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服务业污染控制示范街建设思考

时间:2022-11-23 04:01:00

导语:餐饮服务业污染控制示范街建设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餐饮服务业污染控制示范街建设思考

近年来,环境污染投诉居高不下,处理环境污染投诉愈来愈成为环保部门的工作重点。在诸多投诉中,餐饮服务业产生的污染投诉最为强烈。据统计,20*年我区共受理群众环境投诉789件,其中餐饮服务业污染扰民投诉433件,占投诉量的55%;20*年1至6月,全区接诉227件,餐饮服务业污染扰民投诉130件,占总量的57%。其中有些投诉问题历经几年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群众对此不满意,社会各界对环保部门也颇有微词。

为解决餐饮服务业污染扰民这一顽疾,环保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以创建餐饮服务业污染控制示范街(以下简称“创建”)效果最为明显。从20*年开始,我区提出了每年“创建”一条示范街的奋斗目标,并将其纳入区长环保工作目标考核内容。通过对餐饮服务业相对集中的街区进行专项整治,使每个经营户守法经营、污染物处理设施正常运行、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扰民现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文通过对餐饮服务业污染扰民特征的分析,结合近几年我区“创建”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进一步搞好“创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餐饮服务业污染扰民的特征

通过对近几年群众环境投诉处理件的分析,我们得知有关餐饮业污染扰民的投诉有以下特征:一是油烟扰民最多,接近95%的群众投诉都是针对油烟污染的;二是被投诉的小餐饮为最多,这些小餐饮由于规模小、投资小,大多聚集在居民楼下,加上油烟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油烟排污管道未高空排放;有的甚至没有油烟治理设施,直接低空排放;三是集体投诉呈上升趋势,往往一处污染同时被几家甚至整栋楼居民集体投诉。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餐饮服务业规划、布局不合理。集中的消费场所少,一般都零散地分布在居民区附近,而上档次、上规模的更少,污染治理难度更大。二是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经营理念滞后,由此带来的扰民投诉必然较多。

二、对“创建”工作的基本评价

20*年以来,我们先后在估衣廊、成贤街、北京东路、珠江路东段等四条街开展了创建餐饮业污染控制示范街工作,涉及餐饮服务业109家,共投入资金298万元(其中环保专项补助资金120多万元),对98家污染物处理设施进行了改造,更换油烟净化器65台、油水分离器37套,改造隔油池16家,对22家排烟管道不符合要求的进行了重新安装。

事实证明,创建餐饮业污染控制示范街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扰民投诉明显减少。以成贤街为例,20*年前每年群众投诉约20余件,创建后,2005、20*年分别为6件和8件。二是经营户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只顾经营、不知环保的现象大大减少。三是环境明显改善。油烟弥漫、污水横流、噪声刺耳的现象在示范街上已经看不到了。四是示范作用明显提升。通过“创建”,向其他从事或准备从事餐饮服务业经营活动的业主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必须在环保设施上加大投入,才能使自己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尽管通过“创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创建工作缺乏必要的强制措施。主要表现为对证照不全、不具备经营条件的餐饮店,环保部门无权取缔。其次,分流、疏导工作缺乏有效的手段。主要表现为有些小餐饮店开在居民楼下,油烟废水无法按要求排放。转向经营或关门是解决污染的根本办法,但经营者却以无职业、无技能为由,不愿转向,更不愿关门,对此环保部门办法不多。第三,长效管理缺乏有效的机制。对已建成并通过验收的示范街,跟踪管理不够,部分经营户的污染物处理设施没有进行强制性定期维护保养,使油烟净化、隔油池等污染治理设施处于停运或“带病”运行状态,起不到油烟净化、隔油滤渣以及消音降噪的作用。有的餐饮店变更承包人,按规定应重新办理“三同时”手续,但他们为省钱省事,持旧证继续经营,其污染物处理设施很难符合要求,极大地影响了“创建”成果的巩固。第四,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遇到污染问题时,群众首先会向环保部门投诉。治理污染是环保部门的职能,但污染的形成却有多种原因,根治乃至消除污染需要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工商、市容、环保等部门沟通协作不够,未形成合力。

三、对创建示范街工作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今后的“创建”工作应抓好以下环节:

1、提高对“创建”工作的认识

当前,*市正大力开展生态市建设,20*年制订的《*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就明确提出:要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强化环境整治和污染治理,着力提升环境质量,把*建设成为环境优良清洁的绿色城市。环保工作者要有使命感、责任感,要把“创建”工作放在打造绿色*、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扎实开展。同时要认识到,“创建”工作是提升环保整体形象、推进行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为群众办实事、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方法上扎实深入,“创建”工作才会避免流于形式,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2、强化依法“创建”意识

现行的环保法律法规是“创建”工作的法律依据。目前,部分个体经营户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未达到能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程度,表现为不知道治理污染是自己的法定义务,不愿在环保设施方面加大投入,能应付则应付。对此,环保部门在耐心说服教育的同时,应配合运用适当的行政手段。现行法律法规对污染物处理设施不正常使用、超标排放污染物的违法行为,设立了非常明确的处罚条款,有很强的可超作性,只是因为面对的小餐饮多、个体户多、困难户多,环保执法过于人性化,存在迁就照顾、执法不严的现象,在今后的“创建”工作中必须加以克服。要用足现行法律法规,以执法促“创建”,以执法促管理,使“创建”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3、严格执行环保审批制度

为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扰民现象的产生,环保部门必须根据当前的实际状况,执行更加严格的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提高餐饮服务业准入门槛。一是排除干扰,不因是关系户、税源户而降低标准。二是强化公众参与意识,做到凡餐饮服务项目都要征求周边群众意见。三是克服重审批轻验收倾向,项目不论大小,一经审批,即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要求,三个月后进行验收,否则不予发证。四是适当控制餐饮服务业发展速度,审批时综合考虑项目所在地段餐饮服务业的密度、环境承载能力等,引导经营户多渠道、多途径创业,避免盲目投资造成的损失。

4、加强长效管理机制建设

实践证明,不加强长效管理,“创建”的成果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长效管理重在机制建设。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建立示范街动态管理台帐,对更换经营者的,要及时掌握情况,督促他们按要求重新办理“三同时”手续。二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维保队伍,定期对示范街所有的污染物处理设施维护保养,使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该队伍的运作费用由生产厂家、经营户共同承担,环保部门可适当补贴。三是建立复查制度,每年对已建成的示范街要随机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污染扰民势头不出现反弹。四是建立污染治理设施厂家黑名单,将产品质量差、服务水平低的单位淘汰出局。五是设立专门的基金,奖励在“创建”工作中治理污染效果明显、群众满意的经营户。

5、强化多部门联动

环保部门权力有限,完成“创建”任务,巩固“创建”成果,需“借权”、借“力”。从实践来看,工商、市容和“创建”工作的联系最为密切。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给工商发函16份,商请他们对20余家无证餐饮经营户予以取缔,对40余家存在环保问题的暂缓办理工商执照年审。给市容发函12份,商请他们对10余处违章搭建进行拆除,对20余家占道经营的责令整改,效果明显。今后,在继续和以上两部门加强联动的同时,我们还要和房产、消防积极沟通,将擅自更改房屋结构、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餐饮经营户通报给他们,争取再淘汰一批群众反映大的餐饮服务业。

总之,创建污染控制示范街是一项长期的、艰难而又复杂的工作,需要不断的探索。我们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进“创建”方法,提升“创建”质量,为*市生态市建设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