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调研报告

时间:2022-10-19 03:14:00

导语: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调研报告

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20*年以来,济南市市中区在全区推行了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实现了社区党建工作的无缝隙覆盖。

一、开阔思路,探索建立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新模式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党员队伍急剧壮大,传统的社区党组织设置不够合理,工作力量薄弱等问题日益突出,迫切要求社区党建突破传统的组织设置形式,加大区域性党建工作力度,实现社区党建全覆盖、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社区服务优质化。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建立起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新模式。

所谓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就是把各社区划分成若干网格,并成立网格党组织,把在社区居住、工作的党员纳入网格党组织进行管理,形成横到边、纵到底、条决结合、以块为主、开放式的区域性党建工作新格局。根据社区党员和社区资源分布情况,把社区划分为三种类型的网格:地缘型,以上要街巷、道路为界,划分出若干网格;单元型,以一个封闭的居民区或若干座居民楼未基本单元划分网格;单位型,一个市场、一个单位或几个相邻的单位形成一个网格。按照这一思路,我们把所有社区党员都纳入网格之中,做到不重复、无遗漏。每个网格都建立起党组织,成为有领导机构、党员队伍、工作制度、活动场所的社区党建工作基本单位。

2、合理调整组织设置。在摸清社区党员人数,并充分考虑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我们按照党章规定对社区党组织设置进行了调整。凡社区自管党员人数超过50名的,原社区党支部一律改为社区党总支,其辖区内划分的网格均建立党支部;自管党员人数不足50名的社区,保留原社区党支部不变,以社区网格为单位设立若干党小组。经过调整,全区共建立社区党总支46个,网格党支部188个,网格党小组607个。其中,80%的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建在楼上。实施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使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强化领导、总揽全局、提供服务、协调利益、整合资源方面的地位得到了凸现,功能进一步增强。

3、改进领导方式。实施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在纵向上形成了“区委一一街道党工委一一社区党总支一一网格党支部(党小组)”的领导体系,横向上形成了“社区党建联席会一一社区单位党组织一一党员志愿者队伍”的工作体系。同时,在社区党总支(支部)的班子构成上,打破了以往清一色自管党员的格局,吸收社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离退休老党员、知名人士党员参与到班子中来,使社区内各个组织由“松散型”变成了“紧密型”,形成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开放式的党建工作新格局。我们还积极改进社区党组织的议事决策方式,利用社区党建联席会、社区党员论坛、居民论坛等载体,畅通社区单位和居民的利益表达和诉求渠道,进一步扩大了基层民主。通过政治上的领导、思想上的引导、道德上的倡导,把社区这个利益共同体升华为情感共同体和信念共同体。

二、完善措施,提高社区党员“网格化”管理效能

保持党员先进性,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社区党组织的重要职责。实施“网格化”管理以后,每名党员都编入相应的网格党组织,有效地解决了过去社区党组织“管不了”、“管不好”的问题,使那些游离于组织之外的“隐性”党员、“口袋”党员重新置于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之下。

1、变纵向链式管理为横向“网格化”管理。我们在扎实管好社区自管党员的基础上,逐渐把工作的触角向社区其他党员延伸。一是向生活在社区的在职党员延伸。开展了在职党员登记和“进社区报到”活动,全区6200多名机关在职党员在所居住的社区建立了活动档案,接受单位和社区党组织的“双重管理”。二是向辖区内流动党员延伸。开展了流动党员“安家工程”,全区依托网格党组织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25个、联系点106个、社区流动党员管理站84个,使全区600多名流动党员找到了“家”。三是向辖区内“两新”组织党员延伸。积极开展“两新”组织党建“百点工程”,力争3年内培养100个党建工作示范点。目前,全区已成立非公企业党组织75个,示范点30多个,400余名“两新”组织党员纳入了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中。

2、变无差别管理为分类管理。我们在各社区党总支、支部建立起“三卡一证一徽”(党员登记卡、活动记录卡、情况反馈卡、党员证和党徽),统一规范党员管理工作。同时,针对社区不同类型党员的特点需求,进一步加大了社区党员分类管理的力度。对流动党员,重点实施“安家工程”,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意见》,建立了定期排查、联系、反馈“三定”工作机制,实行动态管理,确保组织关系不漏、组织生活不断、教育管理不松;对在职党员,建立了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普查登记和情况反馈制度,实行“双重管理”,广泛吸收他们参与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对离退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及“两新”组织党员,采取“一定期三主动”的管理方式,即:对大多数能按时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每月定期组织学习教育,对长期外出的党员,主动联系教育;对因生产、经营繁忙影响了正常活动的党员,主动宣传教育;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党员,主动上门教育。实施分类管理办法后,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党员对社区的归属感大为增强。

3、变传统教育手段为现代化教育手段。随着社区党员队伍构成的日趋复杂和党员思想状况的多样化,开会念报纸等传统教育手段已难以满足社区党员的实际需要。要达到形式与内容、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必须贴近时代,增强对党员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激发党员的自主参与意识。我们积极尝试利用互联网占领党员教育这个阵地。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济南市中党建”网络办公平台,开设了基层党建、时代先锋、电教之窗等30多个栏目,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点播等多种形式,传播党的知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受到广泛欢迎,点击率不断上升。目前,“济南市中党建”已成为我区继基层党校之后的第二党员教育阵地。去年,我们又自主开发了“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及所有社区党员的基本情况全部输入微机,分别建立起电子档案,实现了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三级之间党员信息的互联互通,改变了过去登记表管理方式低效率、不准确、数据易丢失的缺点,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也为区、街两级党委工作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三、优化机制,提升社区党建工作水平

实施社区党建“

网格化”管理,使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社区的每个角落,但党建工作的基本单位变小了,抓不好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为此,我们通过建立健全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确保社区党建工作能扎实有效地开展。

1、建立互联互动机制。在当前社区发育还不成熟的情况下,网格内的资源十分有限,单纯依靠网格自身的力量很难有效地开展社区党建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加强街道社区党组织对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的同时,注重建立社区网格互联互动机制。在日常工作中,各网格党组织之间分组不分家,坚持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困难互助,实行小型活动单独搞,中型活动结对搞,大型活动统一搞,对于活动场馆、服务设施等有限的社区资源由社区党总支(党支部)统筹调配使用。此外,以社区为单位每周组织召开网格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会议,通报情况,交流经验,共同讨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网格互联互动机制的建立,就像一条无形的线,把各个网格党支部(党小组)紧密联系起来,编制成一张立体周延的工作网络,保证了社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优化共驻共建机制。社区单位党组织和全体社区党员是社区建设的依靠力量。过去,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强,社区党组织处于想领导却领导不了的尴尬境地,社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不明显。通过实施“网格化”管理,各个社区单位结成了党建共同体,通过区、街道、社区三级的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协调委员会和联席会议这一载体,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明确工作责职,签订目标责任书,围绕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务共商共议,齐抓共管,形成了社区党建的强大合力。截至目前,全区84个社区与300多家驻区单位结成了共建对子,通过联手共建,全区共建立102个社区科普教育基地,87个社区居民文化活动场所,新增61个居民娱乐健身点。

3、完善社区关爱机制。实施“网格化”管理,更大限度地整合了社区资源,提高了党组织为党员、党组织为群众、党员为群众服务的能力。针对社区内的弱势群体,我们开展了“三先”活动,即:网格内的大事让党员先知、群众的难事让党员先议,奉献的事让党员先行。网格里的老弱病残、下岗失业人员等,都逐一落实了党员志愿者进行重点帮扶。在发动党员做贡献的同时,我们在街道建立了党员服务站,从政治、生活各个方面关怀服务党员,让党员也能切身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我们充分发挥网格党组织联系群众更为密切的优势,在了解民意、知晓民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升学、医疗等热点难点问题。如银座商城八一店在四里村街道党工委的协调下,帮助安置了辖区内30余名复转军人、下岗工人就业,赢得了群众的赞扬。

4、引入激励约束机制。为了长久保持“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活力,我们引入了约束和激励机制。对社区非直管党员,建立社区表现反馈制度,定期向党员所在党组织反馈党员表现情况;对于社区直管党员,实行党员会考制度,每年进行社区党员民主评议,把参与社区建设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党员的重要依据,并将评议结果在社区范围内予以公示。与此同时,区委在全区部署开展了社区十佳党建工作示范社区、十佳红旗党支部、十佳社区党建共建单位、十佳优秀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十佳党员先锋“五个十佳”评比表彰活动。对评选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分别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并作为模范典型在全区深入组织宣传学习,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