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活化德育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2-11-23 04:55:00
导语:中小学生活化德育工作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区是*的主城区,中小学德育一直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但由于受传统教育影响中小学德育不能密切学生的生活实际,因而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近几年来积极开展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实验研究,努力让中小学德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各种生活情境中理解、体验、践行所要求的价值和美德,让学生在同他们置身的生活世界的有意义的交流,与他人、自然、社会的交往中理解、体验、践行所要求的价值和美德,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有力地推动了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一、*区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实验研究的基本做法
陶行知认为,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通过科学的行为训练铸就的,他说:“修身伦理一类的学问,最应注意的,在乎实行”,而且道德行为的训练不能脱离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才可能有效地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他还批评了“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的做法,认为“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其行为训练的特点是指导与自治相结合,并具有健全的集体生活管理体系,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内容,生动活泼的集体生活教育方法。根据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市*区通过“小、近、实、序、趣”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去践行,去体验,去内化,去感悟,去发现,产生心灵火花,在心灵震憾中,在被激发的内心冲突中自觉地调整道德认识,积淀情感体验,使中小学生不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不断弘扬人的主体性,在品味成功的愉悦中,形成创新意识和优良品德。
(一)具体直观,以小见大
*市*区从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出发,从小事做起,以小见大。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假、大、空”,抽象的口号式的教育过多。为了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区突出“小”字,从教学生坐立、行走开始,让学生做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他们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尽量小一点,尽量使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直观,做到要求明确而不含糊,具体而不抽象。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执行。有些教育内容比较抽象,还把它具体化,把它分解成具体的细目。
如*市九中在加强学生行为习惯过程中,以“净化、美化、人文化”为主题,从“一丝不苟做好作业、一丝不苟做好两操、一丝不苟扫好地”抓起。又如*区半山园小学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开展了打腰鼓这一种传统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打腰鼓中体验真、善、美,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一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打腰鼓既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也是一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复杂性活动。长期的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意志力、耐力也都可以得到提高。而这种吃苦耐劳的品质、不怕困难的精神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全面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尤其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己吃不了苦,家长也舍不得孩子吃苦。在腰鼓训练初,学生长时间地站立,腿酸了,脚麻了,烈日晒黑了皮肤,寒风冻裂了小手,有家长心疼不已,打起了退堂鼓,可孩子们谁也不愿退出,个个争先恐后,都想在活动突出表现。渐渐的,懒惰的孩子勤快了,聪明的孩子更能干了。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得到培养,他们不怕苦不怕累,越打越起劲,一次次成功的喜悦,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望,体验了形体美、艺体美、健身美的乐趣。二是让学生在合作中树立集体主义观念。腰鼓表演是一项合作性很强的艺术活动。一个人打得再好,缺少集体的力量,是无论如何也打不出震天的气势的。通常在排练和表演中,只有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关注和配合默契才能实现动作的整齐有序,队形的变换多样,人物形象的塑造。因此,腰鼓队成了学生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体验集体温暖和力量的大课堂。打腰鼓时学生可以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培养出团队合作精神。在训练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促进,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能全力以赴,追求最好的艺术效果。在活动中,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团结协作精神得到充分发展,他们懂得了配合,协作,互相谦让。三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身心素质。腰鼓队为学生积极开辟了一个实践、体验的大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们开阔了视野,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了参加省军区纪念抗美援朝100周年活动,多少个寒风吹拂的早上他们累得腰酸腿疼,多少个烈日当头的下午他们练得大汗淋淋,练了一日又一日,一月又一月,虽然人练瘦了,皮肤晒黑了,但他们的意志练得更加坚定了。为了打好腰鼓,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同学们就是在这种不留痕迹的教育氛围中,产生了心灵感悟,将说教与灌输变成了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枯操的道德要求,变成了无形的渗透和正向的激励,在腰鼓声中,学生的品德修养得到了提高。
(二)贴近实际,以近及远
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脱离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学生对脱离实际的内容不感兴趣,致使德育成为“无效劳动”、“低效劳动”甚至“负效劳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区特别强调“近”字,力图使教育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时代实际。他们注重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信息筛选能力以及辨别能力、抵制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努力让学生有较高的价值取向,不但能做到洁身自好,还能逐步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具有先进道德的共产主义者。生活化德育还注意既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又有一定的超前性。他们把一些新观念列入德育,特别是以下一些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自主、自立、自强、自信的观念;竞争的观念;社交和合作的观念;时间和效益的观念;信息的观念;民主和法制的观念;拼搏和进取的观念;务实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照章纳税的观念;权利与义务观念;文明消费的观念;互惠互利的观念;等等。如*市梅园中学针对校园内易被忽视的违法行为,让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把课本知识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自律与自保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防止并减少了校园内易被忽视的违法行为的发生。
如*市梅园中学针对青少年学生法制观念淡薄、自控能力较弱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座谈、小组汇报等形式,开展“校园内易忽视的违法行为”调查研讨活动。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搜集资料,了解相关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
调查“校园内易忽视的违法行为”的情况,分析其原因;对几所学校200多名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不同学校的学生对自己了解法律的程度的自我评价,了解学生对特定行为是否属于违法行为的认定和所持的态度,了解学生面对违法行为时的行为方式;还访问了检察院和法院的法官,了解专家对校园内易忽视的违法行为的看法。这样把课本知识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切身体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自律与自保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防止并减少了校园内易被忽视的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知行统一,以实促效
学生做人是生活化德育的基础和起点,德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也要有一个教育、训练、内化的过程,*区针对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常规教育内容,稳打稳扎,一步一个脚印,从每天做起,每节课做起,每件小事做起,一言一行做起,通过实实在在的自我养成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市五十四中贴近学生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通过让学生自觉地练习和实践,让学生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选择、自我设计和承担社会责任,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他们通过明确的要求、周密的计划、有力的措施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去探索学生自主发展的良好习惯形成的内容、措施、手段、策略及其规律。根据各年段学生生理、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在培养中遵循分层培养的原则,分年段、分内容、分方法,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即一年级求扎实:一年级学生以基本行为习惯为主,在培养方法上重在欲望激法、强化训练;二年级顾两头:二年级学生既要巩固基本行为习惯又应培养发展性行为习惯,在培养方法上以激发内部动机为主,辅之必要的外部诱因;三年级促发展:三年级学生以培养拓展性行为习惯,发展个性化行为习惯为主,在培养方法上重在内部动机的激发、非智力因素的调控。
(四)讲究层次,以序求律
人的成长是有序的,这个“序”是客观存在的。*区认真研究这个“序”,揭示出这个“序”,并按这个“序”来安排内容。那种突击性、运动式的做法打乱了德育的序,也就是违背科学规律。运动式、一刀切的教育往往是“雨过地皮湿”,并未使良好的道德在学生身上生根。为了使良好的道德深入学生的内心,*区改变无序的状态,按照科学有序地进行引导。能按照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易到难安排内容。进行什么教育,使用哪些方法,都事先计划好。教育内容、教育时间、教育空间都科学地进行序列安排,使之横向一体化,纵向序列化。
如*区洪武北路小学根据“把学生培养成有责任心的新世纪小主人”的教育目标,开展序列化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家庭生活中,集体活动,社会活动中学会负责、乐于负责,成为有较强责任心的生活小主人,学习小主人和合格小公民。一是培养学习责任心,让学生切实感受“学习是我的责任”,有责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并与兴趣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进而学会学习,打好基础。二是培养生活责任心,根据各年段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明确合理的要求,不管在家,还是在校,力所能及之事,一定要自己做。使学生逐步学会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在学校生活中与集体活动中明确自己的角色,认清自己的职责,承担起对集体的责任。在家庭生活中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感谢父母,关心父母,主动帮家长做事,明白父母把自己养大的艰辛,对自己寄托了全部的希望,形成初步的家庭责任感。三是培养社会责任心,以红十字活动为载体,与红会的人道、博爱、奉献相结合,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还明白,作为社会的一员要遵守公共道德,“用小行动保护大环境”,成为合格小公民。尤其是制定了《责任心标兵评选制度》,每月围绕一项责任心进行评比,如“学习责任星”“尊师爱校责任星”“劳动技能责任星”,颁发标志牌,并留影予以鼓励,并根据每月评比情况,学期结束总评出学校的责任心标兵,颁发奖状证书。使学生能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学习中、生活中,成了学习、活动、生活的小主人。
(五)生动活泼,以趣施教
德育实效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内容呆板、枯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区在德育内容上要调强“趣”字,让德育材料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有可读性、艺术性、趣味性,能吸引学生;让各种德育活动的内容都能激发起中小学生的共鸣,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受到熏陶,得到启发,明白道理。
如*区孝陵卫中心小学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创造了形式活泼、内容亲切、生动有趣、学生易接受的校园心理剧这种集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它将角色扮演,角色互换,内心独白等方法通过表演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的一种辅导和教育。学生在编、导、演、评、说的过程中,走出了心理误区,健康快乐地成长,大大地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同学、班级、年级或家庭、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或内容去编排心理短剧,然后找自己的好伙伴共同修改,共同排演,在双周的班队会上让他们展示。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兴趣也很浓。同学们编写了《调座位》、《我的包干区------》、《家长的“关爱”》、《卫生与健康》等心理短剧,无一不让同学们了解了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心理现象。二是通过自己的表演,学生认识到了今后遇到这样的事情该如何解决,也从中感悟到了对与错,是与非,使教育得到了升华。三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心理短剧的印象,让每个学生每学期写不少于五篇的观后感,尤其是对自己有帮助的。在班进行演讲,让全班同学都受启发。
二、*区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实验研究的主要成效
(一)优化生活环境,陶冶了学生情操
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是完全融汇在生活教育整体之中,紧紧围绕教人做真人这个总体目标,时时处处都体现了德育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陶行知还把道德教育与集体生活看做是水乳交融的整体,使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接受所需要的教育。*区在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实验中特别重视各校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要求学校创设适应学生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做到“美化、净化、数字化、人文化”,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全区各中小学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展示学校的教育特色和重点内容。校园文化建设形式上多种多样,蕴藏的教育内涵也十分丰富。校容校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养性怡情的潜在作用。布局的格调高雅,美观大方,建筑独具一格,人文景观错落有致,和谐协调,绿草如茵,花香四溢,宁静幽雅的环境可陶冶人的情操,升华人的感情,净化人的心灵。整齐清洁,井井有条的一个美化的校园环境,让人一进校园就能感受到这是一个读书、成才的好地方,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既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又是一部立体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感化着人们的心灵。
一是加强校园“四化”建设,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即加强校园“净化、美化、数字化、人文化”建设,尤其突出人文化建设。认真抓好校园管理,树木花草无杂草相伴,室内室外清洁怡人,达到“五无”(无乱丢废弃物、无痰迹、无乱写乱画、无杂草、无污水洼池)卫生标准。
二是重点抓好人文化建设。既重视室内外环境的布置,反映出学校文化积淀的发展性,体现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性,凸现出高雅健康的艺术性;又加强课外阅读。书卷气是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每生背40首(篇)诗词、散文,每生读1—2部中外名著,让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中得到无痕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是利用重大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新学年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庆祝教师节以及每年9月份的第一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9月20日“公民道德宣传日”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四是充分利用黑板报、壁报、展报等重要阵地。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实际工作全部放给有关学生去做。用来反映时事政治,跟踪学校重大活动,用来发表文学社、书法、美术、摄影等兴趣小组同学的作品。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又装点了校园。
五是建立学科兴趣小组。学科兴趣小组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阵地,兴趣小组的辅导教师每次活动前都精心准备,使活动形式活泼,内容充实,有趣,有用;音、体、美方面的兴趣小组要从初一抓起,坚持不懈,并且经常举办有关活动,使学生觉得“英雄有用武之地”。如*区北京东路小学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成立“北京东路小学娃娃科学院”,分设“地学研究所”、“土壤研究所”、“气象研究所”、“电学研究所”、“植物研究所”、“航模研究所”利用活动课时间,让学生做科研的小主人,走向自然,走近科学,动手操作,大胆实践。学校多次在全国无线电测试、航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学校娃娃科学院两任院长分别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央领导接见。与“娃娃科学院”并列,还有“娃娃电视台”、“娃娃书报苑”、“娃娃心语屋”、“娃娃图书馆”等“娃娃系列”。这一娃娃系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热情,陶冶了学生情操,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六是建立文学社等各种社团组织,为学生搭建校园文化的大舞台。一个好的文学社就好像这个学校的品牌。比如,*十三中大唐文学社就是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举办作文比赛、文学讲座,向学生推荐优秀图书,编辑出版《大唐文学》等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而且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了熏陶。
七是建立“校园之声”广播站或校园电视台。广播站和电视台的建立,让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写稿和采访。稿件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新闻、通讯可以写,诗歌、散文可以写,学习心得可以写,校园生活也可以写。版块安排丰富多彩,可以建立点歌台,可以推出每周一星,可以播送学生作品,也可以把教师学生请进播音室进行现场采访。
八是围绕相关主题开展读书征文、动画制作等比赛;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得到了熏陶。
(二)加强生活指导,培养了生活能力
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他十分重视学生在生活中良好品德的塑造。当代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明显提高,学习、生活节奏加快且更趋紧张,人际间直接接触减少,人际交往问题越来越突出,出现了不敢交往、不善交往和畸形交往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为此,*市*区在开展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实验研究中,十分重视加强学生生活指导。教给学生有关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引导他们勇于和善于建立起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为自身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协调做好人际储备。
一是指导和帮助中小学生形成较高的认识能力,学会开发自身的心理潜能,矫正其不良认知。
二是指导和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情绪自我调控能力,使其情绪稳定、心情愉快、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经常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情绪反应适度。
三是指导和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健全的意志,使其能自觉地确定行为目的,并根据目的去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注重提高其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
四是指导和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使其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能愉快地接受自己,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有一定程度的满足感和发展感,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个性的核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五是指导和帮助中小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适应性,适应学校各阶段的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六是指导和帮助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适应性,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其乐于与人交往,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形成积极的交往态度,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护和发展自己。
七是指导和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对心理问题的预防能力,学会对各种行为问题、轻微的心理障碍进行初步的诊断和调适,以提高其自我预防心理变异的能力。
八是指导和帮助中小学生正确异性交往,努力营造正常异性交往的情境。如*十三中开设了青春期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打破异性的神秘感,让学生知道自身发展、成熟的规律,与异性同学交往是正常的事,让学生处于正常的心态进行异性交往。又如不少学校将男女学生分配在一个小组里,开展小组内的竞赛活动等,使性别优势得到互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注重实践体验,提高了德育实效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可见光从理论和概念出发是行不通的,也是不会取得实效的。*市*区在开展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实验研究中,从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离学生近一点,再近一点,提出的问题小一点,再小一点,让学生去实践体验,使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例如,*区逸仙小学等学校在陶行知生活德育实验中,改变了传统的爱的教育方法,让爱在体验升华,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①让学生在体验中认识爱的含义。一是让学生在读爱的美文中体验爱。开放学生阅览室,充实班级图书角,保证学生阅读课,让学生在古今中外的名家美文中漫游,感觉什么是爱,哪些是爱,知道母子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都存在着爱,甚至陌生的人与人之间,都有一种人性之爱。二是让学生在学爱的名人中体验爱。古往今来,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敢爱、会爱、博爱的名人、伟人,人们利用橱窗、广播、影视等形式让学生认识这些人,了解他们的典型事例,让学生认识爱的丰富内涵、不同层面。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爱的力量。学校通过举行各种活动,创设各种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爱。一是通过趣味体育竞赛活动,让学生开动脑筋,团结合作,在激烈的比赛的同时体会到相互关爱,互相帮助的作用;二是通过开展了手拉手帮帮好朋友的活动,让学生在关心后进生,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中,体验到同学的真情、班级中的温暖;三是通过开展春、秋游等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增强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和爱自己、爱别人、爱生活的意识。③让学生在体验中养成爱的习惯。逸仙小学在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会了爱、领悟了爱、学会了爱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了值周班、流动红旗、月优秀评选、爱心小标兵评比等活动,让学生爱学校、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别人、爱祖国、爱学习的教育成为一项常规工作,让爱内化成学生的一种习惯,成为一种优秀品质。
三、*区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实验研究的启示与建议
加强中小学生道德品德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关键是克服“假、大、空”、取得实效性。*市*区在开展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实验研究中,从提高德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出发,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一)追求实效,生活化德育的思想灵魂
生活化德育以实效性为思想灵魂,有助于转变落后的德育观念,科学地认识德育的价值;有助于摒除把德育视为管理学生的工具并强迫学生服从管理的观念,把德育看成不仅是进行社会整合的需要,也是进行个人驱动的需要。从社会学和价值哲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各种生动感人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进行社会整合和个人驱动的教育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养成对社会有用且能自己负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人。
(二)回归生活,生活化德育的鲜明特色
德育的本质是超越性的,其实施必须体现出对学生的激发引导价值。但其激发引导的价值取向则应符合历史发展的进程、顺应时代潮流。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人们每天面对和关注的问题中,政治性问题所占的比例有所降低,而生活性问题所占的比例明显升高。*市*区近年来对德育功能的深入持久的研究也进一步揭示,德育不仅有促进政治经济发展的功能,而且具有促进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多方面的功能,特别是具有引导人们享用生活的功能。因此,生活化德育特别强调,德育的功能就是培养人的完满的德性;德育的过程就是引导个人合于德性的现实生活展开的过程;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美好生活,是生活的幸福。
(三)主体育德,生活化德育的本质特征
道德是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的生活有同一性。主体育德就是把学生的生活变为伦理道德生活或善的生活。具体地说就是把学生看作道德主体,指导学生自己进行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并使其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学生是人,是主体,在信息时代里,他们可以接受许许多多的外界影响,有自己的道德认识,不能强迫他应该如何做、做什么。主体育德是发展学生的道德和责任感,启发他们认识到自己是道德主人,要有主人的认同感。道德是为人服务的,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是属于人的。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是道德行为的主体,道德行为的目的是保证自己的和他人的幸福。主体育德就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道德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道德本质和人的本质,获得道德价值知识,了解自己、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如*区樱花小学开展小先生制,学生有困难找小先生,课余时间小先生带着低年级学生做游戏,帮助他们开展体育活动;外出参观、旅游,主动为学生服务。
(四)自我养成,生活化德育的基本方法
养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求知和做人的基本行为规范教育。*市*区在开展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实验研究中,注重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学习、家庭、社会生活的实际去自我养成。所谓自我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与“形成”相通;而自我养成,则常与学生的待人、学习、劳动、生活习惯等行为规范相联系。如一个学生养成了见到客人就问好的礼仪习惯,每当见到客人无需别人提醒便会脱口而出:“你好”;养成了晨读习惯,每当早晨起床后,就会不加思索地愉快地拿起书本坐到一定的位置上开始朗读。这些便是我们通常说的“习惯成自然”。
(五)实践体验,生活化德育的必然过程
实践体验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前提。中小学生心理是在主体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发展的。生活化德育活动是实现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亲身感受是个体对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能动的反映。*市*区在陶行知生活德育实验中,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实践体验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参与实践活动中,不断积极感受,不断体验,不断内化积累,使学生持续和谐健康地发展。如在爱心教育活动中,组织学生来到敬老院,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洗衣、做饭,让学生感受到人间需要温暖,并通过成立“心心社”、开展助难扶危、奉献爱心等活动,使学生的爱心不断升华,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去关心生病的同学、孤寡老人以及一切需要帮助的人。
*市*区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实验研究证明,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对指导我们改进德育工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我们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建议中小学德育工作要以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为指导,转变与学校实际与学生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不良状况,走向生活化德育,使德育的目标贴近生活,关注主体的道德需求和品德心理发展规律;使德育内容和方法更贴近生活,促进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道德问题的能力。让中小学生在丰富多彩和充满欢乐的生活过程之中养成良好的品德、优良的个性和敢于创新的独特的个性品质及人格特征,真正构建出富有学校鲜明个性特色的贴近学生生活世界的具有很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主体育德模式。
- 上一篇:行政法律保留原则研究论文
- 下一篇:行政信息公开制度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