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22-10-28 10:49:00

导语: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为了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增加信贷有效投入,本文以xx县金融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为例,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xx县域经济20*年6月25日发展与金融现状

(一)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以及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我县县域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县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市场日趋活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加大,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年,完成县内生产总值26.3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89亿元,同比增长9.7%;第二产业增加值7.*亿元,同比增长26.9%;第三产业增加值6.36亿元,同比增长18.6%。完成农业总产值18.*亿元,同比增长8.3%。完成工业总产值4.58亿元,同比增长1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5亿元,同比增长35.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亿元,同比增长15.2%。完成财政总收入1.48亿元,同比增长28.2%;地方财政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23.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046元,同比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26元。

20*年一季度完成县内生产总值38241万元,同比增长4.3%;1—4月完成工业增加值1962万元,同比下降7.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620万元,同比增长125.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68万元,同比增长17.1%。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119万元,同比增长25.36%。

(二)xx县域金融机构设置情况

我县共有银行机构51个,其中农村信用社机构33个,邮政储蓄机构10个,商业银行机构7个,政策性银行1家。

(三)xx融资现状

由于没有融资担保体系,我县的企业发展资金主要靠企业自筹为主、部门协调为辅、财政资金直接补贴的方式,这些资金对于企业的流动资金缺口来讲,只能是杯水车薪。

(四)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情况

截止5月底,我县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87106万元,比年初增加26731万元,增长16.67%;比去年同期11939多增14792万元(含短期贷款余额65985万元,比年初增加5126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21121万元,比年初增加21606万元,增长21.71%;比去年同期-560多万元增加22166万元)。其中: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60693万元,占贷款总额的32.44%,比年初增加5214万元,增长9.40%;农业贷款余额38009万元,占信用社贷款总额的62.63%,比年初增加3394万元,增长9.80%,比去年同期3031万元多增363万元。

不可否认,在经济成分、经济结构多元化情况下,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是全方位、多渠道的。在我县县域融资市场不很发达的现实条件下,银行信贷作为县域经济融资的主渠道,贷款投放仍是衡量金融支持力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连年增长,其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然而,与农村信用社相反的是,国有商业银行无论是贷款余额还是营业网点数都呈递减趋势,并且其贷款额的减少超过了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增加,使得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总体上呈下滑趋势。

二、金融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体系职能弱化,不能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县的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农业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保险机构等,商业性证券、担保、信托投资和租赁等金融机构和服务相对来说不够完善,远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现行的县域金融机构职能也正在逐步退化,在制度方面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信贷资源配置变异,贷款投放机构、贷款结构、信贷品种、投放方式等极不平衡。

从机构看:首先,作为县域唯一的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狭窄、功能单一。农发行原本就只发放粮、棉、油收购专向贷款,对提升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其他方面资金支持力度微乎其微。再加上,随着其政策性金融服务由封闭管理向市场化运作转变及粮食购销进入市场的改革,购销企业失去了粮食收购流通环节的风险金补贴资金来源,这就加大了农发行存量贷款风险防范和增量贷款投放的难度。其次,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的金融服务功能在逐步萎缩,信贷功能逐步退化。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县三家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大幅精减,特别是农业银行90%的乡镇营业所已全部撤消,建行、工行分别仅在县城保留了一个营业点,邮政储蓄机构除能吸收存款外,又不具有发放贷款等其他金融职能,业务上处于“跛足”状态。而作为支持“三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由于其起步较晚,又正处于市场转型阶段,存在“多病身子扛重活”现象,信贷支农压力巨大。

从结构看:各金融机构信贷结构雷同,致使许多领域存在信贷真空现象。近年来,我县工商企业贷款增长缓慢,农业贷款增长较快。各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大都集中于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电力、养植业、运输业、教育、卫生等少数几个领域,且信贷资金垒大户趋势明显。而对地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中小企业,包括近年来引进的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信贷支持率也不是很好。

从信贷品种看: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及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有大量的长期资金支持。但金融机构在对县域经济的信贷结构中,逐渐减少了对长期信贷资金的投放,而把新增贷款主要集中于短期贷款。

从贷款投放方式看:主要以抵押、担保和存单质押贷款为主,信用贷款少,致使部分企业存在贷款难的问题。再加上信贷服务品种的单一,与地方微观经济个体发展广泛性不相适应,从而限制了信贷的有效增长。

(二)县域经济存在诸多的“滞后性”使得金融支持的动力不足,企业自身融资能力有待提高。近几年,我县经济发展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首先,在产业结构方面,县域经济工业化程度较低,且结构雷同,小而全、低水平的问题突出。在农业上,大部分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化水平偏低,农业规模效益较差。其次,企业普遍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等问题突出,自身积累能力较弱,经营效益相对较差,并且容易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冲击。第三,企业普遍缺少有效的第二还款来源保证,且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环境欠佳,达不到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

(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机制梗滞,企业融资需求与商业银行的信贷运作机制有一定差距。一是银行的政策性投资取向主要是针对扶持国有经济。二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限上收,除了可以发放部分小额贷款外,基层行基本上丧失信贷自主权。三是金融信贷准入门槛过高,大部分企业难以达到银行的次认定标准,且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手续繁锁。四是国有商行信贷考核约束与激励机制失衡。基层金融机构对信贷人员实行严格的贷款终身考核制,而对信贷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却缺乏激励机制,这种信贷管理机制的失衡,最终导致基层行社主要领导人及信贷营销人员出现“惧贷”心理。五是国有商业银行推行“抓大放小,支持科技含量高、效益高的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信贷授信的标准和条件一般按照支持大项目、大企业的标准制订,故而,在贷款操作过程中,造成商业银行热衷支持大项目、大企业,县级支行对许多项目或企业因规模不够而不予上报,或上报后无法通过审批,限制了对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

(四)作为目前xx融资市场上重要的资金供给者,农村信用社在支农中产生的矛盾无法回避。一是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高与农民减负增收的矛盾。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最大上浮系数为基准贷款利率的2.3倍,增加了农民的利息负担,有悖于中央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精神。二是金融服务需求多样化与金融手段单一的矛盾。信用社在农村缺乏竞争,在金融创新上动力不足,再加上干部职工素质不高等原因,金融服务水平提高缓慢,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农户贷款户数众多与农贷管理人力不足的矛盾。四是农业高风险、低收益与农信社经营目标的矛盾。农村信用社经营目标是在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当然希望把资金投向效率高、风险小的行业和地区,这与农业效率低、风险大形成强烈反差,加之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机制,信贷人员“惧贷”心理较为突出。

(五)资金供给方与资金需求方信息不对称。目前,县域经济与金融之间还没有建立起反映灵敏、直接对接的信息平台。从经济主管部门来看,主动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不强,对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的办法不多、思路不宽,对如何让企业得到金融资本的充分支持研究不够。从金融机构来看,也还不同程度地残留着计划经济时代客户找银行、银行等客户的观念,虽然有不少金融机构确立了信贷市场营销观念,但由于没有建立与客户直接的面对面的信贷营销机制,使部分优良客户不能得到银行信贷的及时支持。故而造成资金供给方的信贷政策、信贷产品、信贷条件、信贷要求、信贷程序等等信息,资金需求方不是很清楚;客户的投资情况、生产情况、效益情况、市场情况、资金需求等等信息,金融机构也不是都掌握。由此就出现了好企业、好项目银行不一定发现;差企业、差项目,银行又不能支持的现象。

三、制约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因

(一)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制约了信贷投放。主要表现:一是货币政策多元化程度不够。长期以来,人民银行针对县域企业大都属于中小企业的实际,大力倡导在支持大企业、大项目发展的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但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策略则实行的是“三大”战略,这种“抓大”信贷策略既与央行货币政策多元化导向相悖,又与贷款客户脱节,也不切合xx实际,显然不符合xx经济发展之需。二是“支农”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投入一直是央行货币政策的要求,但在实际传导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基本退出了农村信贷市场,而农村信用社也因小额农贷额度小、期限短而难以满足当前农业产业化和农村高新技术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贷的投放。三是“为民”货币政策在xx执行困难。如助学贷款,xx没有大专以上院校,只能发放学生生源地贷款,实际发放的贷款微乎其微。至于消费贷款数量更少。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在多方努力下,虽然已成立担保基金,但微薄的担保基金让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业务流于形式。

(二)相关银企合作的法律法规滞后。由于国家对保护银行支持企业融资的法制建设滞后,目前金融部门对支持企业发展的意见大多是宏观指导性的意见,缺乏与之衔接的相关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使企业和金融部门两方面都缺乏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保证,而金融部门的维权成本远远高于贷款收益,造成金融部门“惜贷”。

(三)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利益风险补偿机制短缺。因中小企业和“三农”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贷款风险很大,由于缺乏利益风险补偿机制,金融部门为了规避风险,容易将之排除在门外。同时,缺乏有效运作的社会征信体系,缺乏担保、评估机构,加之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贷款担保难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金融机构放贷顾虑重重,从而制约了信贷的有效增长。

四、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对xx经济发展的影响

货币政策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具影响力、渗透力的政策,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国际收支不平衡等问题。因此,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任务的要求,今年国家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而xx县是国家级贫困开发县,地方经济比较落后,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水平。近年来,虽然我县金融机构加大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但是还远远达不到地方经济发展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县委、县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创建“区域中心城市”和申报省级“文明卫生县城”等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信贷资金,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项目。然而由于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金融机构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投入将受到极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势必造成信贷资金供应紧张,将影响金融支持落后地区发展地方经济的力度。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地方经济要发展,必须要有信贷资金支持。信贷资金尤如经济发展之血液,只有血液充足,才能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然而,xx县经济欠发达,金融资源不丰富,信贷资金供需矛盾大,特别是近几年,农发行、商业银行xx县支行的贷款都超过存款,必须向上级行申请信贷资金供应。实行从紧货币政策后,今年对贷款的控制就只能采取信贷额度增量限制的方式,势必造成信贷资金供应紧张,也给农发行、商业银行xx支行争取上级行资金来源带来困难,从而影响金融支持发展地方经济的力度,造成经济发展滞后,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地区经济的差距。

(二)由于受从紧货币政策和信贷规模控制,对作为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经营发展也将造成三方面的影响。一是使经营效益受影响。20*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15次,并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行贷款规模控制,这些措施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带来了较大变化。截至20*年5月底,xx县信用联社各项存款余额为1**6万元,占全县各项存款余额的45.91%;比年初增加26741万元,增长32.87%;根据规定在人行准备金和备付金存款达2*09万元,占各项存款余额的19.16%,比20*年同期在人行准备金存款增加11438万元,从而减少了可用资金;存贷款比例为56%,比20*年5月末下降13个百分点。由于受国家货币政策宏观调控贷款限额指标管理制约,今年我县农村信用联社的信贷资金增量仅为1亿元,而闲置资金达3亿多元,这就使县联社经营效益受影响。加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点多在农村,资金来源以居民储蓄存款为主,渠道单一且资金成本相对较高,如果资金得不到有效合理运用,势必会加大经营负担,降低经营效益。二是使信贷支农的力度削弱。实行信贷规模控制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支农面临新的挑战,支农贷款得不到有效保证,支农成效受到影响。三是使改革发展受影响。一方面客户资源流失严重。近年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加大信贷支农中,对一些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成长进行了扶持,也培养了一批农业产业化优质客户。20*年以来,由于信贷规模受到制约,一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通过信贷承诺,抢占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培养的优质客户资源。另一方面,贷款增长受到制约后,贷款增长对不良贷款下降的贡献度降低,不良贷款“双降”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三)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对贷款主要采取信贷额度增量限制将使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小企业是我县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之一,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解决社会就业有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因自身先天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迫切需要得到银行信贷的大力支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就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

主观因素方面。一是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贷款风险防范措施无力,在当前银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下,难以得到银行从业人员的认可。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国有企业规模小,且土地几乎为划拨,加之自身抗风险的能力很脆弱,可用于抵押的有效资产甚少;另一方面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实行租赁经营,无固定的经营场所,既无过多的自有资金,也无确权资产作为风险保障;第三,部分符合产业发展政策、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苦于无确权资产作为贷款抵押,致使发展缓慢。二是难以落实有效的抵押担保。由于中小企业难以提供银行认可的抵押品或提供的抵押品有限,致使银行难以办理贷款。

客观因素方面。一是社会信用环境有待加强。这由多方面因素决定,最主要的是因当前司法体制机制不够健全,银行债权难以得到有效法律保障,从而打击了银行信贷投入的信心;二是部分行政部门未能充分履行职能。例如:中小企业的资产产权界定问题。在我县,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房屋无产权、无土地使用权证,这类资产因产权不明或权证不齐,难以办理抵押贷款。三是银行信贷资金供应紧张,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贷款需求。

五、对于做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努力构筑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平台。一是加大政策宣传,营造良好的诚信合作环境。各级政府、各金融部门及司法、工商、税务等部门要加大对信贷政策的宣传力度,使企业树立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依法纳税、照章纳税的责任意识。同时,要加大对金融环境治理力度,切实转变合作意识,大力营造诚信氛围,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和诚信环境,努力打造农村信用工程、城镇信用工程、企业信用工程和社区信用工程,防止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给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二是建立经济金融发展协调机制。成立支持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经济金融联席会议,通报经济、金融情况,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磋商和协调。三是加强银政沟通与合作,建立和完善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县域经济金融信息双向交流,促进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一方面,县域经济主管部门要及时向金融部门提供经济信息,包括资金需求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市场信息;另一方面,金融部门要及时向县经济主管部门传导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和金融信息。要建立县域经济发展项目库,并及时向各金融机构,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

(二)建立欠发达农村地区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要将过剩的资金逐渐引入到弱势行业、广大农村地区和贫困欠发达地区,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有效途径。要适当注入财政和政策性资金,建立商业性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同时要发展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险机构,建立资金投入的保障机制,确保银行信贷资金在投入过程中的安全性,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

(三)要建立合理的授权授信机制,千方百计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宏观调控以来,上收分支机构的信贷权限,实行集中审批是商业银行控制信贷的主要手段。在集中审批制度下,规模较大的企业和项目具有比较优势容易获得贷款,而欠发达地区和中小企业获得贷款难度加大,导致资金流向发达地区和少数优势企业,而且造成审批贷款和考察项目环节脱钩,增加了控制信贷风险的难度。商业银行要将合理的信贷审批权限返还分支机构,并且在授权时充分考虑给欠发达地区对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权,减少贷款环节繁杂的审批手续,做到特事特办、快办。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方向不变,积极完善农户联保及贷款证管理方式,大力开办小额农户贷款。在宏观调控力度加大情况下,想方设法增加有效“三农”贷款需求,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良好信贷环境。

(四)建立科学的中小企业信贷机制。一是要成立中小企业信贷管理部门,专门从事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考察和审批;二是针对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实际,应建立一套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办法,适当降低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信贷市场准入门槛。三是适应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资金需求急、频、小的特点,加强信贷创新,适时推出相应的金融创新产品,以缓解资金趋紧对中小企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

(五)建立担保体系,搭建融资平台,促进公益事业大发展,为企业融资作坚强后盾。贷款风险防范措施无力,是企业融资难的首要问题。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为企业融资作坚强后盾。同时,搭建融资平台,尽快完善国有资产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相关制度和运行机制,召集相关部门做好项目储备,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及时申请信贷支持,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一是规范土地管理,完善划拨土地登记管理制度,对政府划拨给企业的用地,进行国有固定资产登记。二是加大财政贴息力度。对政策性扶持产业,政府要及时兑现贷款贴息,相关部门要给予政策及贴息项目申报方面的倾斜。三是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的发展牵线搭桥,建立和谐的银企关系。政府部门应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代码、信用担保、失信惩戒等一系列信用制度,尽快实现银行信贷咨询系统、工商信誉管理系统以及税务、质检、公安、司法等部门之间的信用信息系统的互通互享。同时政府应逐年增加财政预算,最大限度地保证信用担保公司有充足和稳定的担保资金。

(六)鼓励企业多渠道融资,增加项目资金投入。政府及企业要积极研究和主动探索银行贷款、民间投资、企业发债、招商引资等相结合的社会经济发展及项目建设的投融资机制,拓宽渠道,增加对工业、城市建设、公益事业等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及时探索扩大企业直接融资的途径,探索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上配套、协作企业之间的融资渠道,利用龙头企业的信用优势和规模效益优势,解决配套协作企业的资金不足问题。同时,重视民间投资和中小企业投资发展。建立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开放新的投资领域和创造投融资便利以激活民间投资和中小企业投资。

(七)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支持金融业健康发展。为金融机构创造一个文明守信的市场环境,是促进银行贷款投放的一个重要条件。政府应规范中小企业的改制运作,法制部门要加大对金融部门依法清收支持力度,坚决打击偷逃银行债务的企业和各种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把信用建设工作延伸到县域经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通过制订量化考核标准、狠抓工作落实来促进社会逐步形成讲信用、守信用的良好风气。金融部门应建立统一的适合县域经济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和授信制度,取消金融机构目前“各自为政”的信用评价办法,整合信用资源,加强征信管理,促进县域信用建设始终向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