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与宏观调控的思考

时间:2022-11-18 04:04:00

导语:粮食安全与宏观调控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粮食安全与宏观调控的思考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政治稳定,一直是各国经济发展中的首要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并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剩余;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也有了重大突破,购销市场化进程加快,WTO的加入使中国的粮食供求与世界粮食市场更紧密地联系在—起;消费结构变化对粮食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给粮食安全、供求平衡及宏观调控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也迫切需要新思路和新办法。

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的涵义及内容

粮食安全是一个具体的、发展的概念.不同的同家有不同的国情和粮情,粮食安全的概念和标准也各不相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粮食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粮食由长朋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转变人们开始对粮食的品种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9亿农民中的大部分和城镇中的低收入居民还处在由温饱水平向小康水平的转变中,对粮食的要求

仍以吃饱为主。因此,现阶段我国的粮食安全概念还不能定得过高,要以数量和经济为主,兼顾质量,这样才符合当前我同的国情和粮情。即:“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需要的丰要粮食”。

当然,这一粮食安全概念只是对粮食供给的最基本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有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在进一步增加粮食总量的同时,努力发展多样化的食物生产,继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向全面小康的目标迈进,力争在20年内达到“保证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罗马宣言》对粮食安全的表述的目标。

现阶段我国粮食供求及安全状况分析

1.粮食生产改革开放20年来,由于党和国家一系列加强农业生产方针、政策的落实,我国粮食生产有了迅速的发展。1998年,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17.06亿亩.产量5123.0亿公斤,创历业最高水平,比1978年的3047.7亿公斤增加了68.1%,平均每年增长104亿公斤;人均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19公斤增加到412.4公斤,增长了29.3%,实现了由粮食紧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转变。从19961999年,我国粮食产量基本在5000亿公斤左右徘徊,2000年,由于种植结构调整和干旱,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降到16.07亿亩,产量锐减到4626.8亿公斤:2001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91亿亩,产量4526.4亿公斤,比2000年又减少2.1%,人均粮食产量为360公斤。

我国的粮食生产很不平衡。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黄淮海平原和湖南、湖北;销区主要分布在京、津、沪、东南沿海省区和西南的川、云、贵。1998年,全国人均占有粮食产量412公斤,东北地区690公斤,东南沿海地区(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337公斤、西南地区358公斤,华北地区423公斤、华中地区407公斤、西北地区386公斤。目前,长江流域的水稻面积占全国的65.7%;黄淮海平原的小麦面积占全国的60%,东北地区和冀、鲁、豫三省的玉米面积占全国的55%。

2.粮食消费当前我国的粮食消费主要有口粮、饲料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损耗:

口粮:是最主要的粮食消费。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口粮消费量逐年减少。有关资料表明,2001年,全国口粮消费量27650万吨原粮(小麦按出粉计算,麦麸计入饲料用粮),人均消费原粮2167公斤。

饲料消费:是粮食消费的一条重要渠道。据统计,2001年,全国饲料用粮14260万吨(含麦麸、豆粕),其中玉米用量8550万吨,占60.O%。

工业消费:粮食在工业加工上用途很广,尤其是玉米,产品达2000多种。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用粮不断增加。2001年,全国工业加工消费粮食3820万吨(榨油用的大豆只计出油耗豆、豆粕计入饲料用粮)。

种子消耗:现阶段我国粮食播种每公顷平均用种90.0公斤,2001年种子用粮960万吨。

损耗:由于计算方法和口径不同,各方面对粮食损耗估计的差别很大,据测算,2001年全国粮食损耗为2140万吨,这里所指的损耗是从田问到储运环节的损失,加工和餐桌上的损耗已含在口粮消费中。

综合各项,2001年全国粮食总消费量为4.883亿吨,其中:口粮消费占56.6%,饲料消费占29.2%.工业消费占7.8%,种子用粮占2.O%,损耗占44%。

3.粮食流通我国每年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粮食约1.25亿吨,由于我国粮食产区在北方,销区在南方,因而形成了当前我国“北粮南运”的流通格局。尤其是东北的玉米,主要销往东南、西南等省区和京、津、沪等市,大部分运距长达2000公里以上,黄淮地区的玉米则就近销往华东和华中等省区。而东北

地区的小麦粉75%以上来自外省,其中山东、河南二省占厂80%左右。东北的大米销往全国十几个省市,以京、津、江、浙为主,湖南的大米则主要销往广东、福建。

4.粮食进出口情况粮食进出口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供需平衡及安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粮食有进有出,出口的品种主要有玉米、大米,进口的品种主要足大豆、小麦。近两年来,我国的大豆年进口量已超过1000万吨,占了进口粮食总景的70%以上。

5.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我国粮食市场价格经过1990年的下滑后,基本趋于稳定。但到了8月份以后,粮食价格开始急剧上升,1995年第一季度达到最高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主产区玉米车板交货价就由820元/吨涨到1560元/吨,水稻价格也上涨了近1倍:从1996年初开始,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又急剧下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下跌了80%,此后国内市场粮价一直在低位徘徊。到2002年10月,二等玉米全国平均价格为967元/吨,标一粳米全国平均价格为1830元/吨,三等白麦价格为1054元/吨。

6.粮食供求平衡情况1996年以后连续4年的粮食大丰收,使国内粮食供大于求,库存大量积压,出现阶段性、结构性过剩。2000年和2001年虽然连续二年粮食大幅度减产,当年产不抵销,但由于以前的粮食库存较大,仍保持供大于求的态势。国内粮食库存虽然比前二年有所减少,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且分布很不均衡,玉米库存主要集中在吉林省,水稻库存则集中在黑龙江省。

综合上面分析,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粮食已摆脱了供给长期偏紧的局面,粮食安全度得到提高。同叫,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库存积压较多,品质差的粮食销售困难,价格在低谷徘徊,国内市场粮食价格波动基本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波动同步,在国内市场粮食供不应求时,国际市场粮食供给偏紧,价格上扬;在国内市场粮食供大于求时,国际市场粮食供给宽松,价格下滑,这使我国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供求的回旋余地缩小,成本升高。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矛盾

1.粮食安全观念滞后,实现平衡代价大。受长期以来粮食短缺的影响,至今许多经济学家都不敢轻言中国的粮食供给过了,由此形成了传统封闭的粮食安全观,在实现粮食安全和平衡上,片面追求提高粮食产量,过于强调自给自足,忽视了粮食品种和质量以及实现安全和平衡的效率、效益等其他方面的问题,没有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调剂国内余缺。

2.粮食供给呈紧张趋势,安全不容乐观。尽管目前我国粮食供大于求,积压严重,但这只是阶段性的低水平过剩,是近些年来较高收购保护价格刺激的结果。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需求还会呈刚性增长;而我国耕地逐年减少,水资源短缺的国情又制约了粮食生产的增加;自然灾害对农业影响大的现状又使粮食生产能力不稳定,产量具有波动性。所以,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供求平衡依然是供给偏紧的趋势。如果遇到大的自然灾害或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供求形势随时可能发

生逆转,引发市场粮食供给紧张,价格上扬。

3.粮食生产竞争能力差,结构性矛盾突出。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主要以农民家庭生产为主,每个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只有2.06亩,每个农户平均耕地经营规模仅有6亩。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单位生产成本并不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农民种粮的总收入很少。规模效益已成为长期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瓶颈,使我国粮食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缺乏比较优势。粮食品种结构和质量也不适应市场要求,适销对路的优质粮食和特用粮食少,供不应求;一些质量较差的粮食和背通粮食滞销,积压较

多。

4.粮食流通体制不顺,价格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当前,我国粮食购销体制二元化。销区粮食市

场已基本放开,产区对主要粮食品种仍实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的政策,而销售随行就市,购销体制不对称;粮食顺价销售困难,库存积压严重,所需的储存费用越来越多,不仅占用了大量的银行资金,加大了企业的利息负担,也使国家和主产省对粮食流通的补贴越来越大。扭曲的粮食价格还削弱了价格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较高的收购保护价格刺激了国内粮食产量的增长,却影响了粮食的流通、加工和出口,使我国主要粮食品种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粮食市场发育滞后,粮食流通环节多,费用高,现代化程度低。

5.深加工转化滞后,产业化程度低。在粮食深加工上,技术设备落后,成本高,品种少,档次低,基本上是淀粉、酒精、味精类的初级产品,很少有二次和多次转化产品。而且,农业经济组织和生产

经营方式落后,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粮食生产、销售、加工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产业链条,整体效益差。

6.宏观调控尚需改进,进出口调节滞后。几十年来,我们在调控手段上,行政命令运用的多,经

济方法运用的少,不能根据趋势预先动态地安排好供求平衡。在专储粮调节的操作上,效率低、成本高,时效性不强,现有的国家粮食储备品质差,陈粮多,价格高,存在着明显的质量隐患、财政隐患和价格隐患,管理办法也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粮油进出口时机把握不准,尤其是1994年,国内玉米供给趋紧时还在出口,1995年供不应求矛盾突出时进口玉米不能及时到位,1996年国内玉米转为供大于求时进口玉米才缓缓进港,形成逆向调节,加剧了供求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