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的保证调研报告
时间:2022-12-07 10:38:00
导语:粮食安全的保证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家统计局七月十六日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夏粮产量为12335万吨,比上年增产260万吨,增长2.2%,连续六年增产。
2009年睢宁县小麦成本调查于6月底结束,与2008年相比,呈现“三增三高”态势。“三增”即一是面积增长,全县调查结果2009年收获小麦115.5万亩,比2008年增加13.5万亩,增幅为13.2%。二是单产增长,2009年全县平均单产达到834斤,比2008年的810斤增加24斤,增幅近3%。三是总产增长,2009年夏粮小麦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达到9.6亿斤,比2008年的8.26亿斤,增产1.34亿斤,增幅达16.2%。
“三高”即一是小麦优质品种占比高,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优良品种推广种植比重逐年提高,全县小麦优质品率达到78%以上;二是生产总成本高。今年小麦亩生产总成本为551.03元,比去年增加59.5元,增幅12.11%。成本增加的主要因素有:化肥价格的上涨使亩成本增加22.03元,春旱灌溉使亩灌溉费增加16.84元,农民添置农机具带来固定资产折旧亩分担增加6.48元,用工量与工时费的增加带来亩用工作价助长了25.28元。三是农民出售小麦的价格提高,使小麦亩收益增加。调查显示今年农民出售小麦的平均价格为1.66元/公斤,比去年提高0.15元/公斤,由此拉动小麦亩增值61.02元。从上述分析来看,小麦的生产不仅单产创造了新高,而且种植面积也创造了新高,由此实现总产再创历史新高,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其根源,主要是党的稳定的惠农政策所带来成果。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种粮直补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自国家实行农民种粮直接补贴以来,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政策的实施,不仅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在我们黄淮海平原地区,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粮食作物复种指数,使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20*年睢宁县农作物实际种植面积为274.25万亩,比2006年266.33万亩,增加了3%,全县复种指数为192.5%。而2008年的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又创造了282.35万亩的新高。同时出现了国家给予补贴的粮食品种种植面积保持基本稳定,特别是小麦的种植面积在逐年扩大,而产量低、不享受补贴的小杂粮品种,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农民增收比较明显,种植效益较高的瓜菜等高效产品。
二、国家科技支农政策优化了品种结构、促进了粮食单产提高,增加了农业产出值。国家良种补贴政策和科技强农措施的出台并付诸实施,有效激发了农业科技人员推广高效新品种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对扩大优良农产品的推广产生了明显效果,不论是优良小麦品种还是优质水稻品种的种植面积都在迅速扩大,2009年睢宁县优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水稻种植也逐步减少了杂交籼稻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了优质粳稻的推广面积,使农民种种植收益大幅度提高。为鼓励农业科技工作者更好的贯彻执行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激发他们为农服务的热情,同时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关爱。睢宁县委县政府对评选出的“睢宁人民的好干部”——县农业局农技推广站站长席远顺同志给予了20万元的高额奖励,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一奖金额度不仅仅是打破本地区个人奖及记录,更体现了对发展农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关怀。
三、积极的耕地保护政策,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稳定了粮田面积。睢宁县在建国初期的1949年,全县耕地面积达到217.82万亩,当时人均达到3.7亩。而到了1987年,睢宁县可耕地面积已经减少到152.92万亩,当然,在这期间主要是兴修水利建水库和开挖徐洪河、徐沙河、新龙河以及修筑乡村道路占用了大面积土地,但是在后期的乡镇工业用地以及农民建房用地方面存在着不合理的占用现象。近年来,在国家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的控制下,通过农村的滩涂河畔荒闲土地的治理改造,以及严格控制工业用地的审批,基本保证了可耕地的红线。国家种粮直补以及综合补贴,特别是减免农业税的政策极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一些原来因年轻人外出打工二撂荒的土地,又重新种上了庄稼;农作物的复种指数大大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土地产出率。1987年,睢宁县全县耕地面积152.92万亩,粮食种植总面积为206.84万亩;到2008年,全县共有可耕地面积约150万亩,而粮食种植总面积达到212.4万亩(这期间还重点发展了瓜果蔬菜等高效农产品类作物的种植,全县瓜菜面积超过48万亩)。
四、完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确保粮食丰收的根本保证。金国以来,特别是在1956年以后我国大规模的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民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功不可没。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全面发展工业经济的时候,忽略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部分农田排灌设施缺少维修和养活,降低了应有的功能。进入新世纪,党中央一直关注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工作,提出: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三农政策十字方针,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睢宁县目前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10.84万亩,占可耕地面积的75%左右。因此,面对春季严重的旱灾,政府早决策,早行动,并对抗旱经费给予补助,确保了夏粮再获丰收。
2009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全国夏粮“六连增”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也是对粮食“两丰一平一减”周期的重大突破。如何贯彻中央的精神,怎样确保粮食的更加稳定的生产,真正实现国家粮食安全,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是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稳定财政支持的力度。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继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防灾抗灾科技支撑能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劳动收益率。
二是不断完善种粮补贴政策,增强农民种粮的信心。国家实行的粮食直补政策,对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生产,实践证明产生了明显效果。国家的粮食补贴、农资增支补贴政策的实行,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小麦连续五年种植面积与单产并增。耕地复种指数连创新高,但从一些地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审计调查结果”来看,还存在者“补贴面积核定与实际种植面积存在差异”等问题。对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全覆盖,扩大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范围还大有文章可做。对此提出以下建议:1、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政策要长久的坚定不移的执行。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既体现了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国家对农民情理之中的回报,也是对农民“予”的机制的创新。同时、实施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也是我国粮食风险基金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这是国家支农方式的重大改革,是落实党的“多予少取”方针的重要举措。几年的实践表明,这项改革对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是行之有效的。2、逐步提高粮食直补水平,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3、实行与粮食生产挂钩的直补方式。与粮食生产挂钩是我国直接补贴方式选择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改进直接补贴方式的基本原则。直接补贴虽然有促进农民收入提高的目标,但更主要的目标还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因此,从我国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目标而言,脱钩补贴方式具有许多不适用之处。因此,直接补贴方式选择应该与粮食生产挂钩,而不应该与粮食生产脱钩。这方面还大有探讨之处。
三是要继续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粮食品价格合理水平。要密切跟踪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适时加强政府调控,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努力避免农产品价格下行,防止谷贱伤农,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适时启动最低保护价收购价政策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按规定落实各级储备粮规模适,是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民受益的重要手段,这项政策必须长久的坚持并完善下去,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 上一篇: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研究论文
- 下一篇:会计的国际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