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调研报告

时间:2022-11-18 09:51:00

导语:大学毕业生就业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毕业生就业调研报告

为了解我校近二年毕业生就业情况,为进一步科学预测就业市场,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广泛地接触我校近几年的毕业生,了解他们的就业状况,征求他们对学校招生、教学、就业等多方面工作的意见与建议,现将本次调研情况小结如下:

一、调查反映:

(一)大部分毕业生素质较高,刻苦敬业。

据用人单位反映,我校大部分毕业生能敬业爱岗,吃苦耐劳,虽学历层次不高,但能踏踏实实从头干起,在工作实践中虚心学习很快成为企业骨干,现已有一批毕业生担任了公司的部门经理、宾馆总经理秘书等重要职务、有的已自己开公司当老总。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并未被对口专业的企、事业单位录用但经过对业务日益熟练,大部分毕业生非常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普遍认为在不对口专业的岗位上工作,基本素质、适应能力与创新意识都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学会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非常重要,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目前,大部分在从事不对口专业岗位工作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反映良好。

(二)就业环境改变对毕业生影响较大

1、对毕业生要求进一步提高。在当前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尤其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用人单位)对录用毕业生的标准越来越高。他们不仅注重毕业生综合素质,而用挑选其学校和学历层次;不仅要求毕业生学习成绩好、思想素质高,而用动手能力已经成为许多用人单位所要考核的内容。用人单位接受毕业生已经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他们选择人才更加注重素质、能力和品德。这种抬高门坎的现象致使毕业生要很快找到合适的岗位,顺利实现就业增加了难度。

2、热门专业依然走俏,部分专业就业面相对较窄。调查表明,热门专业(如英语、市场营销等)比起其他专业占有较大优势。在招聘现场,也不难看到公司所需专业“一边倒”的现状。以我校为例,在已经就业的学生中专业不对口的情况较多。

(三)就业市场需求潜力很大。

广东、江浙一带是目前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市场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学校做了大量工作,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是发现在与就业工作密切相关的一些工作环节中,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教学实践环节重视不够

实习与见习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在调研过程中,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反映较多的是学生的实习问题。学校没有建立固定完善的实习基地,大多数是自己外出寻找实习单位。学生实习都有一些较普通的问题。如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实习指导力度不够,实习经费不足等,教学实习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开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实际能力的提高以及毕业后的就业、甚至将来的发展。实习工作虽有些老生常谈,但我校实习工作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一方面要提高对实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端正学生实习态度;另方面要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增强实习指导的力度,让学生先具备“用武之才”以更好地去寻找“用武之地”。

(二)毕业生基本技能有待提高

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都要求我们今后要一方面抓毕业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抓毕业生技能的提高,如计算机操作能力,实用文体(如策划书、合同书、会议记要、市场分析报告、广告文本等)写作能力,英语会话能力等都有待提高。

(三)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不够强。

调研过程中,有部分毕业生反映在校期间接受的毕业生就业指导针对性不是很强,理论阐述的多,实际操作的少;尤其是针对高专层次的毕业生在就业定位、择业心态等方面的具体指导较为薄弱。部分毕业生一出校门面临激烈的竞争形势不知所措。有的对自身期望值过高,在择业期间徘徊犹豫,高不成低不就,从而错失就业良机;有的肓目追求高收入,对就业信息缺乏鉴别力,以致陷入被动境地;有的则自信心不足,有机会不敢去尝试,稍遇挫折便灰心丧气,因此迟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有的在参加用人单位面试时不懂得应变技巧,不能在短时间内展示出自己的优势,从而增加就业难度,据有关资料统计,专科的毕业生就业率往往低于高职或民办学校的就业率。其原因之一就是毕业生的择业心态及定位不正确。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对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根据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情况,针对以上分析的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结合市场需求实际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高专层次的学校要保持学校毕业生较高的就业率,重要的是要做到办学有特色,就业受欢迎。把办学定位建立在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上,逐步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大力抓教学体系的改革,以基本技能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着重培养“灰领阶层”,即具有现代观念、现代技术,能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工艺、技能型的应用性专门人才,以不断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需求。

1、从专业设置切入,力求实现“产销”链接。

调研表明,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环节是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要求。专业设置应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在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技能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充分的论证,在此基础上,确定学校的专业设置。同时,由于社会需求的不确定性,不断进行专业的调整与改造,如专业外延的扩大、专业内容的整合、专业方向的拓展,甚至专业的弱化与撤消等。当前一些复合型专业正在高专高职学校出现,如“秘书/计算机应用与维修”,“广告设计/企业策划”,“报关/国际商务”,“旅游英语(日语、韩语)/饭店管理”等,都是充分体现了适应市场需求,建立产销连接的办学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2、进行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整合。

根据实际需求,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结构安排应进行相应的调整,有些本科学校已开始实行“3+1”模式(即三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训)与企业介入方式(即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以不断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

3、试行毕业生设计,岗位训练与就业安置相结合的方法。

毕业设计环节有意识地放到对口的用人单位去进行,同时进行上培训。这样一方面让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另方面也便于用人单位通过这一环节了解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并作为接收毕业生的考察试用过程。

4、从多证培养入手,搭建企业需求人才的桥梁。

实施多证(多证)培养制度,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条件,目前,多证书培养制度正在不断推广,我校应在总结自己工作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将多证培养制度化,注重多证培养实际成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增加新的培训工种、加大培训的技术含量,增强学生的实际技能。

(二)拓宽渠道、正确定位,扩大毕业生就业领域。

随着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毕业生而言,走向基层、走向一线、走向西部,这是符合实际的。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我校近几年来的毕业生中既有国企、三资企业、事业单位,又有民营、个体等企业。就业的主要渠道在基导,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岗位。应教育毕业生端正就业的态度,不好高婺远,不挑肥拣瘦,先就业再择业,把初次就业的立足点放在基层,到一线去寻找自己的就业机会,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立足服务,有的放失,健全就业工作机制。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一把手工程”,抓好这一工程要从建立与健全就业工作机制入手,进一步强化毕业生就业的服务体系。

1、营造上下互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学校毕业生工作由校领导负责,有关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共同参与。不仅如此,各系也应积极动员教师共同参与,形成全校上下互动,管理、教育、教学、服务等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学校应该保障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物质条件需要,要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定编制,拨专款、下任务、抓考核。这是保证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2、形成畅通便捷,及时互动,广泛多元的信息渠道。

整合广泛多元的就业信息信息资源是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要建立以学校为基础、以社会为市场、以企业为向导,网上、网下结合内外畅通的就业平台。即把省毕业生就业网、校园网链接,将毕业生资料录入上网,让学生在网上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在网下逐步建立多层面的实习就业基地与省内外人才市场、大中型企业等用人单位开展合作,组织校内外专场招聘会,让学生实习有基地、毕业有去向、就业有选择,同时,要形成完善有效的信息渠道,在学校与各系、各系与毕业生、毕业生与各人才网,以及毕业生之间能有效互动,从而畅通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奠定毕业生就业基础。

3、加强针对实际,调整心理,层面不同的就业指导。

鉴于我校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反映出来的在心理、技巧、技能、政策等不同层面的实际问题。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在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教育的基础上,注重进行就业心里疏导(突出克服自卑自贱与好高婺远的不良心态),组织必要的就业技巧训练,通过讲座、辅导、模拟应聘等,端正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在就业指导教育中,做到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突出经历教育、创新教育,达到一般性指导与个性化指导结合,素质培养与技能训练结合、校内教学与社会培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