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司法保障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10-27 11:09:00

导语:区司法保障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区司法保障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做好政法经费保障工作,立足安次司法行政事业全面发展实际,着眼于解决我区司法行政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对我区相关经费保障数据资料进行了认真整理,对我区司法保障体制改革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

一、关于改革司法经费保障体制相关情况

(一)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基本情况

目前全区司法系统现编制人数为16名,其中政法编制13名,地方编制2名。安次区域内共有10个乡镇司法所,309个人民调解委员会,1081名人民调解员。

(二)我区政法机关经费保障的现状

1、一是保证政法机关政策性增资经费及时足额到位。二是足额安排公用经费,保证政法机关正常运转。一方面,日常公用经费高于一般单位;另一方面是足额安排政法部门干警的各类政策性津补贴。

2.多方筹资力促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安次区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也不断增强。但面对较大的资金需求,区财政显得力不从心。为解决这一矛盾,努力提高政法经费的保障程度,我们在预算优先保证的基础上,多方筹集资金满足政法机关的需要。

(三)对改革司法行政机关经费保障体制的建议

建议提高司法行政机关经费保障标准,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联合保障。各乡镇司法所来往路途遥远,造成交通费、差旅费行政运行成本高。各部门下文件均求提高各种保障标准,但都是只给政策不给资金,给有限的转移支付分配造成压力,区内为保障正常工作运转和经济发展,无暇解决司法部门的经费保障。

目前司法部门的各项工作已渗透到社会及公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公民对法律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建议在资金方面予以倾斜。

(四)我区“收支两条线”执行情况

1、政法机关“收支两条线”规定执行情况及执行中采取过的相应措施。我区依据行政性事业费用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采取①严格落实征收政策,创造规范的征缴环境;②实行分户专管制,设立专管员及时催收催缴,定期汇总上报,确保了各单位的非税收入按计划进度完成;③加大稽查力度,加强非税收入管理;④认真落实票款同行制度,做到“以票促管,以票治费”。定期检查和核销票据;⑤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经常召开非税收入专项会议,从而确保了我区的非税收入及时缴入国库和财政专户;⑥加强业务培训,使各单位的会计水平得到提高;⑦专户统一管理,有效地防止了违法乱纪的现象发生,确保了我区非税收入持续稳步的增长;⑧加强待结算资金的管理,及时下发相关文件,对于我区属于非税收入以外待结算性质的资金设立专户统一管理,有效地防止了违法乱纪的发生。

2、对“收支两条线”规定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是有的执收执罚单位认识不到位。二是有些执收、执罚部门财务管理不规范,收费票据使用较乱;三是加强待结算资金的管理。

3、对今后落实好“收支两条线”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严格落实征收政策,创造规范的征缴环境;二是加强宣传,统一认识;三是堵塞漏洞,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国库和专户;四是加强宣传待结算资金的性质、范围以及意义;五是加大稽查力度,加强非税收入管理。

二、关于政法机关经费保障标准相关情况

(一)政法机关经费执行标准情况

政法机关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政法经费是政法机关用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打击犯罪、保护公民权利的专用经费。政法经费是做好政法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为保障政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我区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制定预算时,政法机关预算执行标准总是高于一般单位预算安排,以保障司法机关的正常运转。

(二)我区政法机关经费保障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是我区大农村小城镇的格局,经济规模小;二是政策性、体制性因素的影响,①分税制体制的实行,导致地方可支配财力增长缓慢。②国家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直接影响财政收入增长,加剧了财政收支矛盾。三是个人保障支出逐年增加,个人支出比重增加幅度较大,导致财政支出压力大。

(三)政法机关经费保障和管理的几点建议

1、思想高度重视,突出保障重点。按照财政改革的总体要求,保障政法机关经费是财政预算优先考虑的主要内容,将预算计划执行与实际相结合,合理安排预算支出,突出重点保障。

政法经费保障重点应该体现在二个倾斜上:一是向重点单位倾斜,即财政要重点保障行政执法部门履行职能的需要。二是向重点支出项目倾斜,要坚持“一是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首先保人员工资正常发放和政法单位正常运转需要,在此前提下,集中财力重点保障政法单位重点业务开支需要,提高装备水平,提高技术手段,进而提高行政政法单位的整体工作能力。

2、强化政法支出管理,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

(四)对建立司法行政机关经费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正常经费增长机制的建议

1、落实政策抓保障。将政法部门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管理,予以优先保证。从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经费三方面进行规范。实行人员经费全额由财政直接支付,津贴补贴和岗位津贴按标准落实,公用经费财政实行定额保障,专项经费根据财力合理保障。

2、规范管理抓保障。为确保政法经费保障机制的规范运作,坚持“收支两条线”管理。在经费支出上全力保障到位,确保政法部门吃“皇粮”不吃“杂粮”,政法部门的执法行为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规范。①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对政法机关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将政法机关收入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统一编制、统筹安排单位预算内、外资金和其他收支,将各项收入及各项支出纳入综合财政预算。②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督促政法部门做到依法行政,既不乱收乱罚,又做到应收尽收、应罚尽罚。定期不定期对政法部门执行“收支两条线”和财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③将政法机关编制内人员经费纳入财政直接支付,公用经费按预算进度均衡拨付,根据项目进度拨付装备及基础设施等项目经费。与政法部门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对政法部门的经费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

3、完善机制抓保障。①逐步建立了政法经费保障机制,尽最大努力提高政法机关经费保障程度。②严格项目专款管理,政法装备配备到位。严格按照项目规划管理的要求,财务上专账立户,实行“一把手”责任制。不超越项目规划书要求的范围,实行政府集中采购,保证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③坚持保障与管理制度并重。财政部门在全力作好政法经费保障的同时,积极帮助政法系统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内部财务监审机制,实行民主理财,确保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通过以上落实政策、规范管理、完善机制,政法财务管理和经费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政法机关“三乱”行为得到明显遏制,办案条件和装备水平得到极大改善,社会稳定得到有效维护。

(五)、在建立政法机关经费正常增长机制中需要研究解决的相关问题及建议

1、加大投入。预算予以优先保证为重点经费的要求。保证行政政法机关政策性增资经费及时足额到位;保证足额安排公用经费;保证政法机关正常运转。一方面,日常公用经费高于一般单位,二是足额安排地方干警特岗等各种政策性津补贴。

2、强化管理。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不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

第一、不断细化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主要是针对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过“粗”,通过细化公用经费预算促进公用经费预算的标准化、规范化。

第二、不断强化专项资金管理。一是加强项目前期论证。要求各单位以事业发展规划和预算年度重点工作为根据,从财务、社会效益等方面加强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按项目轻重缓急顺序上报。二是加强专项资金执行中的监督。加强专项资金跟踪检查职能,不仅要做到将专项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并且要掌握专项资金的实际支出途径,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三是逐步推行项目绩效考评办法,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的追踪问效和反馈机制,为编制下年度预算提供参考。

第三、整体推进支出预算改革。在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基础上,突出支出预算改革的整体性,一是大力推进政府采购与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支付制度改革。我们将单位所有购置项目全部纳入政府采购,所有在编车辆实行定点保险,政府采购项目资金不再拨入单位,由国库直接拨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商。整体推进支出预算改革,有利于从制度上遏制腐败现象,节约财政资金,减少中间环节,避免沉淀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大力加强财务制度建设,规范资金使用范围,努力实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依法监督。凡是有财政资金运行的部门、单位,都要有财务制度规范约束,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大力推行阳光理财,杜绝违规操作。三是加强会计基础管理工作。为了提高会计人员记账的准确性及工作效率,加强对政法单位的会计人员进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方法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大力推广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以使政法单位财务人员彻底摆脱手工记账的原始工作方法;要加强行政政法单位会计账簿设置的管理,以便真实准确地核算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能。

第四、加强财政资金监督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坚持多种形式监督检查制度。在资金分配上,既要注重效率,更要注重公平。要将财政分配活动置于人大、审计、社会各界乃至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以促进民主理财,提高财政分配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同时,要定期会同有关部门对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单位进行检查,加强事前调查、事中监督、事后检查的监督管理,促进资金使用单位建立一个良好的理财机制。对拨付数额较大的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要突破常规检查,以不定期不定项抽查,以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坚持开展项目论证工作,引入科学的决策机制,进行科学的评估、评审,并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对通过的专项项目,要定期进行检查与分析,监督预算的执行,实行追踪问效,确保项目按时完成,以便达到专款专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