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产业集群发展经验的思考

时间:2022-10-21 04:12:00

导语:市产业集群发展经验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产业集群发展经验的思考

20*年4月,我局局领导带队组织各县(市)区产业集群主管部门的领导、有关企业的负责人到德州学习考察产业集群发展情况,邀请德州中小企业局产业集群主管领导给我们介绍了德州发展产业集群的先进经验,参观学习了太阳能、中央空调、功能糖、调味品等重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发展历程。学习考察情况如下:

一、德州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发展特点

1、发展规模迅速壮大。德州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扶持,因势利导,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向集群化、规模化发展,逐步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20*年,德州年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18个,从业人员34.8万人,集群年营业收入达到了1970亿元,实现年利税177亿元。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中央空调、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加工和机电产业集群等5个产业集群的年营业收入超过了100亿元。

2、区域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德州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太阳能、中央空调、汽车零部件、功能糖、调味品、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木器加工、机电、土工材料等行业,形成了一批支柱产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武城县滕庄镇和鲁权屯镇的玻璃钢制品业,年产量占全国1/3,是我国重要的玻璃钢生产基地;纺织服装行业中夏津华芳集团、陵县宝鼎纺织、黎明纺织、乐陵市的华乐集团、波司登集团德州分公司为代表,形成了德州市纺织服务行业的支柱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生产企业达到690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20*年完成销售收入136亿元,乐陵市金麒麟集团的汽车刹车片生产企业,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中国驰名商标”;禹城功能糖产业,年生产能力40万吨,销售收入42亿元,利税4.3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了80%和25%,中国低聚糖质量检测中心和中国低聚糖协作秘书处设在禹城,企业标准就是全国的行业标准,占领了这个行业全国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乐陵市杨安镇调味产业和华龙、康师傅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联手,成为全国三大调味品生产基地;陵县土工材料是近几年的新兴产业,经过各级的不断培育,目前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土工合成材料生产基地”;太阳能相关企业已达56家,年生产太阳能热水器220多万平方米,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3亿元。

3、品牌优势不断提升。全市产业集群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品牌培育,积极打造区域品牌。据统计,德州市已有14个国家级地域性产业集群品牌。这些国家级产业集群,相关县市相继邀请高层专家帮助论证,制定了向高层次发展的近期和长远规划。仅20*年全市民营企业新获中国驰名商标6件,中国名牌产品8个,省著名商标16件,省名牌产品13个;累计中国驰名商标12个,中国名牌产品20个,省著名商标50件,省名牌产品47个,ISO9000认证企业238家,ISO14000认证企业127家,OHSAS18000认证52企业家,HACCP认证88企业家。全市有67个乡镇申报特色产业乡镇。

4、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完善。产业集群内的绝大多数企业属于同一产业领域,彼此是相互竞争的对手,各级政府在引导产业集聚,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和谐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措施,如建立产业园区、成立行业协会、技术信息等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协作配套,发挥了重要的枢纽和载体作用。据统计,目前德州全市四大新兴产业和六大传统产业集群都建立了行业协会,发展较好的产业集群都建立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乐陵市杨安镇依托飞达调味品集团公司建立了钴60辐照中心,在调味品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参观学习德州产业集群的发展,我们感觉到*产业集群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强势相比还有些滞后。我市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产业集聚度低,产业集群规模偏小。20*年我市的产业集群有了较快的发展,产业集群达到了31个,年营业收入达到了523亿元,与德州市1970亿元的产业集群年营业收入相比,相差甚远,仅为德州产业集群年营业收入的1/4。我市5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26个,20亿元的产业集群仅有6个,2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比德州少12个,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3个,目前还没有形成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而德州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就达到了5个,相当于我市产业集群整体的经济总量。对比可以看出,我市产业集群的经济总量偏小,产业集群集聚规模小,产业集聚度低是制约我市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瓶颈所在。

2、品牌建设力度小,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

德州市在品牌建设方面,依托龙头企业,加大了品牌的培育力度,打造出了品牌优势;累计培育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32件;仅20*年新获中国驰名商标6件、中国名牌产品8件,比我市全市历来获得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总量还多4件,而我市产业集群中的中国名牌仅有7件(中国驰名商标3件,惠达、LONGDA和迁西板栗;中国名牌产品4件,“弘业”牌地毯、“三友”牌纯碱、“惠达”牌卫生陶瓷和“红玫瑰”牌日用陶瓷)。*作为我国的“北方瓷都”,陶瓷的品牌建设步伐也比较缓慢,陶瓷产业集群中也只有3个中国名牌。和德州市相比,我市的产业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品牌效应的带动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集群中的龙头骨干企业,大部分对品牌建设观念淡泊,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也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对提高集群的核心竞争力贡献不大。

三、建议与措施

通过对德州产业集群的学习考察,对比我市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我市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步伐。

1、加强规划引导,做大产业总量。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我市实际,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产业链经济为方向,加强政府监管服务支撑,进一步完善我市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中心城镇规划等相衔接,充分发挥我市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的优势,挖掘潜力,突出重点,优化工业结构,合理布局,完善产业链条,促进资源的整合和重组,推动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壮大产业规模。

2、加强产业品牌建设,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特色产业的整体形象。最大限度发挥我市既有的中国驰名商标、河北省著名商标、中国名牌、河北名牌、国家免检产品的市场效应。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品牌,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活动。积极培育国家名牌产品,对评选为“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重奖。鼓励名牌产品企业迅速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打造一批产业名县、名镇,共创区域品牌,扩大影响力,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3、加强专业化协作,提高集群核心竞争力。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加快推进专业化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集群协调发展。一是围绕龙头企业搞纵向延伸,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专业村、专业乡(镇)。二是围绕主导产品搞横向拓展,形成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区域品牌优势。三是围绕新上项目搞配套协作,延伸、完善产业链。四是围绕本地配套搞分工协作,形成紧密的、全方位的内在联系和协作关系。五是围绕产业发展搞综合服务,通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产业集群发展。加强大企业与小企业、生产企业之间、科研单位与骨干企业、原材料企业与加工企业、商贸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新建企业与现有企业、产业基地与专业乡(村)、服务机构与生产企业等多种形式的协作,进一步提升集群核心竞争力,形成集聚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4、强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强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特色产业集聚区行业协会、技术服务机构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积极支持行业协会及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培训、会展、招标、行业质量标准制定、价格协调和公信证明等工作,加快信息咨询服务建设,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支撑,营造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以,促进产业有序良性发展。

5、加强专业化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合理确定园区的定位,把工业园区的发展纳入产业集群发展之中,做好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完善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优化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使之成为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园区开发经营实体化、园区建设投融资市场化,园区经营建设由政府办园向企业办园转变;按照产业的不同,确定不同的用地控制指标和土地最低出让价,鼓励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所在园区集中;充分利用公共基础设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促进同类项目落户园区,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加速产业集聚,提升产业集聚度,壮大产业规模。

6、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提高集群的专业化协作水平。以产业集群建设项目为抓手,加强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专业化协作项目的项目建设进程,加大产业集群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为产业集群建设项目提供扶持资金,调动项目承担单位的积极性,促进集群专业化协作水平的提高,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水平。

7、努力扩大开放,拓展产业集聚。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区域协调,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开展产业链招商,更多地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外著名企业,更多地把技术水平高、增值潜力大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市。定期开展分行业重大经贸活动,引导采用股权并购方式加大招商力度。

8、拓展融资渠道,提供集群发展源动力。鼓励商业银行创新培育产业集群的信贷品种和服务手段;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扩大信用担保贷款规模,面向有市场潜力的中小企业,及时提供新建项目贷款;探索建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和鼓励社会各方面的投资,支持产业集群发展;放宽限制,正确运用民间借贷,政府投资组建投资主体,引导民间借贷投入产业集群发展,缓解我市产业集群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为产业集群注入发展资金源动力。(高技术产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