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体系的几点看法

时间:2022-12-07 10:58:00

导语:粮食安全体系的几点看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粮食安全体系的几点看法

总理说:“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近几年,中央针对粮食生产不断下滑、供求关系偏紧的情况,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主要是实行“三减免”、“三补贴”,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实践证明,这些政策和措施对稳定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笔者认为: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对保证粮食安全固然重要,然而,完善粮食的储备体系、构建购销调控体系,加强粮食加工保证体系,规范市场预警体系,强化质量检测体系也不能忽视。下面就这些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谈点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完善粮食储备体系

面对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粮食市场的多元化,必须建立高效灵活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以加强对市场的调控。实践证明,政府对粮食市场能否有效控制,关键在于政府是否真正掌握了充足、随时可以动用的储备粮。因此,完善粮食储备体系是政府调节粮食供求关系、平抑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措施,也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必要手段。粮食储备体系的建立,要形成多层次的储备网络。除中央储备、地方储备外,还要建立社会储备,对粮食安全多加一道保险。

1、完善中央粮食储备。上世纪90年代初,为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我国建立了粮食储备制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增大,对保证粮食安全和对粮食市场的调节作用尤为明显,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中央储备粮的轮换制度不够合理,并且导致了储备粮体系的运行成本偏高。我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正确掌握有关粮食的政策和法规。《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第十条明确指出:“中央储备粮实行均衡轮换制度,每年轮换的数量一般为中央储备粮储存总量的20%至30%”。而七部委颁发的《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中规定了粮油的正常储存年限:长江以南地区稻谷2年、小麦3年,玉米2年、大豆2年;长江以北地区稻谷3年、小麦4年,玉米3年、大豆2年,食用植物油(四级)均为两年。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储备的品种数量、正常的储存年限、每年的轮换比例三者统筹考虑,例如:长江以北地区,储备小麦10000吨,我们就可以参考小麦的正常储存年限一年),分四年轮换,每年轮换2500吨,轮换比例为25%。这样即严格执行了有关粮食的法规和制度,又减轻了因每年轮换的数量过大,造成的购销粮食困难,还避免了由此引起市场粮价的波动。

另外,在储备粮的收购,经营、轮换上,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即做到储备粮的保值增值,减少财政负担,又起到调控粮食市场,保持市场稳定的作用。

2、加强地方粮食储备。地方粮食储备体系的建立,是保一方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必不可少的。然而,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粮食贸易市场的活跃,使一些政府官员误以为粮食资源充足了,市场可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因而粮食储备意识淡薄了,出现了对粮食储备工作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不作为的现象。有的地方政府不把粮食储备资金列入本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尤其是县一级政府对粮食储备重视程度很是不够。因此,要求各级政府要增强粮食安全意识。同志曾经强调“一定要有储备粮,年年储一点,逐年增多”。温总理指出“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对于完善地方粮食储备体系,一是粮食储备工作要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要坚决纠正“有钱就能买到粮”的错误观念,把粮食储备摆上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列入政府工作目标的考核内容,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不折不扣的完成粮食储备的规定指标。即产区储足三个月,每人每月又5公斤贸易粮,销区储足六个月,每人每月10公斤贸易粮。三是把储备粮资金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

3、重视社会粮食储备。社会粮食储备分为两部分,一是农民粮食储备,二是粮食经营企业粮食储备。

首先,提高对农民粮食储备的认识,做到“藏粮于民”。专家指出:我国农村2.4亿多农户,每年储存粮食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0%左右,是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蓄水池”。但是,国家粮食局最近调查显示,由于储粮设施简陋,方法不科学,造成农户储粮损失惊人。损失率在8%到10%,每年粮食损失量高达150亿至200亿公斤,折合金额高达180亿至240亿元。由此看来,在水和耕地资源日趋紧张、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粮食生产增收的潜力越来越小的今天,想法设法减少粮食产后损失,保证和提升粮食质量,开发“无形粮田”是粮食增产的有效方式之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不可少的措施。

其次,增强粮食经营企业的粮食安全意识。一是认真执行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经营者,必须按规定保持一定的库存量,并把它作为粮食经营企业的必备条件。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真正负起责任,对粮食经营企业按规定核定一定数量的合理库存,做为地方储备不足的补充。二是坚持按旬按月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上报粮食库存量,不得虚报和瞒报,粮食行政执法人员要定期检查,保证库存数量的真实可靠。三是国家对粮食经营企业给予鼓励和扶持,帮助他们完善粮食储藏设施,对信誉高的企业给予贷款支持,使他们增强粮食安全的意识,分担保证粮食安全的责任.

二、构建粮食购销体系

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粮油购销体系,是促进粮食流通,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粮食市场越开放,市场交易越规范,粮食就越安全。新型的粮食购销体系建设,就是要构建以国家和地方储备为主,以国有粮食企业和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基层粮站为依托,以农村粮食经纪人为积极力量的粮食购销网络。一是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库的作用。当市场粮价下跌,出现农民买粮难时,要大力开展保护价托市收购,保护农民利益不受伤害;当市场粮价上涨,粮食供应紧张时,就要经国务院和各级政府批准抛售储备粮,以平抑市场粮价,保持粮食市场的稳定,真正发挥粮食储备对粮食市场的调节作用。二是搞好现有购销网点的建设完善。经过企业改制后,国有收储企业减少,改变了粮食购销网点的布局,有的县一个镇不一定有一个网点,很不适应粮食物流的需要。这就要求各级粮食部门在巩固现有网点的基础上,搞好网点延伸,大力推广连锁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通过新建、改造、租赁等方式,扩大购销网点的覆盖面,拓展经营领域,提高服务功能。三是搞农村粮食经纪人队伍建设。国务院16号文件提出:“要培育农村粮食经纪人,开展公平竞争,活跃粮食流通”。农村粮食经纪人,就是我们过去说的粮贩子,是过去粮食部门的异己力量。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要求,要构建新型的粮食购销体系,离不开粮食经纪人的参与。所以,我们要把过去的“敌人”变为今天的合作伙伴,可以通过粮食行业协会,把这部分人吸收进来为我所用,为宏观调控服务,为国有粮食收购体系服务。四是要以人为本,以购销网点为依托托,大力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等活动,为粮食生产、人民生活和粮食安全服务。五是要抓好粮食批发市场的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强化市场功能。把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结合起来,形成高效有序的粮食市场网络体系。还要建立国际粮食贸易市场,虽然我国的粮食安全要立足国内,保持粮食的紧平衡。但是,还是应该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进行品种调剂,弥补部分粮食缺口,搞好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三、加强粮食加工体系

就目前粮食系统而言,粮食储备体系和粮食购销体系还基本健全,粮食加工体系随着粮食系统经营企业的改制,已经残缺不全了,而个体粮油加工厂大部分是家庭作坊式经营,属于无序经营,更谈不上形成体系。主要原因是:大型粮油加工企业少,粮油精深加工水平低,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粮油加工企业的发展。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没有完善的粮油加工体系,应急状态下就不能保证正常的粮油供应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农民生产的粮食就不能转化升值,就会挫伤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严重威胁粮食安全。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量加强粮油加工体系的建设。一是各级政府和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培育和扶持,做大做强粮油加工的龙头企业。其经营要向生产领域延伸,发展粮食订单生产,订单收购.通过“公司+基地”,“基地连农户”等多种形式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带动农民致富,实现企业和农民双赢。二是对以粮油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企业,特别是改制后的原国有粮油加工企业,要在流动资金贷款,技术改造,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加快形成以粮食精深加工和深度开发的优势产业。三是对农村个体粮食加工企业,粮食行政主管部门通过行业协会的形式组织起来,以增强他们抗御风险的能力。在粮食执法监督检查过程中,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严格执法的同时搞好服务。帮助他们改善仓储条件,完善粮食检查化验手段,提高粮食产品质量。这样通过逐级加强和完善,形成以大型粮食加工企业为龙头,以改制后的原国有粮食加工企业为骨干,以乡镇粮食加工为依托,遍布城乡的粮食加工体系。

粮食加工体系构建以后,主要应该抓好粮食的精深加工。我国粮食的精深加工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有关资料表明,价值1元的粮食经过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以增值3.7元,日本可增值2.2元。他们的粮食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3:1以上,而目前我国只有0.5:1。发达国家农产晶加工程度都在90%以上,我国只有20%—30%。可见,在粮食精深加工方面,在我国大有潜力可挖,大力开展以粮食为原料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以此调动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也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很好措施。

四、规范市场预警体系

建立和规范灵敏、准确的粮食预警体系。一旦出现粮食安全问题时,能立即启动调控措施,是粮食市场和社会保持稳定的重要保障。粮食预警体系包括市场预测和应急措施两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搞好粮食市场的监控和预测。粮食出现不安全因素首先表现在粮食市场供应紧张,粮价上涨,人心不稳定等方面。因此,应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控和管理,跟踪和把握粮食市场变化趋势,及时把国内、国际粮食生产、市场供应、储备等各种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以利于政府有关部门准确决策,化解和防范市场风险。二是粮食市场一旦出现风险要有切实可行的应急措施。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都要制定粮食应急预案,从目前情况看,国家粮食应急预案,省一级的粮食应急预案都已经出台,大部分地市也都制定了粮食应急预案,县一级制定的还很少,没有制定的要抓紧时间出台。真正做到出现国家级应急状态,按照《国家粮食应急预案》规定执行,出现重大应急状态,执行省一级粮食应急预案,出现较大应急状态,执行地市级粮食应急预案,一般应急状态,执行县一级粮食应急预案。粮食安全预警体系涉及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它的实施要有组织作保证,单靠粮食部门一家之力是做不到的,必须由政府来牵头,财政,工商、物价、公安、交通、粮食等部门共同参与,定期召开情况通报会,研究审议粮食安全应急措施,统一领导,协调运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粮食应急处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做好粮食的应急工作,保证应急状态下的粮食安全。

五、强化粮食质量检测体系

粮食安全的内涵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主要是数量的安全和质量的安全。保证粮食质量的安全必须强化粮食质量检测体系,粮食质量的含义是粮食的营养品质、食用品质、卫生指标、工艺品质、储藏品质等,这些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消费者的需求和利益及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粮食质量的检测对保证粮食的食用安全等方面的意义十分重大。建立粮食质检体系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今年8月国家粮食局在北京召开了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质检体系建设工作座谈会,在会上国家粮食局副局长任正晓指出:“建立国家粮食质量检测体系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履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的粮食质量监管职能的需要,是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确保城乡居民粮食食用安全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执行《粮食质量监管办法(试行)》和有关的法规,严格执行粮油质量标准,搞好粮食品质的测报工作,通过对粮食的品质测报,引导农户合理种粮,使国家,农民和企业都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同时各级都要抓好粮油质检人员的培训,制定质检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粮油质检队伍,以适应粮油检验工作的需要。为粮食食用安全保驾护航。

粮食的安全涉及方方面面,总的来说,粮食生产的安全是关键,粮食的储备是保障,粮食的购销和加工是手段,粮食的安全预警和粮食质量的检测是措施。只要各行各业携手联动,尽职尽责,保证粮食立足国内,保持粮食的紧平衡,实现粮食的安全是有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