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安置就业和技能培训工作思考
时间:2022-10-19 03:11:00
导语:农民安置就业和技能培训工作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解决民生历来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加强农民特别是城中村改造后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安置农民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实现再次就业,对于不断增加农民家庭财产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长期的专题调研,针对万新街的安置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现状进行如下探讨。
一、全街安置就业和技能培训工作的现状
万新街所辖12个建制村,5个城市公司,7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万余人,劳动力资源15000人,其中农业劳动力资源8000余人,近13000人实现企业安置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农村城市化后,必然会导致全街农民完全失地,而土地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实际上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这种职业的依托,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民以食为本,以业为基”,因此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并实现充分就业是农民失地后关注的首要问题。
1.失地农民就业不充分现象比较普遍。不充分就业是指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劳动年龄段男子和妇女不能充分得到有报酬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的就业水平。不充分就业不同于失业,不是完全失去工作岗位,而是劳动力利用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饱满,是劳动力资源利用不充分的表现。据相关部门统计,全街现有闲置劳动力资源2000人左右。
2.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少、缺乏稳定性,收入水平低。据调查,全街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主要是通过“招工安置”或“自谋职业”在本地企业务工,开店经商或从事个体经营。这种工作表面上看似稳定,但是一方面这类具有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勇气、技能与资金支持的失地农民数量比较少;另一方面,这些农民有的会随着企业转制、技术进步以及企业用工制度的市场化,由于自身缺乏知识技能而面临下岗与失业;再有一部分农民选择外出做建筑工人、跑运输、搞装修、干零活、摆地摊、装卸等短期的临时性的工作。大部分失地农民就业后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由于失地农民综合就业能力相对较低,可供选择的就业岗位比较局限,再加上培训力度不够等原因,大多失地农民从事的职业收入都比较低,普遍在千元以内,而且收入还相当不稳定。
3.农民掌握的技能少,层次低,满足不了企业的用工需求。根据调查,全街只有近2000人参加过职业技能相关培训,其中大部分都是初级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只能从事简单的技术操作。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科技企业蓬勃发展,而目前全街闲置劳动力中文化程度大都在初中以下,高中及以上学历所占比重相对较少,大部分又是年轻人,其中一大部分人由于年龄较大、身体不好,缺乏相应的就业技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而很难找到工作。
二、影响农民安置就业和参加培训的原因
1.择业观念落后。受传统思想影响,农民失地后择业观念落后,尤其年龄较大者对土地有着血浓于水般的深厚感情。长期从事农业生产,使他们养成了保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观念,不愿意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不愿意改变过去延续多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还有很多村民借助城乡接合部的地理位置优势,依靠出租房屋等形式获取收入,不愿意付出辛苦参加工作。很多人不能适应征地后的诸多变化,不能面向市场主动出击。即使就业,也不愿意远离家乡,到陌生或者艰苦的地方创业,造成在就业竞争中的失利。
2.现有企业安置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体制转型,国有企业改革和高校的不断扩招,下岗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等新增劳动力激增。再加上我市“工业东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多企业被搬迁异地安置,部分企业由于市场竞争力不强,被逐渐淘汰,这给原本已经形势严峻的劳动力市场带来巨大的压力。控制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国家的诸多经济政策在促进就业的同时,也在制约着城镇吸纳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从而影响失地农民在城镇的再就业。再有从业者劳动合同签订难度大。虽然新的劳动合同法已经颁布实施,但从业者的相关意识并不强,大部分从业者已经因为城中村改造征地或其他原因本身已经参保,从业者从某种程度上默认了用工单位不签合同、不上保险、工资包干的做法,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往往直接导致劳动关系不稳定,损害从业者的正当合法权益。
3.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导致技能培训工作效果差。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的现象,对培训的技能知识理解差,掌握不牢固,熟练操作更无从谈起,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同时还存在高层次培训与企业高层次用工需求不符,存在企业需要的人才我们没有,而我们有的劳动力资源掌握的技能层次低,不符合用工单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还欠缺较高层次的技能培训项目,这也大大影响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三、解决农民就业和培训问题的几点建议
解决农民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渠道。因此解决农民失地后就业问题的关键还要从完善城中村改造相关政策着手,并结合补偿安置工作的完善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加大对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全方位地促进农民就业,打造真正的“薪金”农民。
1.完善城中村改造的相关政策,抓紧制定出符合农民利益的就业安置政策。在土地出让、招商引资时,将就业安置作为征地的前提条件。本着“谁征地谁安置,谁开发谁负责”的原则,上级政府与征地单位签订提供一定数量或比例就业岗位的协议,吸纳适龄失地农民就业。除此之外,实施城中村改造后形成了大量新社区,新型社区服务业就业空间巨大,可招纳失地农民作为保洁工、保安员等参与社区服务与管理。探索多种安置方式的同时,将就业安置作为重点,保障农民失地后获得相应的就业机会。为保证农民失地不失业,各级政府应将农民的就业安置作为征地安置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努力为打造“薪金”农民提供政策支持。
2.加强文化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转变其就业观念,提高失地农民自身就业能力。培训要坚持“面向市场、突出重点、因人而异、提高质量”的方针,推动“市场引导就业、培训促进就业”机制的形成。在组织培训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也就是要提高培训的效果。通过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制定培训方案,确定培训内容,提高劳动力供求的匹配度。特别要以市场的需求和农民的需求来定培训项目,对失地农民实行“菜单式”和“计单式”培训。以竞争定培训机构,例如对就业技能培训机构实行面向全社会的招标制,以此来提高培训的质量。以补贴促进农民的积极参与,可以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
的失地农民,政府适当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以减少农民的培训负担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二是开展多层次的培训。结合失地农民的年龄、文化水平、性别、求职意愿等不同特点,侧重于文化知识、农科知识、经营知识、职业技能以及创业培训等不同方面的培训,更好地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服务。同时,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大力开展教育与宣传,帮助失地农民树立自强、自立意识,增强就业信心,转变择业观念,改变被动的就业态度为主动出击参与市场竞争,寻找就业岗位的积极就业态度,为打造“薪金”农民提供坚实的基础。
3.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管理服务范围,按照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通过税收减免政策和个人自主创业信贷政策,提供就业扶持,促进其就业。进一步完善和发挥各镇街乡劳动保障中心的职能,建立失地农民档案,定期组织适龄失地农民到劳务市场进场交流,或及时掌握用工需求,引导企业优先录用失地农民。同时,加强与各类职业中介组织的联系,拓宽分流安置渠道。利用劳动保障中心的现有资源建立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为失地农民免费提供求职登记、择业指导、职业介绍、推荐安置等一系列服务。
- 上一篇:外来植物入侵与防治研究论文
- 下一篇:县区防旱抗旱对策分析论文