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2-12-01 02:05:00

导语: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调查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调查报告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农民增加收益、富裕起来的一条康庄大道,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早在1990年邓小平就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他还指出:总不能把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那有什么希望?邓小平这一段话明确地指出了小块土地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必然要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指出: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国家政策允许并鼓励的。

一、江庄镇农田耕地现状分析

(一)全镇农田耕地现状

20*年末,江庄镇拥有农田面积6.34万亩,农业人口3.0万人,农业劳动力1.85万人,占农业人口的86.8%,主要为老人、妇女儿童。全镇有14个村民委员会,35个自然村,其中农业户8326户,人均耕地2.1亩,户均耕地7.56亩,户均地块6块,大的地块2亩左右,小的地块1分、几厘,由于地块零碎,很难适应大型机械作业,老百姓只能靠人力耕种,因为地块较小不好耕种有的农户便栽树甚至荒芜不种。据统计这样直接影响耕地2千余亩。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到每家每户,承包地之间都留有分解带,据不完全统计共闲置土地千余亩,不仅浪费了土地的使用率,更增加了土地纠纷的几率。这种零碎土地不仅增强了农民的劳动生产强度,还影响粮食产量,更直接影响农民收益。

(二)全镇农业生产状况分析

1、农业生产基础薄弱。

一是自然资源贫瘠。江庄镇虽然人均耕地2.1亩,但是我镇属于丘陵高亢地区,土质不是太肥沃。据统计,全镇小麦平均亩产653斤,大豆平均亩产320斤,玉米平均亩产681斤,孬的年景产量还要低,土地就只有生存保障的功能,没有条件承担增收的功能了。耕地在我镇,对绝大多数农民而言是一个“生存资料”,每户农民靠种几亩耕地,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是难以有较大增长的。从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来说,“20*年农业降到了15%以下,而农业中的劳动力占全镇劳动力的50.7%,用50.7%的农业劳动力去分享15%的农业产值,农民的收入是无法提高的。”近几年党和政府为了帮助农民增收,虽然召开了许多会议、出台了不少政策、采取了许多措施,如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民在一亩二分地上做文章、什么挣钱就种什么、农业产业化等等,但收效甚微。

二是农业投入不足。我国农业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造成对农业投资不足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小块经营。据统计资料显示,“吸收外商投资的农业,其利用的外资在我国全部利用外资中所占的比重仅为1.29%,大大低于工业吸收外资58%的水平,也落后于第三产业38.9%的份额。”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吸引力也是比较弱的。“我国农民每年人均吸收外资仅0.5美元,只及发展中国家人均吸收外资的1/20。20*年,全镇农业投资4875万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额比重仅为7.4%。

三是农村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农村文化素质低,目前农村人口的文化状况是“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人口占农村89.04%,”其余的基本上也只具备高中文化。经营农业的只是老人、中年妇女、儿童(被人们戏称为“603861”部队)这样一个弱质群体。据统计,我镇农业经营状况也基本上是这种格局。

2、农村耕地抛荒现象严重。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现代化。近几年,在农村许多地方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耕地抛荒现象。20*年末,全镇拥有耕地面积6.34万亩,农户8326户,户均耕地7.56亩,户均地块6块,大的地块2亩左右,小的地块1分、几厘。据调查,我镇也存在抛荒现象,尤其是一些土地贫瘠的地块,据不完全统计约有500亩土地。这样就造成农业生产要素或生产手段不论它的先进程度如何、实施发挥的效能如何,它的利用都被规定在一个狭小土地这一层次上。小规模家庭分散经营决定了只能以人力加畜力的手段操作为基础,排斥资金技术集约,阻碍技术进步发展及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增加。一方面土地过于狭小影响了机械作用的效率,使用机械耕作很困难,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地块过于狭小使得多种机械作业难以施展,从而限制了农业机械类型的增加。加上土地小块经营农户经济实力差、资金少、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都会遇到很大困难。这表明分散、零碎的一家一户农村承包制的经营方式与农业现代化不相容,是阻碍农业现代化的最大因素。

3、进行了土地流转有益尝试。

全镇各村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地流转现象,流转土地约4000亩,主要是“徐州正合新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土地约1000亩,带动农户1500户,用于种植多彩甘薯,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给我们做了有力尝试。徐州龙兴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土地600亩,用于种植双孢菇,目前已建成菇棚600冻,栽培面积达到60万平方,目前已发展成为集菌种供应、技术指导、加工销售一条龙的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他们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为我镇的土地流转工作开辟了道路,积累了经验。其余的为一些常年在外打工户和在外地做经营的工商户,约占24000亩,他们在亲缘关系内自由流转,为我镇的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条件。由于土地流转规模大、速度快,耕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已成为农业的发展趋势,适度规模经营已显示出优越性。所以我们要逐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机制,营造有利于发展规模农业的环境,推动规模经营在小块土地承包制基础上的发展和完善,发挥规模经营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效能,促进我镇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4、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土地不再是农民的唯一生存手段,承包土地大量转移,发展规模经营已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不仅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能的。一是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例的下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可能的。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民收入来源既有家庭经营收入(主要指农业收入),又有劳动者工资收入。从农业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在农民收入增长中比重看,农民来自农业收入不仅没有增长,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来自外出务工收入,外出务工收入占全国农民平均收入比重为“1990年为9%,1995年为15.4%,2000年为23.6%,”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和新亮点。据调查显示:我镇外出打工收入占农民平均收入的比重为“2006年为52%,2007年为58%,20*年为66%,20*年的农民收入76%来自非农业。农民在比较利益驱动下,农民对经营小块土地越来越不感兴趣,农村土地粗放经营、抛荒是其表现,这为土地向适度规模发展提供可能。二是农民大量外出打工、经商,土地流转快速发展,发展规模经营是不可避免的,是事实。在土地低收入的“推力”和非农产业高收入的“拉动”下,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并逐年呈上升趋势。

二、探析区域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现实意义

世界多数国家经验和我国沿海地区农业发展经验表明,提高农业生产集中程度,发展规模农业,以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是行之有效的做法;把小块土地集中连片,按照效率原则重新配置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促进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因地因需制宜,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和农产品商业基地建设,使农业生产经营向专业化、市场化的方向推进,在取得规模效益的时,又取得市场效益,解决农业效益低的问题;推进规模化农业经营有利于培养出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企业家、新型农民,增强农业的凝聚力,使一批年青有为的生产经营能手、技术骨干转移到农业生产上来,把农业当成主业。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

(一)巩固粮食生产基础性地位。

“民以食为天,无粮不稳”,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产业,只有农业基础得到了巩固,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能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几个大台阶,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转变。“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吃饭的问题,”人民生活在总体上基本实现了“小康”。同时,我国农业目前还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业与工商业相比,除了面临工商业存在的市场风险外,还要面临自然灾害的风险;农业生产条件还相当落后,农业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农民还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因此,发展规模经营是使我国农业向现代的高效的强质产业的必然选择。

(二)提高农业生产投入产出。

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历史证明,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贯彻执行,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稳步发展。可是小块经营摆脱不了我国农业弱质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能使我国农业向现代高效强质产业发展。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家庭联产影响农户生产性投资行为积极性问题还是我国农户承包土地规模大小制约了农业规模化投入的增长,增加了规模化投资的困难与成本,同时均分土地的农业分散经营方式导致从耕地上带来的收入极其有限,农民仅仅把土地当作维系生活的手段,不愿把有限资金投向农业,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因此要吸收农户对农业生产性的投资,改革一家一户的狭小经营模式,适度扩大农耕地规模,是吸收农户对农业生产性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户家庭经营的耕地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农户进行农业生产性投资,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比例。我国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家庭农业不可能“致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农民增加收益、富起来的一条康庄大道。

(三)化解各地不同程度的耕地抛荒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耕地抛荒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即有经济原因——种植业经济效益下降导致抛荒;自然原因——农业生产突变风险性导致抛荒;制度原因——农地资源配置呈现非市场化,致使耕地流转不畅而抛荒等。在上述多种原因中,造成耕地粗放经营、大量抛荒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在小块土地上种田赚不了什么钱,不划算。同样的劳动力就业于第二、三产业的年收入数倍于农业,使农业种植失去了对劳动力的吸引力而抛荒。况且,今天的农民的欲望不是温饱而是增收,而家庭小规模经营不能使农民增收致富,因而就出现了农田抛荒。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创新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改革以土地分户承包为主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促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因为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使种田的人有田种,不想种田的人放心走;可以实现耕地由劣质的使用者流向较优秀的使用者,向种田能手和现代经营者适度集中;可以促进工商业、个体大户、外商投资农业,建设公司式的农业和庄园式的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可提高农地利用率,实现规模效益。

(四)有利于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业劳动力在镇内或外出打工、经商,由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并且,他们有文化,有技术,适应能力强。社会发展的规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在第一产业中就业的人会越来越少,第二、第三产业中,特别是在第三产业中就业的人会越来越多。怎样使我镇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发展乡镇企业是解决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小块土地经营使大量劳动力沉淀于小农经济,限制了农民离开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农业人口占全镇人口的93.7%左右,我镇农村现有劳动力2.13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约1.28万人。”,以我镇目前发展情况看,我镇属于新型工业发展镇,通过这几年的发展,乡镇企业已具有一定规模,可吸纳劳动力6000余人,随着龙山水泥、海丰镁业,成日钢铁,永固钙业等厂的投产,可新增4000个就业岗位,为剩余劳动力就业创造了机会,提高了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承载能力,更为适度土地规模经营创造了难得的机会。

(五)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所谓农业现代化,就是把建立在感性经验和手工工具基础上的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管理方法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贯彻执行的最大优越性是,打破了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目前一家一户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是以土地均分为基础,土地好坏、远近搭配的平等条件进行分配的。这种土地分配办法把一些成片的土地因多户共同承包而划得狭小而零星,使得各农户承包的土地地块分散而零碎,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狭小分散经营限制了先进生产手段的采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式上看,由上世纪80年代“离土不离乡”为主要转移方式到目前跨省流动。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农民乐于接受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可能的,根据对农户问卷调查的1000人中,在土地承包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农民对承包土地的转让、转包与出租的权利认同程度为86%。事实上土地的流转不仅早已存在,而且规模之大,速度也快。

(六)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

从农业内部本身来说,就是要改革目前农村分散狭小的一家一户的小块经营方式。因为农民小块土地经营不能从根本上促使农民离开土地转为非农业生产者,具体说是:其一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家一户小块分散经营虽不能使农民致富,但给广大农民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险”和“就业保险”,社会震动较小,这样可能因此加重农民的念土情结,农民没有稳定的、可靠的非农产业就业岗位是不可能放弃土地去从事非农产业的;其二一家一户小块分散经营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忙时需大量劳动力务农,由此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完全转移出农村,农业缺乏推动力。正因为如此,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上出现兼业性和波动性。这种转移的兼业性和波动性的特性,除了导致农业的粗放经营、阻碍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外,同时也限制了农民在非农产业领域的奋斗、进取和创新精神的发挥,影响了非农产业大军的稳定成长;其三,家庭承包制的小块经营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传统经营方式的农民经济意识是:农本商末、重农抑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部分人依然满足于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的田园生活;因循守旧、求稳、忍饥就闲、害怕冒风险进入其他非农行业。上述传统思维方式、观念的存在无疑制约着农民对非农业的参与,不利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转移出去,农业经营不可能达到适度规模。因此要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必须改变传统小农意识存在的小块经营的家庭承包制的生产方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经营。规模经营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既优化了农村劳动力结构,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三、途径探析

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是利益比较低的弱质产业,很多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投入多、产出少,农民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如何改变当前农业的弱质性?笔者认为,其途径是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经营。

首先,可以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这种模式能发挥公司的运作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这种机制能提高农户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其次是村集体主导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发挥村两委、村级经济合作组织的主导协调作用在不改变承包权的前提下,实现耕地有序、有效流转。主要方式有两种:村集体转包直接经营,村集体代耕代种。这种模式比较好推行,因为广大农户普遍对村两委比较信任,有村集体主导,他们认为比较安全、稳妥。同时,又能发挥村两委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从而提高基层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更加有利于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种粮大户转包模式,在自愿、公平的基础上,农户直接把土地转让给种粮大户,这样可以直接利用他们的经验、技术。这种模式发展比较平稳,但由于受经济实力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