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加快工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11-25 09:27:00

导语:产业集聚加快工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产业集聚加快工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加快产业集聚是我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产业集聚是生产力实现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地域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加快产业集聚是优化资源配置、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的工作平台。加快产业集聚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过程。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作为我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选择。根据江解办法[2008]3号文件的要求,围绕项目建设,打造中国汽车零部件配套基地开展“解放思想促进柳江发展十大调研”活动和“查找影响柳江发展十大障碍大讨论活动”,我局对我县促进产业集聚,加快工业发展方面组织调研,现将调研报告如下:

(一)产业集聚基本情况

目前,在柳江县行政区域内,已经形成2个特征较为明显的产业集聚群,主要分布在第一、二、三工业开发区、基隆综合开发区、新兴工业园,穿山、进德、都龙工业片区。

汽车及零部件业产业。依托柳州市拥有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一汽柳特等中国三大汽车整车厂的城市的优势,加快汽车及零部件业发展,已集聚了广西柳州运力专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乘龙专用车有限公司、柳州绰丰柳机内燃机有限公司、柳州柳新汽车冲压件有限公司、柳州金锻方盛工业有限公司、柳州市双飞汽车电器配件制造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了以专用车、发动机、冲压件、锻件、传动轴、弹簧、线束等为主,拥有近千种产品,产能超过50亿元以上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主要配套柳州市三大整车厂及柳工,同时也为北汽福田、海南马自达、云南一汽红塔等厂家配套。2007年汽车及零部件发展到10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7家。全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0亿元,增长49.7%,占全县工业总产值29.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64亿元,增长33.1%;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4.9%;上缴税金1.1亿元,增长37.5%;2007年12月,由柳州市鱼峰橡塑料厂与清华大学核能院、广西北航工程技术研究院共同研制的“氟氯醚高性能复合缠绕燃油胶管”通过鉴定,填补了广西汽车配套产品的一项空白。柳州乘龙专用车生产的福狮牌车厢、福狮牌搅拌车,金鸿橡塑公司生产的jh牌发电机橡胶悬挂,柳州市双飞汽车电器配件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双飞牌汽车线束总成等4个产品获广西名牌产品。2008年1-4月,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总产值9.74亿元,增长61%。全行业预计全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0亿元左右,增长33%。

机械制造业产业。依托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发展以柳州柳工挖掘机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工程机械及配件。2007年机械制造业发展到6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家,产值超10亿元1家。全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7亿元,增长41.6%,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6.5%;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1亿元,增长72.1%;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7.9%;上缴税金0.6亿元,增长3.4倍。柳州柳工挖掘机有限公司实现工业产值10.24亿元,结束了柳江县没有超10亿元企业的历史,标志着柳江中小企业正在朝大型企业目标发展。2008年1-4月,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总产值6.48亿元,增长74.1%。全行业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亿元左右,增长35%。

二、产业集聚存在主要问题。

1、产业规模和企业规模偏小。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106家企业中,规模以上(年产值500万元)企业40家,仅占37.7%;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优势企业仅有7家,占6.6%;93.4%的企业规模偏小。2007年汽车零部件工业产值30亿元,仅占柳州市汽车产业总量的7.8%,产业规模偏小。

2、产品结构不合理且技术含量、附加值、配套量低。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现有产品近千种,产能超过50亿元,但结构不合理,重复生产现象严重;产品多数集中在冲压件、内饰件、线束、橡塑件等大类上,这些产品均为附加值、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少有的轿车制动产品也仅仅是供应制动系统中的执行机构,未能实现系统供应;虽然也为不少整车企业配套,但配套量较少,仅占柳州三大整车厂所需配套量的7%左右,占其余整车企业的配套量就更少。

3、企业技术水平偏低,缺少科技人才。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达到了国内较先进水平的企业少,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明显落后;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7.39%,40家规模以上企业中,仅有15家建有技术部或技术科,2家建有技术创新中心,普遍缺少科技人才;仅有7家企业引进技术或对外开展技术合作,其中4家有一定自主研发能力;轿车配套能力低;出口企业少,出口量低。这些都说明,企业的技术水平偏低,自主研发能力更弱。

4、企业管理水平不高,部分企业观念陈旧。企业普遍管理水平偏低,生产经营效率不高;仅有10多家创建品牌,且品牌运作能力较差;企业资本运作的层次较低,目前仍没有一户企业上市;由于缺少与外界交流的有效渠道,部分企业对行业发展状况不够了解,对自身在行业所处位置不清楚,小富则安的思想严重;多数本地企业没有制定“十一五”规划,对汽车产业和自身产品发展方向不明,依然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初期状态。

5、相关产业发展滞后。目前在汽车零部件产业和机械制造产业的带动能力还没有充分展现出来,特别是为总成零部件服务的二、三层次的企业发展不足,如模具、原辅材料供应等,相关服务体系建设不足。

6、缺少公共服务平台。缺少行业组织,缺少第三方研发、试验认证、贸易性实体机构。根据wto规则,政府不能再参与竞争性领域经济活动,政府的职能只能是宏观调控,行业的自律、规划、协调等只能由行业组织来完成。

7、地方融资能力不足。在现阶段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和机械制造产业梯度转移中,接受转移地区除了要在土地价格、劳动力、区位等方面占有优势之外,地方融资能力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而柳江的企业普遍反映融资能力不足,部分企业受资金制约严重。

三、建议对策

在促进产业集聚工作中,必须继续解放思想,以创新的理念抓好项目、龙头企业、品牌战略、园区建设。

(一)创新项目机制,增强产业集聚。

加强产业链的研究,高度重视汽车零部件和机械制造等产业项目的储备,积极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充分利用全球、全国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促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项目落地,引导现有企业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带动一批配套项目,拓展产业集聚的空间。结合我县实际,重点围绕汽车零部件和机械制造产业,建立科学的行业准入制度,规范行业的环保、安全、技术、质量标准,建立投资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加强投资运行的监测分析,及时向社会投资调控政策、投资信息和产业发展趋势,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投资浪费。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着眼于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把招商引资政策和促进产业集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集聚政府的工业性投入资金,集中扶持产业发展的关键项目。广泛利用民间资本,形成民间投资稳定增长的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以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促进产业集聚。

(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

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汽车零部件和机械制造产业大企业,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推动龙头企业建立产品标准、质量检测、财务结算等中心,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帮助协作配套企业做好与龙头企业相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省内配套率。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三)创造区域品牌,引导产业集聚。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品牌,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活动。积极培育国家名牌产品,对评选为“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据财力给予奖励。鼓励名牌产品企业迅速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打造一批产业区域品牌。以政府引导、中介促进、企业自主结盟为原则,推动企业建立营销联盟,共享营销资源。整合和利用各类会展资源,创立会展品牌,鼓励行业协会统一有序地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交易会。积极推行现代营销管理,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四)提升工业园区,推进产业集聚。

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整合、优化、提升现有的工业园区,做好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按照功能区分,根据资源、生态、产业环境等综合因素合理确定园区的定位,完善工业园区的道路、通讯、水、电、气、污染控制等基础设施,优化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使之成为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园区开发经营实体,推动园区建设投融资的市场化。进一步完善“飞地政策”或采取“保存量、分增量”的分配办法,鼓励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所在工业园区集中,提高产业集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