定在现实中一时难以做到,就不必做明确细致的规定。可先做原则要求,待时机成熟或积累实践经验后,再作明确要求或调整,如最低、最高库存制度等。三是对已出台的粮食行政执法依据,要密切关注其在实践中的实施效果,用实践来证明其正确与否,不断修订和补充执法依据,使之完善。要学习吸收市场经济国家制度建设的先进经验,同时要结合本国实际,加快建设与完善我国粮食法律制度。

三、切实转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

由于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粮食行业是一个与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重要行业且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在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完善,各项经济法规还不健全的时候,一旦出现粮食相对紧缺或粮食市场混乱状况,政府采取强制管理方式颇为多见,很难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的深刻变革,是建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新体制。建立新体制,需要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实现职能转变。《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要求政府部门必须依法行政,因此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转变职能,实行依法行政,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

首先要实现由管理国有粮食企业向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行业的转变。要将以往直接控制、直接管理国有粮食企业的行政性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尽陕转向以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制手段和经济手段为主、间接调控的模式。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依照国家的粮食政策法规,按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对全社会不同所有制性质的粮食经营者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和行业指导。其次要重新定位粮食行政职能。按《条例》的规定,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粮食的总量平衡、宏观调控和重要粮食品种的结构调整以及粮食流通的中长期规划,负责粮食流通的行政管理、行业指导,监督有关粮食流通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围绕新职能,重新设计粮食行政机构的组织结构和具体管理职能。最后要实现由依靠行政命令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主要依靠行政命令来管理,今后要按法定的职权、义务、时限、程序对全社会粮食流通行业依法进行管理,因此要尽快完成从一般行政管理部门到行政执法部门的转变。

粮食行政执法对粮食行业来说是一个新课题,需要精心组织普法活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积极营造遵法、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环境,逐步形成与依法管粮相适应的社会氛围,需要进—步的实践和探索,不断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需要粮食行政执法主体的不懈努力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配合,从而使粮食行政执法工作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为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