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医疗卫生服务及落实惠民政策调研报告
时间:2022-11-30 03:51:00
导语:县医疗卫生服务及落实惠民政策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关系到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村卫生工作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也关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按照县委、局党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结合卫生工作实际,我们组织局医政股、农合办等相关股室,对我县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一)认真组织实施了农民健康工程
1.强化了领导。全市农民健康工程工作会议后,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并将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列入县政府工作目标,列入为民办实事内容。成立农民健康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县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根据实际,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并将任务层层分解。县政府与各镇签订责任书,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制,确保农民健康工程顺利实施。同时,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民健康工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社会氛围,形成了社会关心、全民参与、支持农民健康工程的良好局面。
2.加大了投入。一是认真落实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卫生厅《关于政府对农村卫生补助政策的意见》,逐年增加卫生事业投入,并积极调整卫生经费支出结构,增加的投入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二是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资金。遵循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调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标准。与此同时,安排农村特困人群医疗救助经费,建立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三是建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按照省财政厅、卫生厅《关于加强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县财政按每人每年2元的标准设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镇、村卫生机构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补助。四是加大对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基本装备的投入。去年以来,对全县镇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基本装备进行了更新改造,同时,增加了镇卫生院业务技术骨干以及医务人员岗位培训,提高了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创新管理规范服务,提高保障水平
我县的新农合工作在市卫生局和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支持下,逐步探索建立了以“四项机制”为重点的管理新模式,提高了农民参合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受益水平,提升了全县新农合运行质量,参合率由2004年的60.19%上升到2009年的97.47%,住院补偿比也由26.88%提高到42.65%。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创新模式,建立健全“三定”筹资工作机制
抓好新农合筹资工作是推行新农合制度的资金基础,我县在2004年新农合启动之初,县、镇、村三级干部进村入户,宣传新农合政策;采取与参合农民签订参合协议书,发放《告参合农民的一封信》等多种措施推动筹资工作。但是,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群众的认同程度逐年提高。我们适时推出了定标准、定时间、定地点的筹资工作机制。
一是科学制定筹资标准。根据上级的要求和我县实际,确定筹资标准。筹资标准在充分征求农民代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每年变动一次。
二是确定群众参合缴费时间。县政府确定每年11月为下年度群众参合缴费月,各镇用1个月时间完成筹资计划,并完成参合人员信息录入和下年结报程序升级等工作,确保新一年度的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设立固定的缴费点。为方便群众缴纳参合资金,全县360个行政村设立了新农合固定缴费点,悬挂统一标牌,明确专人负责收缴资金。
实践证明,这种办法不但得到基层干部的支持,同时也得到参合农民的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节约了大量的筹资成本。2007年11月,全县仅用了一周时间,完成了当年度的筹资任务,参合人数达到85.8813万人。
2.、优化服务,建立新农合实时补偿机制
我县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着力构建适应新农合工作需要的市、县、镇、村四级新农合信息网络服务平台。
一是构建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从2004年起,我们陆续添置了三台惠普服务器,通过百兆光纤实现了以县合管办为中心的县、镇两级计算机网。2006年,我们又将18家市级、360家村级定点医疗机构纳入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了市、县、镇、村四级联网。
二是实行了新农合联网实时补偿和监测。我们通过网络将18家市级和全县三级定点医疗机构的资料通过电信宽带,24小时不间断向县合管办微机中心传送,由中心服务器统一核算后,再将补偿结果传至相应定点医疗机构计算机服务终端,保证了补偿标准统一、准确、及时,避免在补偿过程中出现差错或人为的舞弊现象,确保了补偿的公开透明、公正合理。同时,还随时监测到每个病人的用药、检查和诊疗信息。
3.、创新管理,实行住院补偿网上确认机制
我县年度门诊补偿约200万人次,补偿支出约占基金总额的近三分之一;住院补偿约3.5万人次,补偿支出占基金总额的三分二之多。针对门诊补偿人次多,但基金支出相对较少,住院补偿人次相对较少,但基金支出相对较多的问题,我们实行了门诊补偿上限控制办法和住院补偿网上确认制度。
一是严格门诊补偿约束机制。在实行刷卡补偿制度的同时,配套完善了门诊补偿上限控制、门诊补偿年度上限实行参合家庭二倍筹资标准、慢病为四倍个人筹资标准、特殊病种不受此限制的约束机制。
二是明确就诊医疗机构医师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参合病人住院后,经接诊医生核实无误,开具一式二份的住院费用补偿审批单,住院处录入参合人员信息。
三是建立住院补偿网上确认制度。在落实就诊医疗机构医师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推行住院补偿网上确认制度。住院补偿网上确认是指只有通过网络确认的住院费用才可补偿;未通过确认的,补偿程序自动拒绝补偿。同时实行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办法,逐级管理,方便实施,形成了四级定点医疗机构、县合管办为连环的相互约束机制。
四是明确各定点医疗机构对就诊病人核实职责。参合住院病人信息经新农合程序自动传至所属卫生室及县合管办,卫生室新农合补偿程序首先自动弹出要求核实的对话窗口,卫生室人员在四十八小时内完成核实上报工作,核实后的情况先后传至就诊医院、所属卫生院与县合管办,告知程序是否可补偿此病人住院费用;传至所属卫生院,由其监督卫生室的核实工作;传至县合管办,供县合管办了解卫生室核实的情况及监督工作。
以上措施的实施,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技术,较少的人员、较少的资金实现了住院补偿稽查关口的前移,稽查的全覆盖。解决单纯现场稽查难度大、纠偏滞后的问题。
4.积极探索,建立以单病种管理为主的费用控制机制
2006年4月,我县启动了单病种管理工作,开展了住院按病种结算,阑尾炎等16种疾病纳入了单病种管理范围。目前,已基本形成较为全面的政策框架和操作规范,全县26家具备相应诊疗条件的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开展了单病种管理。至2006年以来,全县按病种结算病例31102例,补偿总额2341.91万元,节约医药费用360多万元,补偿比相对提高17.6%。
一是确定单病种补偿的病种。依据新农合中心管理系统选择2004、2005年度发病率在前60名的疾病,再根据诊断简单、治疗手段单一、愈后良好的原则,再次精选,最后结合我县实际,选出了19种病种来实施单病管理。
二是制定各病种的收费上限。依据2004、2005年度县、镇两级费用统计结果与目前各医疗机构实际收费数据,计算出各个病种的费用中位数,以5%的标准差,95%可信区间范围,均取下限为拟定收费标准。综合上述两个数据,以最低数据为两级医疗机构的收费上限。
三是制定各病种的补偿标准。依据上二年度新农合基金数、参合人数、实际补偿率,推算出新年度理论住院补偿比,再考虑到风险因素及补偿标准相对统一的原则,制订新年度单病种补偿标准,2008年度,我县二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比达62.6%,一级定点医疗机构实际补偿比达75.3%。
四是制定单病种补偿实施办法。为引导参合农民合理就医,解决农民看病贵问题,进一步明确各定点医疗机构的权利与义务,借鉴外地新农合管理先进经验,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实施单病种补偿办法。
我县通过推行单病种管理机制,一是激活了农民的健康需求,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由于规定了费用上限,患病农民知道了自己需负担的比例。原来那些不敢看病、害怕住院的患者,现在患病后,能主动检查、治疗,在一定程度实现了早发现、早治疗,保障了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二是大幅度降低了医疗费用。我县实施的按病种补偿结算,与2005年同级医院、相同病种费用均数比较,一级医院平均降幅在12.9%,二级医院平均降幅在22.6%。三是引导患病农民合理就医。自2006年4月实施单病种管理以来,到今年4月底,患有此类疾病的病人,91.1%的此类患者在镇级医院就诊,不但减轻了县医院的压力,同时也切实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四是给医院管理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促进了医院质量、经济、信息等方面管理学科的发展,并通过实际费用与收费上限的对比,帮助医院找出成本控制的重点,降低医疗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三)强化行风整治,提高群众满意度
先后制订了《卫生行风和职业道德建设工作意见》、《全县卫生系统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的实施方案》,强化了对《徐州市卫生系统行风和职业道德建设教育读本》等相关知识的学习。采取得力措施,以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为重点,切实遏制了卫生行业中的不良风气,严历打击收受回扣、“红包”、开单提成、乱收费等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各家医院均设立了“病人投诉信箱”和监督投诉电话,建立了医务人员不良行为登记制度,开辟了政务、院务公开栏。利用新闻媒体及单位宣传橱窗等,对常用药品价格、常用收费标准、日常门诊等与病人有关的工作进行公示,有效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
二、存在的问题
1、如何应对逆向选择,以实现较高的参合率。所谓的“逆向选择”,是指医疗保险的投保者为健康风险高的人群所集中的现象。如果医疗保险并不免费,那么总有一批自我感觉健康状况良好的人选择不参加,而健康状况不佳的人更愿意参加。迄今为止,各试点地区为了动员广大农民参合,可谓出尽法宝。
2、保障力度不足。新农合的保障水平不高,参合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其费用一般也只能报销40%左右,很多地方甚至更低。这就意味着即使参加了新农合,农民在看病时基本上还是自费病人,颇有一些参合者感觉参合无济于事。解决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提高新农合的筹资水平,一般而言至少要提高到当地人均医疗花费水平的70%。医疗保险的研究表明,为参保者提供百分之百的保障是不经济的、没有必要的,因为参保者在没有任何支付压力的情况下有可能会“无病呻吟”、小病大看,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问题。为了防范道德风险,要求参保者在寻求医疗服务时自付一部分费用是必要的,30%的自付率足以遏制这一问题。
3、另一个问题是,新农合的运作成本谁来承担?由于新农合是自愿性医疗保险,而且目前普遍存在保障力度不高因而缺乏吸引力的问题,因此宣传动员组织工作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新农合本身的运作,尤其是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也需要人力物力。但是,所有这些运作成本,目前一般均由地方政府,尤其是负责具体实施的县卫生局来买单,而县卫生局财政苦乐不均的情况相当严重,财力不足的县自然感到无力落实新农合的工作。在实地调查中发现,相当一些地方新农合基金管理的监督委员会成员完全是在义务劳动,其工作质量和可持续性相当令人忧虑。
三、下一步将要采取的措施
一是建立新农合筹资动态增长机制。以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的2-3%为标准,确定个人缴费和财政补助标准。2010年我县为人均筹资额将提高到150元以上,其中各级财政补助不低于120元。
二是建立合理的结报补偿机制。坚持大病统筹,以住院补偿为主、适当兼顾门诊报销的原则,及时调整和完善补偿方案。
三是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相对统一补偿方案和补偿模式,定期公示基金收支、使用情况,实行基金使用跟踪管理制度。加强经办机构建设,落实好工作经费,加快推进全省新农合信息资源联网管理,确保合作医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建立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认真执行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严格控制非目录内药品的使用比例。改革新农合基金结算办法,积极探索按病种结算等办法,切实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力度,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促使定点医疗机构更新服务观念,转变服务模式,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此外,要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特困群体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努力形成覆盖全体农民、比较完整、具有*县特色的健康保障体系。
- 上一篇:县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 下一篇:农村卫生改革发展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