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防灾减灾工作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11-10 05:12:00

导语:农村防灾减灾工作的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防灾减灾工作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注重村庄安全建设,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村庄的危害”。我国是遭受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只有提高和增强农村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强调质与量的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进、经济建设和防灾减协调,制定出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防灾减灾目标,建立防灾减灾工作体系。

一、我国农村防灾减灾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自然灾害威胁严重

我国历来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对于资源需求的增加,人地矛盾将继续加剧,另外,随着战略性资源约束的日益强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将继续呈下降之势,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质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加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其中,村镇建设受到的自然灾害威胁尤其严重。今年我乡在“7.15”洪灾中直接损失高达1800万元,这暴露了公共事业发展、公共管理、政府协调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与城市相比,农村在公共事业发展、公共管理方面的缺口更大,问题更多。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

由于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教育、卫生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资金短缺的情况比较严重,不能满足严峻的防灾形势的要求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而经济落后地区往往又是自然灾害发生频度比较高的地区,灾害发生又引起或加剧了贫困,使这一矛盾更加突出。

3、建设监管力量没有覆盖到农村阵地

目前,我国对农村的工程质量监管基本上处于空白阶段,这就使对农村的防灾减灾要求很难落实,从而对防灾规划和各种技术标准的执行也没有监管手段,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缺乏管理力量和依托。

4、防灾减灾意识还有待提高

在农村地区,一些不利于减灾防灾的落后观念比较突出,如建设中讲面子、比排场、贪大求洋,在建筑高度和装饰装修上盲目攀比而不重视防灾减灾质量要求以及一些封建迷信观念等。

二、关于农村防灾减灾工作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防灾减灾的任务异常艰巨繁重,同时也面临着大好机遇,错过这个机遇,就可能使村镇建设在未来的灾害面前留下隐患。所以,目前是我们建立村镇防灾减灾工作体系的关键阶段。

1、农村防灾减灾工作目标

在农村开展防灾减灾工作首先要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目标:防灾减灾意识明显提高;村庄与集镇防灾规划制定完成;针对农村地区的减灾防灾技术标准体系比较健全;村镇建设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基本建立;在遭遇较小的自然灾害时,不发生人员伤亡,能够基本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在遭遇一般自然灾害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很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在遭遇较大的自然灾害时,有效地控制规模,确保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2、政府的主导作用

防灾减灾工作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市场本身不能自发地调节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利益关系,对农村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更需要由政府来主导:一是加大力度支持防灾减灾科学研究,通过科技进步,带动村镇建设防灾减灾水平的提高;二是编制和实施村庄与集镇防灾减灾规划,提高村镇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三是构建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将消防、医疗等防灾减灾的关键环节更多地覆盖到广大农村地区;四是加强农村的建设监管力量,通过建设监管解决防灾减灾问题;五是组织力量,开展防灾减灾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

3、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村镇建设管理体系

防灾减灾是村镇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村镇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村镇建设管理体系,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等村镇建设的全过程和村镇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中,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因地制宜,讲求实效,为广大农民提供防灾减灾技术、管理服务。

三、加强村镇建设防灾减灾的具体措施

1、强化村镇抗震防灾工作

做好《房屋建筑抗震设防管理规定》的宣传落实工作,组织对部分地区抗震防灾管理现状进行调研,逐步建立完善农村建筑抗震防灾设计技术和管理工作体系;组织专家研究村镇抗震防灾技术对策,制定适合农村地区使用的技术标准;指导地震重点监视区开展对现有房屋抗震能力普查,在此基础上指导地震重点监视区开展现有房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

2、推动地质灾害易

对当前农村防灾减灾的调查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注重村庄安全建设,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村庄的危害”。我国是遭受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只有提高和增强农村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强调质与量的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进、经济建设和防灾减协调,制定出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防灾减灾目标,建立防灾减灾工作体系。

一、我国农村防灾减灾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自然灾害威胁严重

我国历来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对于资源需求的增加,人地矛盾将继续加剧,另外,随着战略性资源约束的日益强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将继续呈下降之势,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质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加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其中,村镇建设受到的自然灾害威胁尤其严重。今年我乡在“7.15”洪灾中直接损失高达1800万元,这暴露了公共事业发展、公共管理、政府协调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与城市相比,农村在公共事业发展、公共管理方面的缺口更大,问题更多。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

由于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教育、卫生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资金短缺的情况比较严重,不能满足严峻的防灾形势的要求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而经济落后地区往往又是自然灾害发生频度比较高的地区,灾害发生又引起或加剧了贫困,使这一矛盾更加突出。

3、建设监管力量没有覆盖到农村阵地

目前,我国对农村的工程质量监管基本上处于空白阶段,这就使对农村的防灾减灾要求很难落实,从而对防灾规划和各种技术标准的执行也没有监管手段,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缺乏管理力量和依托。

4、防灾减灾意识还有待提高

在农村地区,一些不利于减灾防灾的落后观念比较突出,如建设中讲面子、比排场、贪大求洋,在建筑高度和装饰装修上盲目攀比而不重视防灾减灾质量要求以及一些封建迷信观念等。

二、关于农村防灾减灾工作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防灾减灾的任务异常艰巨繁重,同时也面临着大好机遇,错过这个机遇,就可能使村镇建设在未来的灾害面前留下隐患。所以,目前是我们建立村镇防灾减灾工作体系的关键阶段。

1、农村防灾减灾工作目标

在农村开展防灾减灾工作首先要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目标:防灾减灾意识明显提高;村庄与集镇防灾规划制定完成;针对农村地区的减灾防灾技术标准体系比较健全;村镇建设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基本建立;在遭遇较小的自然灾害时,不发生人员伤亡,能够基本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在遭遇一般自然灾害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很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在遭遇较大的自然灾害时,有效地控制规模,确保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2、政府的主导作用

防灾减灾工作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市场本身不能自发地调节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利益关系,对农村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更需要由政府来主导:一是加大力度支持防灾减灾科学研究,通过科技进步,带动村镇建设防灾减灾水平的提高;二是编制和实施村庄与集镇防灾减灾规划,提高村镇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三是构建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将消防、医疗等防灾减灾的关键环节更多地覆盖到广大农村地区;四是加强农村的建设监管力量,通过建设监管解决防灾减灾问题;五是组织力量,开展防灾减灾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

3、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村镇建设管理体系

防灾减灾是村镇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村镇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村镇建设管理体系,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等村镇建设的全过程和村镇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中,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因地制宜,讲求实效,为广大农民提供防灾减灾技术、管理服务。

三、加强村镇建设防灾减灾的具体措施

1、强化村镇抗震防灾工作

做好《房屋建筑抗震设防管理规定》的宣传落实工作,组织对部分地区抗震防灾管理现状进行调研,逐步建立完善农村建筑抗震防灾设计技术和管理工作体系;组织专家研究村镇抗震防灾技术对策,制定适合农村地区使用的技术标准;指导地震重点监视区开展对现有房屋抗震能力普查,在此基础上指导地震重点监视区开展现有房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

2、推动地质灾害易发区村镇工程建设安全管理

管理好易发滑坡崩塌地区的防护落实工作,建立斜坡(切坡)安全管理联络员制度,强化斜坡(切坡)安全监管、指导和服务工作。加强与国土资源部的协作、配合,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提高城镇建设工程项目抵御灾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